导图社区 中国舞蹈史-远古及夏商
两本中国古代舞蹈史中远古及夏商部分的梳理,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动作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以空间的审美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体现生命的符号。
编辑于2023-04-04 19:33:35 陕西中国舞蹈史
绪论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动作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以空间的审美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体现生命的符号。
舞蹈史研究对象及历史分期
学科分类
舞蹈表演
不同舞种,不同舞蹈风格在内的所有身体运动呈现
舞蹈创作
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舞蹈表现手法的舞蹈作品编创
舞蹈理论
舞蹈基本原理,舞蹈美学,舞蹈批评,舞蹈教育,舞蹈比较,舞蹈人体科学等
舞蹈历史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舞蹈发生发展史
研究对象
中国舞蹈从原始社会直到当下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历史分期
古代
萌发期
原始社会——夏商宫廷女乐(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约21世纪到前十一世纪的夏商)
形成期
西周——秦朝(约前11世纪-前206)
发展期
两汉(前206-220)
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舞蹈在这一时期构筑起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地一座丰碑
高潮期
唐代(618-907)
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黄金时代
转型期
五代十国-宋元(907-1368)
集成期
明清(1368-1911)
戏曲舞蹈
近、现、当代
20世纪50年代开始,舞蹈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从舞种分类、分层次的专业舞蹈教育,到舞蹈交叉学科、舞蹈进入 学校课堂、专业舞蹈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
起源与发展
舞蹈产生于人的需要和实践
早期阶段的舞蹈是有功利目的的,是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舞蹈的创造者是人民
舞蹈发展的推动力
社会制度及经济因素
统治阶级的因素
时代变迁的因素
艺术自身的因素
文化交流的因素
舞蹈发展的规律
研习舞蹈史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目的与意义
方法与要求
远古及夏商舞蹈
未记载的远古时期的中国舞蹈
论证材料
取自考古领域的文物
史籍文献中的传说
近代以来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相关研究
原始舞蹈
舞蹈创始者
阴康氏之《大舞》
“阴康氏”又称“陶唐氏”
创造“大舞”目的:强身健体,健康的生产生活
帝俊之子始歌舞
“帝俊”又叫“帝舜”;《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舞蹈在产生之初是与祖先祭祀和生殖崇拜密切相关的
黄帝始作歌舞
《云门大卷》又称《咸池》:求五谷丰登
周代“六代舞”以黄帝的《云门大卷》为首篇
氏族舞蹈
盘古氏的舞蹈与今天瑶族的《长鼓舞》
“赛盘古”
“阴康氏之乐”
《大舞》
活动关节,强身健体
葛天氏“三人操牛尾”
两个版本,《吕氏春秋》《路史》
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阶段的乐舞
远古传说乐舞中材料最全备详尽的乐舞记载,天人合一
“玛拐”,《玛拐出世舞》《长板敬玛拐舞》
黄帝族群《云门》
歌颂黄帝功绩
《云门大卷》(“六代舞”首部)又《承云》《咸池》
《清角》,“铙歌”(后世军乐滥觞)
尧的乐舞《大章》
尧的明德彰明于天下
孔子评价:尽善尽美
善:维护周代礼乐
舜的乐舞《大韶》
史记:鸟兽翔舞,箫昭九成,凤仪来袭,百姓百兽率舞
舞蹈特征
强烈的功利目的
通过舞蹈的的使用功能,有力地促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例
野牛舞
性爱舞
战争舞
阴康氏之乐
高度的生命情调
模拟再现
子主题
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
力动表现{“纯舞”)
不再现任何事物,只充分感受生命活力
澳洲“科罗波利”舞
“可以代表各地域各时代任何性质的原始舞”
闻一多
目的
都不同程度体现着这四大特
祭祀舞
性爱舞
狩猎舞
战争舞
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
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
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
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研究原始舞蹈的理论指导
夏商时期
奴隶女乐出现,舞蹈步入“表演”领域
夏朝帝王中不少喜好舞蹈的,他们即使一国之君又是巫师
原因
代表
夏桀
女乐三万人,“造烂漫制乐”
商纣
师延“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以巨为美,以众为观”
统治阶级奢侈狂放的享受生活,不符合君主
由于掌握权力、财富的王室热衷于此
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
女乐,以歌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
客观上,使舞蹈从原始散漫的状态向专业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为舞蹈最终成为一门艺术起到了推进作用
纪功舞蹈
“功成作乐”
《大夏》
《夏龠》,九段体的音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彰显大禹的功德
《大濩》
《大濩》别名《桑林》“桑林舞”
引舞,题以旌夏
“濩”通“护”,汤救万民之意
《大韶》
舜所创,彰显其仁德,禹振兴
舞蹈尚处在比较原始自然状态,还未有与仪式结合的规范话和模式化
夏桀侈乐
统治阶级骄奢狂放的享乐生活,不符合贤君明主的标准
客观上对舞蹈从原始散漫的状态向专业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巫术祭祀舞蹈
巫舞
巫术祭祀的手段,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
“巫”与“舞”
贯通天地四方者为巫
许慎:既有巫者的职能表述,又包含了巫者特有的职能手段
两字的内在联系
“禹步”
禹治水落下腿疾而形成的一种原始步伐
巫舞中的一种特有舞步
发展成一种较特殊的小碎步,轻盈优美
到晋代已被赋予浓重的神道色彩,改造成了故作神秘、索然乏味的道教舞蹈
商代求雨舞
舞雩求雨
商代求雨的舞蹈名为“雩”,女巫专职承担,周代沿用
《隶舞》(《槃隶》)
奏舞
代表
楚国祠神歌舞《九歌》
代表了先秦民间巫舞的高水平
分类
祭歌
《东皇太一》
《礼魂》
恋歌
《东君》《云中君》
《大司命》《少司命》
《湘君》《湘夫人》
《河伯》《山鬼》
表现对自然神悲欢离合的情感经历
挽歌
《国殇》
除《国殇》,都是颂神、娱神
远古、夏商的民众形象
陶器与舞蹈彩陶盆
种类
彩陶
素陶
印陶
地域分布
黄河
上游马家窑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罐
“羌”
中游仰韶文化
下游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太湖平原、杭州湾地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岩画舞蹈
特点
反应原始游牧民族多方面的实物形象
主题
狩猎放牧
战争祭祀
舞蹈膜拜
例
广西花山岩画
祭祀水神
甘肃黑山岩画
游牧
新疆呼图壁岩画
生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