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代谢
关于糖代谢的思维导图,汇总了糖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代谢紊乱、耐糖现象、血糖及其调节、糖异生的内容,感兴趣快来看看。
编辑于2023-04-05 14:04:25糖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无氧氧化
反应部位
胞液(细胞质)
含义
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和ATP的过程
两个阶段
糖酵解
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糖-6-磷酸
Mg+作为激活剂
己糖激酶为关键酶
特点
葡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葡糖激酶受激素调控
葡糖激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重要的生理作用
果糖-6-磷酸的生成
Mg+参与
反应可逆
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反应
果糖-6-磷酸磷酸化生成果糖-1,6-二磷酸
磷酸果糖激酶-1 是关键酶
反应不可逆
ATP和Mg+参与
果糖-1,6-磷酸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
反应可逆
醛缩酶催化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可互相转变
酮糖不易氧化,醛糖更易氧化
3一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过程中唯一的脱氢反应
NAD+为辅酶接受氢和电子生成NADH+H+
子主题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Mg+
第一个产生ATPA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甘油磷酸变位酶催化
Mg+是必需离子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催化脱水,形成含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的生成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糖酵解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前五步反应有两次活化反应,消耗2分子ATP,特点为耗能和碳链断裂 后五步产能,2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分子丙酮酸,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反应可逆
特点
起始物为葡萄糖或糖原,终产物为乳酸和少量ATP 通过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生成通过糖酵解2分子ATP,若从糖原开始,每个葡萄糖净生成3分子ATP
反应在细胞质中
糖酵解过程中,除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其他反应都可逆
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
红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某些组织生理情况下的供能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
部位
胞质+线粒体
三个阶段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在线粒体中进行
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柠檬酸循环
反应不可逆
柠檬酸合酶为关键酶
异柠檬酸的生成
异构化反应
反应可逆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反应不可逆
异柠檬酸脱氢酶为关键酶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反应不可逆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为关键酶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琥珀酸CoA合成酶为关键酶
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
FAD接受氢生成FADH2
延胡索酸水合形成苹果酸
可逆反应
草酰乙酸的再生
苹果酸脱氢
NAD+接受氢形成NADH+H+
反应可逆
三羧酸循环特点
产能方式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整个三羧酸循环不可逆,在线粒体中进行
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反应,3次以NAD+为受氢体,1次以FAD为受氢体
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10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必须不断更新和补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通过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三羧酸循环4次脱氢产生的NADH加H+或FADH2经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才能使脱氢反应继续进行
糖有氧氧化和糖酵解途径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的调节
生理意义
糖的有氧氧化是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净生成32或30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三羧酸循环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
磷酸戊糖途径
发生于胞质
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的磷酸核糖和NADPH加H+有重要意义
生理意义
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提供NADPH加H+
作为供氢体参与胆固醇,脂肪酸,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的生物合成
是羟化反应的供氢体
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量
蚕豆病患者缺乏葡糖-6-磷酸脱氢酶
糖醛酸途径
主要在肝进行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肌肉组织,肝糖原占肝重的5%,肌糖原占肌肉重量的1%—2%
肾糖含量极少,主要参与肾的酸碱平衡调节
肝糖原
维持空腹血糖浓度的恒定
肌糖原
提供肌肉本身收缩所需的能量
糖原的合成
肝,肌肉组织和肾都能合成糖原
过程
葡萄糖磷酸化
葡糖-1-磷酸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糖链的生成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糖原的分解
过程
糖原分解为葡糖-1-磷酸
葡糖-1-磷酸转变成葡糖-6-磷酸
葡糖-6-磷酸转变为葡萄糖
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葡糖-6-磷酸酶只有肝有,可以转变为游离的葡萄糖,补充血糖
糖代谢紊乱
低血糖
高血糖及糖尿病
耐糖现象
血糖及其调节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意义
血糖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特别是对脑和红细胞,它们在生理条件下,主要靠血糖供能
血糖浓度的调节
有体内多种因素的协同调节
神经系统水平的调节
属于整体调节
激素水平的调节
器官水平的调节
糖异生
概念
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
主要在肝
肝,肾细胞的细胞质及线粒体
途径
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通过苹果酸的穿梭作用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质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
葡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
底物循环
底物互变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为底物循环
调节
别构剂的调节
激素调节
生理意义
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回收乳酸,补充肝糖原
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构成循环称为乳酸循环,称为Cori循环
调节酸碱平衡
长期饥饿,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肾的排H+保Na+
概述
化学本质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糖的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
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转变成其他非糖含碳物质
提供碳源
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及活性物质
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均含糖
糖的消化吸收
消化部位
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糖以淀粉为主,单糖可直接被吸收
单糖吸收率
表明除简单扩散外,主要依赖于耗能的特等载体转运的主动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伴有Na+的转运
糖代谢概况
糖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无氧氧化
反应部位
胞液(细胞质)
含义
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和ATP的过程
两个阶段
糖酵解
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糖-6-磷酸
Mg+作为激活剂
己糖激酶为关键酶
特点
葡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葡糖激酶受激素调控
葡糖激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重要的生理作用
果糖-6-磷酸的生成
Mg+参与
反应可逆
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反应
果糖-6-磷酸磷酸化生成果糖-1,6-二磷酸
磷酸果糖激酶-1 是关键酶
反应不可逆
ATP和Mg+参与
果糖-1,6-磷酸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
反应可逆
醛缩酶催化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可互相转变
酮糖不易氧化,醛糖更易氧化
3一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过程中唯一的脱氢反应
NAD+为辅酶接受氢和电子生成NADH+H+
子主题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Mg+
第一个产生ATPA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甘油磷酸变位酶催化
Mg+是必需离子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催化脱水,形成含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的生成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糖酵解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前五步反应有两次活化反应,消耗2分子ATP,特点为耗能和碳链断裂 后五步产能,2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分子丙酮酸,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反应可逆
特点
起始物为葡萄糖或糖原,终产物为乳酸和少量ATP 通过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生成通过糖酵解2分子ATP,若从糖原开始,每个葡萄糖净生成3分子ATP
反应在细胞质中
糖酵解过程中,除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其他反应都可逆
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
红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某些组织生理情况下的供能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
部位
胞质+线粒体
三个阶段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在线粒体中进行
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柠檬酸循环
反应不可逆
柠檬酸合酶为关键酶
异柠檬酸的生成
异构化反应
反应可逆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反应不可逆
异柠檬酸脱氢酶为关键酶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反应不可逆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为关键酶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琥珀酸CoA合成酶为关键酶
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
FAD接受氢生成FADH2
延胡索酸水合形成苹果酸
可逆反应
草酰乙酸的再生
苹果酸脱氢
NAD+接受氢形成NADH+H+
反应可逆
三羧酸循环特点
产能方式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整个三羧酸循环不可逆,在线粒体中进行
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反应,3次以NAD+为受氢体,1次以FAD为受氢体
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10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必须不断更新和补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通过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三羧酸循环4次脱氢产生的NADH加H+或FADH2经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才能使脱氢反应继续进行
糖有氧氧化和糖酵解途径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的调节
生理意义
糖的有氧氧化是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净生成32或30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三羧酸循环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
磷酸戊糖途径
发生于胞质
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的磷酸核糖和NADPH加H+有重要意义
生理意义
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提供NADPH加H+
作为供氢体参与胆固醇,脂肪酸,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的生物合成
是羟化反应的供氢体
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量
蚕豆病患者缺乏葡糖-6-磷酸脱氢酶
糖醛酸途径
主要在肝进行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肌肉组织,肝糖原占肝重的5%,肌糖原占肌肉重量的1%—2%
肾糖含量极少,主要参与肾的酸碱平衡调节
肝糖原
维持空腹血糖浓度的恒定
肌糖原
提供肌肉本身收缩所需的能量
糖原的合成
肝,肌肉组织和肾都能合成糖原
过程
葡萄糖磷酸化
葡糖-1-磷酸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糖链的生成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糖原的分解
过程
糖原分解为葡糖-1-磷酸
葡糖-1-磷酸转变成葡糖-6-磷酸
葡糖-6-磷酸转变为葡萄糖
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葡糖-6-磷酸酶只有肝有,可以转变为游离的葡萄糖,补充血糖
糖代谢紊乱
低血糖
高血糖及糖尿病
耐糖现象
血糖及其调节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意义
血糖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特别是对脑和红细胞,它们在生理条件下,主要靠血糖供能
血糖浓度的调节
有体内多种因素的协同调节
神经系统水平的调节
属于整体调节
激素水平的调节
器官水平的调节
糖异生
概念
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
主要在肝
肝,肾细胞的细胞质及线粒体
途径
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通过苹果酸的穿梭作用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质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
葡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
底物循环
底物互变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为底物循环
调节
别构剂的调节
激素调节
生理意义
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回收乳酸,补充肝糖原
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构成循环称为乳酸循环,称为Cori循环
调节酸碱平衡
长期饥饿,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肾的排H+保Na+
概述
化学本质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糖的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
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转变成其他非糖含碳物质
提供碳源
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及活性物质
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均含糖
糖的消化吸收
消化部位
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糖以淀粉为主,单糖可直接被吸收
单糖吸收率
表明除简单扩散外,主要依赖于耗能的特等载体转运的主动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伴有Na+的转运
糖代谢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