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王宏建),整理了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审美本质,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4-05 21:26:59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这样,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作为一种社会事物的基本性质和意义也就明确了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是关于艺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论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政治、法律等制度,包括相应的机构及其措施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有许多种形式,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恩格斯 《致瓦·博尔吉乌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第二,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艺术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发展直接为经济所决定
在原始社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值得注意:直至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多表现动物或渔猎场景,从不表现植物。人类进入农业经济后,艺术才开始出现植物
正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扬州画派
当时扬州是盐运业的中心,商业经济发展很快,这就影响了文人画家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其作品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审美趣 味,而这又是由当时扬州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希腊艺术
希腊的造型艺术和神话,是同一定社会发展形态结合在一 起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如近代发达,人们在自然力面前实际上处于无能 为力的地位,只能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幻想出来一些超人的神或神化了的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产生神话的物质基础也就随之消 失了
马克思主义既承认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承认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艺术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地反映经 济基础,而是要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 进或阻碍作用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反过 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 服务
这也正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以及其他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
共性
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特殊性
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 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它们相 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 存在着差异
这个差异,突出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 的不同距离上
艺术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哲学,也应包括艺 术和文学等等
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或比较密切的意识 形态,主要是政治、法律以及道德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 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 决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观点
既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关系,同时又承认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 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又关系着分配关系,于是形成了阶级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在上层建筑中则处于另外一种地位,即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 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因此,艺术 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 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不能简单地把艺术归纳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艺术除了表现阶级斗争之外,也表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也还表现人类的情感生活和审美理想
除了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 之外,也还要反映自然中一切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关的美好事物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
恩格斯:“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 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 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 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 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 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艺术与道德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
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 道德、建立新道德
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 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
人们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制度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变化
奴隶社会的神的艺术,是社会关系中出现了阶级对立的产物。奴隶主阶级 窃取古代神话而制造出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神话,其目的就是为维护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的宗教艺术,则是统治阶级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以达到束缚麻 痹人民、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宗教在对艺术的否定中又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 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 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宗教和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虽然很接近,但不能因此而说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决定另一种意识形态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 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 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 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
而艺术不但要 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历史上的著名哲学思想
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
清初石涛的 “蒙养生活”说
意大利达・芬奇的“学习自然”说
英国雷诺兹的“中心形式” 说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 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来源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本来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西方
从古希腊以及文 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说
近代的“再现现实”说
中国
隋末姚最的“师 造化”说
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理论来考察,才能科学地解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 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中本来存在 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 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 泉。这是惟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毛泽东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理论来考察和说明文艺
艺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 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全面的”社会生活
即包括了从物质的 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
“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 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 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 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 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这样, 艺术家的创作就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天地
艺术全面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作为 “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道德等是经济的直接反映或集中表 现,却不能完全反映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只能是局部的或部分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艺术却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又可以反映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 节”,而且还可以反映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是全面的社会生 活的反映
另外,在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这一点上,艺 术与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
但它们究竟是不同的社会事物,在上层建筑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彼此不能混 为一谈,不能相互替代
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理论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 重大创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 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结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 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把“艺术”等看做 是人的有意识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认为“艺术”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 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马克思把“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人的社会本质是生产实践活动的观点岀发,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生产形态,看做是人 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
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举
首先,艺术是一种思 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 基础的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既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具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
艺术创作活动作 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 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
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着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
在肯定艺术是一种生 产形态之后,还要肯定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同 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精神性,它是一种精神生产形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
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 实践性质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马克思首先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部分
认为精神生活或思想关系 只是物质生活或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艺术就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是一 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指出,人类为了满足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
“艺术生产”只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 为基础,有着一般生产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 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艺术产品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 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
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 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一个主体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物化过 程
创作主体在现实中确立自己产品物质形式,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生产”
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岀,更为鲜明,它不仅 造成自然物的亠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 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
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 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 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 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
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 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艺术生产” 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
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 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
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投机的对象, 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
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 支配了 “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 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 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的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 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人类 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对于艺术的认识
康德就曾把艺术看做是一种天才的表现,而“天才就是那种 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
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 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
还有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是灵感的 赐予或幻想的成果
艺术的创作只依赖于特殊的精神能力,而与客观现实世界没 有关系,和社会生活没有关系,和人生没有关系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有人 重复列夫・托尔斯泰和克莱夫・贝尔等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提出艺术不是认识 或主要不是认识,而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
或认为艺术就是单纯的 形式构成
从根源上看
一切 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 是人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一切唯 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主观意识是客观存 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可以离精神而独立存在,而认识却不能脱离客观的现实世 界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坚持从外物到精神、从现实到意 识的认识路线,认为包括艺术现象在内的一切精神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 界的反映,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首先肯定并且强调艺术的实践意义,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并创造自身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
肯定和强调艺术创作中主 体的能动作用,肯定和强调艺术创作中认识的思维作用和理性作用
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 认识
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 过程
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
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反映
哲学与艺术的反映
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上是与艺术相同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敦煌石窟
拜占庭时代的镶嵌画 和抄本插图
米兰和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大教堂
耶路撒冷的圆顶圣石庙
伊斯坦布尔的 托普卡泊宫殿群
印度的泰姬陵
途径
主要是通过“佛”、“菩 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
这些观念虽有“外部力量”的根源,但在 对于世界的“掌握”或认识上却是完全空幻的、根本颠倒了实际的
真实性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虚幻的,完全颠倒了的,它对世界的认识是毫无真实 性的
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宗教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
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 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而艺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形象性
宗教和艺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说,真正的宗教形象不 同于艺术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 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
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 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 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上,哲学 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
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 却与艺术迥异
哲学
与艺术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抽象的
哲学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根本不同之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知
艺术
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 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 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
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 理,即艺术的美
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 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的认识本质)
艺术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艺术用形象反应世界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不同文艺形式的形象性特点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 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
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 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 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
绘画、雕刻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 有着确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艺术形象三大特性
具体性
概括性
感染性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形象必须 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从创作过程来看,它有感觉、 直觉的认识基础,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 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形象首 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于观众的直觉
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 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形象与抽象
“形象”,首先指的是视觉或 听觉的形式,而“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抽象”, 是指理论体系上的抽象,并不是指作为流派的“抽象派”艺术的“抽象”
理论 体系或理论认识上的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扬弃具体的 现象和感性形式
形式
艺术 形象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它的可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感性因素,是它的形式
艺术形象又不能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 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创作过程来看
形象是构思的传达 和表现,是艺术认识的物化形态
艺术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
正是理性认识 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才使艺术能动地反映个别事物的表象,并通过个别的 属性特征表现一般的属性特征,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这个形象较之 反映个别现实事物的感性阶段的表象,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欣赏的角度来 看
真正的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觉上的快适,而且还必然 作用于观众的理知,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能够得到理性 上的满足,得到审美享受
美感在本质上应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
既 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 艺术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艺术形象的特性
艺术作品中 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艺术家主观 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艺术创作手法
无论是侧重反映客观对象特征的“再现”, 还是侧重抒发主观感受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存客观或纯主观的艺术形象都不存在于实际中
艺术反应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反应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真实性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 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
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 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再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 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 所欣赏和接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特点
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 作中起主导作用
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 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创作主体的参与,其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 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艺术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 而且由于艺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
另一方面,艺术 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 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
艺术反应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 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这是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艺术所特别强调的
表现
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 理想
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 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 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
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与真挚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 真实或再现的真实
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 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 的艺术形象
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 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 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岀 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 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造出来的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
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 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造出来的
和一般的艺术形象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 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任何模 仿前人和他人艺术风格的艺术家,都不可能创造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不可 重复的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反映现实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 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现实美
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艺术创作的有力根据或主要根据, 艺术之为艺术,反映现实美是它的主要目的之一
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
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人类 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人体美
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美就是人体的美
人体的完整性最强、最和谐、最富有秩序, 个体性也最为显著
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反映人体美,并且通过反映人体的美表 现创作主体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又是美术长于 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优点
反映人体美的绘画和雕刻, 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至于那些反映人的精神性格美和社会 关系美的小说、史诗、戏剧、历史画和风俗画等,则构成了人类文学艺术发展 史的主流
现实美特别是自然美,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
艺术与 现实美的关系
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反映现实美, 既是由于艺术形象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由于人类普遍的审美需求
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 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
“艺术美“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 生
“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自然美
在于美的自然事 物本身,社会美在于美的社会事物本身,人的美貌在于具有美貌的人本身,人的美 德在于人的善,而这一切都不是人为着美的目的故意做出来的
艺术美
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现实中虽然存在着大量美的现 象、美的事物和美的人物,但它们的美并不总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鲜明地显现 出来的,往往比较分散,不那么集中,不那么充分
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 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 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美的现 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也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 造的根据或根源
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 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进了创作 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 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
对丑的深刻剖析 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 形态
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
而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 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在不同范畴中与美的不同关系
在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 生产形态的范畴中,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就是客观 世界经过艺术家主观世界审美意识加工改造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艺术作品就成了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它相对于 欣赏者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 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 对象或审美客体,它的美并不因欣赏者或审美主体能否认识而有所增减
艺术的审美本质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
在这一关系中,人是作为实践者、认识者的主体,自然则是作为主体实践、认识 对象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主体的人作用于客体的自然,客体的自然又作用于人,于是建立起人与自然的 关系
人与人之间还同时发生相互的关系,产生了 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实践使自然发展成为社会,使自然的人发展成为 社会的人,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 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
具有美学意义的美
只有当人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审美关系时,“自在的美”才能转化成为 “为我的美”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正是由于生产劳动实践,人才在改 造客观自然的同时,逐步发展起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的审 美能力
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 的需要
人的本质力量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人不 仅是动物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
“人化的自然”
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 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 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 的审美认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日益提高
美的本质和美感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应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美的规律也就是美的本质,掌握了美的规律,也就把握 了美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
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 感活动
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 上才能发生
没有对美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也就没有美感
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首先关 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美的规律又不 能仅仅关系着事物抽象的、“内在的”本质和普遍性,还应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 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只有本质的真而无现象的真,或只有现象的真而 无本质的真,都不可能达到美
而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 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 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
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 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艺术作品 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
正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对 于美的认识也不断随之发展,即不但可以认识越来越多的自然事物的美
而且 可以认识自己周围社会生活的美,还可以不断按照自己所认识到的美的规律创 造出新的美的事物(如艺术作品)
可以不断认识这新的美的事物的美
美感产生的根源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
当客观事物的美 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 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
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关系也往往是不平衡的,这就 造成了美感形式的多样性
感官的快适与理性地满足互为补充
凭直观的联想和 想象活动虽然简单,却关系着理性,它不满足于原来关于外物的现象美或形式 美的审美观念,而把与这较低的审美观念相关联的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情节集 中起来,附丽于原来的审美观念上,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因而得到精神上的满 足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的审美本质
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 表现形式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从整体上看
任何主观意识,包括人 的审美意识,都有客观的根源,社会的根源,是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根本上说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艺术是艺 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与说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二者是不矛盾的
我们在承认和肯定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 前提下,说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 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
艺术作品的产 生,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形式。而优秀艺术作品的 艺术美,则是美的高度集中表现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实践性与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 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 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 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艺术的实践性 与主体性,还体现在创作主体即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艺术中的合目的性 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
形象性
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 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 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
形式美与形式感
艺术家在创 作中使用的艺术语言无论多么惊人,他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多么奇特,都或 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性
形式中积淀着历史 文化的内容,积淀着人类普遍的审美意识
创造性
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 审美品格
作品所 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 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对创作主体而言
审美认识和审美实 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
情感性
艺术的情感特征
是艺术的情感特征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 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科学是以理服人的
艺术则要以情动人
情感因素是艺 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 其为美感
在审美 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 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 而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
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