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清音乐史
明清音乐史,说唱,戏曲,歌舞,乐器等的发展
编辑于2020-02-16 10:26:09明清(6)
戏曲音乐(6)
戏曲的发展
春秋时楚国宫廷“优孟衣冠”、汉代的角觝戏(有戏剧史家认为是戏剧形式确立的标志)、南北朝的歌舞戏、唐的参军戏、宋杂剧、南戏
四大声腔
昆曲
概述
昆曲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百戏之祖”“百戏之乳”,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1年入第一批“非遗”。
开创
元末明初,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
发展
(1)江西魏良辅改良昆山腔:①唱腔上融北曲、南曲之所长,形成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风格“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②乐队伴奏除原来的笛主奏外,加弦索(琵琶三弦、月琴)笙箫、鼓板等,使乐队伴奏趋于完善。 (2)梁辰鱼以新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
衰落
清康熙至道光百余年间,乱弹诸腔兴起,昆曲逐渐衰落。
特点
①南北合套的曲牌联套体 ②演唱上字少声多,轻柔婉转 ③伴奏
剧目
临川四梦,南洪北孔
京剧
概述
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国粹”“国剧”、距今约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背景(花雅之争)
清康熙末年开始,昆曲逐渐衰落,“乱弹”诸腔代之而起,如梆子腔、皮黄腔等。他们在音乐上突破了曲牌体的形式,创造了板式变化的板腔体。乾隆中期,形成“花”“雅”对立的局面,“花雅之争”的结果是乱弹诸腔盛极一时,京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
形成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寿,诏以唱二黄腔为主的四大徽班进京,嘉庆、道光间,以唱西皮为主的汉调艺人进京搭徽班演戏,徽汉合流,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并逐渐成为影响全国的最大剧种。
发展
通过“老三鼎甲”“新三鼎甲”的发展,京剧在唱腔、伴奏、角色等方面渐趋成熟.辛亥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京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文明戏”的兴起促进了”戏曲的改良运动“,①上海以潘月樵、”夏氏兄弟“为主,编演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上大胆改革,创立”海派京戏“;②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排演”古装新戏“”时装新戏“。当时形成“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辰等各行当名角并起的繁荣局面。
特点
唱腔
角色/行当
伴奏
培养场所
富连成班、南通伶工学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名角
谭鑫培
梅兰芳
清代“五大声腔”
戏曲的两种音乐结构
板腔体
曲牌体
说唱音乐(5)
鼓词
京韵大鼓
弹词
苏州弹词
琴书
道情
牌子曲
民间歌舞(4)
歌曲
民歌
小曲
聊斋俚曲
木卡姆
囊玛
白沙细乐
乐器和器乐(7)
古琴
琴派
明: ①浙派(浙操徐门),流畅而清越,徐天民,徐诜(字和仲)《梅雪窝删润琴谱》,黄献《梧冈琴谱》,肖鸾《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 ②江派——松江刘鸿 ③虞山派(琴川派),清微淡远,严澂《松弦馆琴谱》,徐青山(字上瀛)《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 ④琴歌流派:江派,指在江左、南京一带活动的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他们推重琴歌,常填词配歌。
清: ①广陵派,徐常遇《澄鉴堂琴谱》,徐祺、徐俊父子《五知斋琴谱》,吴灴《自远堂琴谱》,秦维瀚《蕉庵琴谱》 ②川派:张孔山,《流水》《醉渔唱晚》 ③诸城派:王溥长、王心源、王鲁宾 ④九嶷派:黄勉之、杨时百
琴曲
《平沙落雁》——朱常淓《古音正宗》 《渔樵问答》——肖鸾《杏庄太音续谱》 《良宵引》——严澂《松弦馆琴谱》
琵琶
演奏家
曲目
三弦
三弦又名弦子,它的前身可能是秦代的弦鼗,至元代方见三弦之名,明初,三弦已成为北方小曲、传奇的重要伴奏乐器。 魏良辅为改进昆曲乐队,曾与张野塘共同设计了圆形小三弦,用于昆曲伴奏。 后来,方形大三弦(122cm)以粗犷、豪放流行于北方;圆形小三弦(95cm)以柔婉、纤丽流行于南方。清末盛行的说唱艺术,北方鼓词用大三弦,南方弹词用小三弦。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
扬琴:又名洋琴,明末清初传入
胡琴、唢呐(金元传入,最早载于明《三才图绘》)
器乐合奏
福建南音
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 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它的历史悠久,与唐、宋以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①南音使用乐器多为唐宋遗制,琵琶(俗称“南琶”)与唐曲项琵琶相类,洞箫与唐尺八相似,二弦与宋奚琴几乎一样等。 ②乐队分上四管下四管。 ③南音的曲目分“指”(套曲)、“谱”(器乐曲)、“曲”(散曲)三大类,”谱“为有标题的器乐套曲。目前存留有16套。其中《四时景》、《梅花操》、《走马》 (又称《八骏马》)、《百鸟归巢》被称为“四大名谱”。 最早的谱集是咸丰年间刊刻的《文焕堂初刻指谱》,属工尺谱体系。
非遗:2001第一批:昆曲,2003第二批古琴。2005第三批木卡姆
音乐理论(4)
新法密律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朱厚烷之子。明乐律学家、历数学家,著有《乐律全书》《瑟谱》等二十多部著作。 《律历融通》(1581年序)中提出”新法密律“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但其介绍的方法仍然是以三分损益法为基本思路。直到1596年的《律吕精义》才详细刊载了“密率”的方法与数据。 ,黄钟倍律和黄钟正律的弦长比为2:1,将黄钟倍律(2)开平方得蕤宾倍律(1.4142);蕤宾倍律开平方得南吕倍律(1.1892);南吕倍律开立方得应钟倍律(1.0594)。再以所得应钟倍律的相对长度为底进行乘方运算依次得出其他各律的相对长度,最后的12次方正好为2,回到了初始,从而解决了历代以来”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难题。 “新法密率”科学地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法”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难题,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他还提出”异径管律“,是应用于吹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法。
荷兰数学家斯台文1596年提出十二平均律,但未发表。法国物理学家、音乐理论家梅尔桑《普遍的和谐》(1636)中平均律比值为1.0587326
曲谱
明:《神奇秘籍》《西麓堂琴统》《高和江东》
清:《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弦索备考》
著作
明:《词谑》《南词叙录》
清、民国:《乐府传声》《宋元戏曲史》
记谱法
工尺谱
中外音乐交流(2)
《律吕纂要》
《茉莉花》的海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