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墨子
墨子,整理了十项基本教义、认识论、儒墨比较、后期墨家的内容,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在欧洲大陆,以法国为核心和代表 整体上人才最多、最好 形成了政治革命、社会运动。
本图整理了认识论--推理就是加和减、自然哲学、 政治哲学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魏晋玄学,时期分派有: 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为何 晏、王粥。 二、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嵇 康、阮籍。 三、元康一永嘉时期,代表人 物为裴頠、欧阳建、郭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墨子
十项基本教义
伦理思想
兼爱与非攻
兼爱
功利主义证明: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经验主义证明: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具体实施:上行下效。
非攻
不义
不利
政治思想
尚同与尚贤
尚同
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
民众➡️里长➡️乡长➡️国君➡️天子➡️天
尚贤
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节用、节葬和非乐
宗教思想
天志、明鬼
天志
天有意志、有欲恶,全知全能,能赏善罚恶。
将自己“兼爱”、“非攻”、“尚贤”和“尚同”等主张诉诸于天意。
制约天子
明鬼
“天”赏罚的辅助
震慑百姓
非命
肯定人的主体力量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取实予名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感官所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肯定客观实在的本源性,认为概念是第二性的
认识的发展过程:察类明故
察类:知道某类事物的本质规定
明故:明确事物“之所以然”的原因
取舍是非之“理”
认识的标准:三表法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
儒墨比较
“爱人” 的差别
爱的范围和程度上
孔-依据宗法伦理,承认远近亲疏之别、贵贱差等之分
墨-坚决反对宗法伦理,主张爱无差等
先后顺序上
孔-先爱自己之亲,再推己及人爱别人之亲
墨-先爱别人之亲
爱与被爱的关系上
孔-主张尽心,不言回报
墨-站在功利角度,认为应当对等互报
性质
孔子的仁学-彻底的义务论
墨子的兼爱论-因对实际利益和后果的重视而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以天地为不明,以鬼为不神-提出“天志”、“明鬼”
批判三年之丧-提出“节葬”
批判“习为声乐”-提出“非乐”
批判“以命为有”-提出“非命”
孟荀对墨家的批判
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荀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辩异、县君臣。”
后期墨家
辩
以名举实
达
类
私
以辞抒意
尽-全称直言判断
或:特称或选言判断
假:假言判断
必:必然判断
且:将然判断
以说出故
“故”是一切推论的前提条件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必要条件
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充分必要条件
“理”是论证的固定形式,或推理的逻辑手段
“类”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
以类取-归纳原则
以类予-演绎原则
批判“狂举”
狂举:不知“类”而在举例论辩过程中不能分清事物之间的同异差别而导致名实不合
“辩”的目的和作用
伦理学: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
政治学:审治乱之纪
博物学:明同异之处
语言学:察名实之理
现实功能:处利害,决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