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整理了文化复苏、经院哲学的开端-爱留根那、经院哲学之父-安瑟尔谟、共相问题、托马斯·阿奎那的知识,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5-10 02:01:06 山东省经院哲学
文化复苏
复苏的契机
查理曼大帝统一西欧-相对稳定的政局
受教皇册封,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主要研习神学、哲学-自由七艺
学校的制度保留下来
学院中的思想-经院哲学
11世纪开始,阿拉伯文明刺激
经院哲学特点
思想特点
早期偏柏拉图
中期开始偏亚里士多德
重逻辑、经验
核心问题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上帝存在
共相
集大成者
托马斯·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专家
系统的理论
经院哲学的开端-爱留根那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非常重视理性
圣经里启示的真与理性推论的真处于同等地位
信仰如果与理性矛盾,应当服从理性
目的不在于否定信仰,而是重视理性
四种自然
能创造而不能被创造的自然 -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的原因,上帝
能创造又能被创造的自然 -万物的原型,内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或逻格斯
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理念的实在化
不能被创造又不能创造的自然 -作为万物的归宿与终极目的的上帝
经院哲学之父-安瑟尔谟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理性服从信仰
信仰优先
没有抛弃理性,信仰寻求理解
理性不是信仰的审判者
确立了经院哲学的基本原则——经院哲学之父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证明
上帝是不能设想比他更完满的存在。 这种存在一定实际存在,而不是仅存在于思想中; 因为不然就不是无与伦比的。
高尼罗的反驳
设想有一座最完满的海岛; 这个海岛一定现实存在; 不然就不是最完满的。(反讽语气)
反反驳
1、高尼罗没有理解他。 2、类型不同 海岛没有上帝这种完满性,所以不适用这个逻辑。
总结
先天论证(逻辑上的先天)
主流批判:偷换概念-观念中存在的100块不等于现实中的100块。
托马斯·阿奎那后来发展了一种后天论证
共相问题
共相问题的起源
波菲利问题
普罗提诺的学生
研究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导论》引申出的种和属(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实的/依赖于思想?
物质的/非物质的?
自身独立/依赖于可感事物?
波埃修的重视
教科书;神学问题
问题与回答
波菲利的表述
现实的/依赖于思想?
物质的/非物质的?
自身独立/依赖于可感事物?
波埃修的表述
独立存在的/仅存于单纯的理智之中?
有形的/无形的?
与可感事物相分离/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哲学史、后来的表述(共相替代种和属)
独立存在/仅存在于理智中?
有形的/无形的?
与可感事物相分离/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延伸
共相实在/非实在?
希腊哲学的回答
亚里士多德-唯名论
共相就是种属
作为名词时
仅存在于理智
作为本质时
独立存在
无形的
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柏拉图-唯实论
共相就是理念
独立的
无形的
分离的
极端派
极端唯名论-洛瑟林
观点:共相看起来是表示的普遍事物,实际是表示个别事物的语词,并无实在性、独立性,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
共相是名称-唯名论的创始人。
极端实在论-安瑟尔谟
批评洛瑟林
错把感觉当作出发点,缺乏把握普遍存在(抽象观念)的理性能力
人与个别的人:上帝有“人”这个理念才产生了亚当-人比个别的人更实在
观点
共相就是理念(道、逻格斯、上帝的话)
共相是无形的
共相与个别事物分离
共相价值高于个别事物,因为它是事物的原型。
温和派
温和的唯名论-阿伯拉尔
概念论
独立与否
没有独立性,在理智之中。 但是指称存在,指称真实事物。
(指称)有形与否
既是有形的-指称个别事物。 又是无形的-非限定地指称,指称本性。
分离与否
既是分离-被理智把握 又不分离-作为个别事物的本性
个别事物消失了,(共相所指称的本性)存在否
存在(理智中)-有意义、特定内涵 也指神的心灵的共同概念(实在论)
总结
辩证法特点
折中的倾向
影响了托马斯·阿奎那
温和的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
创世之前
共相是理念
有独立性
无形
个别事物之先(非结合)
创世之中
共相就是本质
有独立性
有形
个别事物之中(结合)
创世之后
共相是概念
无独立性
无形
个别事物之后(非结合)
总结
共相就是理智的对象
结合了上帝创世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质、阿伯拉尔的观点;辩证特征
折中观点:第一个问题界定他是实在论,后续回答显现出温和特征。
托马斯·阿奎那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信仰优先原则
哲学也是被需要的
哲学与神学的共同研究对象-上帝
哲学通过理性来认识上帝, 神学通过启示来认识上帝。
信仰为科学研究助力
上帝写了两本书:《圣经》与大自然
对自然了解越多,对上帝也就了解越多
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
五路证明
推动力证明: 经验中物物相推,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上帝
因果性证明: 经验中物物相因,这个第一原因是上帝。
必然性证明: 经验中事物可能存在与不存在,可能性要以必然性为依据,最高的必然的存在者就是上帝。
完善性证明: 经验中事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有缺陷的完善性都以最完善性为标准,这个最完善的存在者就是上帝。
目的论证明: 经验中无生物(无机物)都有目的,这些目的一定是外在赋予的目的,目的的设立者是上帝。
点评
后天证明-从经验论据出发;好理解。
结合了亚氏的思想
推动力证明-不动的推动者
因果性证明-第一因
必然性证明-必然性与偶然性
完善性证明-纯形式
目的论证明-目的论
后天证明-重经验观察、说明
优于神秘主义
缺点:有两个先验前提
因果序列有终点
这个终点是上帝
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其他思想
实体观
实体
上帝
存在与本质的同一。 本质=存在;上帝=存在 单纯实体;最高
精神实体
本质和存在相分离 本质=形式;精神实体=形式+存在 单纯实体;次高
物质实体
本质和存在相分离 本质=形式+质料,物质=形式+质料+存在 复合实体;最次
存在者(实体)=本质+存在(存在的活动、现实); 本质=潜在,存在=现实,存在是被给予的。
灵魂的本质+上帝给予的存在=现实的灵魂
灵魂观
灵魂的功能
营养
感觉
追求
运动
理性
认知
实践
灵魂的变动
灵魂作为独立的精神实体
灵魂作为“实体形式”
灵魂与肉体
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是舵手与船的关系)
灵魂充满肉体(一体化的)
灵魂不死。 肉体死掉,灵魂独立
个别性,没有普遍灵魂
感觉主义认识论
外感觉
看、听、嗅、尝、触
触觉最根本
内感觉
通感
辨别
想象
记忆
理智
抽象作用
概念、判断、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