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综合素质思维导图
小学综合素质思维导图,分享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5-14 16:28:17 湖南小学综合素质
第一部分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教育课程的转变
2,体验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像一只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1,教学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要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要从”重结果轻结果"转向“重结果更重过程”
4,教学要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实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3,学生实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独特的人
1,学生实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1,教育公正的原则
保证原则
机会平等原则
补偿原则
2,教育公正的实现途径
制度,政策,教育,教学,
教育公正是教育工作者个体首要德性
1,加强教师公正人格修养
2,教师要公正理解,评价学生
3,教师要树立公正的人才观
4,教师应要强化“慎独”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该给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 从对待师生关系上来看,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从对待教学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帮助,引导
3,从对待自我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反思
4,从对待其他教育工作者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
1,福勒与布朗的“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2,斯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1,预备生涯发展阶段
2,专家生涯发展阶段
3,专家退缩生涯阶段
4,更新生涯阶段
3,叶澜与白益民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第二部分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行业和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是教师行业道德和角色道德的总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1、在调整对象上有明显的专业性和特定性
2、在道德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3、在规范形式和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性
三、教师职业的范畴
(一)教师义务
教师义务既是社会、教师集体用以调节教师行为的手段,也是从教师个人自身的责任良心和荣誉的角度出发,调节教师教育行为的手段。
(二)教师良心
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教师良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指导作用
2、监督作用
3、评价作用
(三)教师公正
是教师职业水平的标准,核心是对学生的公平
公正必须体现三个特性:
1、对等性
2、可互换性
3、最终价值判断的依赖性
教师公正的特性:
1、教育性
2、实质性
3、自觉性
(四)教师荣誉
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
教育的荣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光荣的角色称号
2、无私奉献的职业特性
3、崇高的人格形象
(五)教师人格
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六)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望和信誉
1、教师威信的分类
权力威信
以法服人
信服威信
以德服人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七)教师幸福
精神性
lao'd 报酬
给予性和被给予性
教师给予学生爱,学生给予老师成就回馈
集体性
一个人获得成就都是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一)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存在的必要
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
个体
同事
学生
社会
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二
外在:宏观社会制度学校行政管理
自我监督
(二)教师道德病态的克服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
物欲
权欲
名欲
情欲
(三)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2、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
3、对教育对象的加奥羽功能
4、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
5、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6、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1、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力
(3)不得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
2、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1)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啊,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不得敷衍搪塞
3、关爱学生
师德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4、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她是我,尊重家长
(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三)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四)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
二、教师职业行为需要处理的几种人际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公正的对待学生
5、严格要求学生,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主动加强联系,谋求共同立场
2、征求意见和建议,谋求支持与配合
3、尊重而不迁就,待人公正平等
4、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家长,提高父母威信
5、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方法和艺术
(三)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1、合作
2、尊重
3、谦虚
(四)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服从
2、支持
三、《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四、《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一)坚持政治方向
(二)自觉爱国守法
(三)传播优秀文化
(四)潜心教书育人
(五)关心爱护学生
(六)加强安全防范
(七)坚持言行雅正
(八)秉持公正诚信
(九)坚守廉洁自律
(十)规范从教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含义
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展开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政治理论
教育方针
教育政策
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心理健康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
1、内省性
2、自主性
3、实践性
4、持恒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1、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严格自我解剖
理论对照
实践对照
榜样对照
4、自觉坚持慎独
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
是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
处于他律阶段的教师,在道德行为上具有一下特点:
(1)中介性
(2)外在性
(3)实在性
(4)被动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层次
1、接受和遵守师德规范
2、将师德升华为自身的道德信念
3、具备自主的道德信仰并充当师德的推行者、捍卫者
(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知
2、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锻炼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
4、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5、养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法律法规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力
(一)教育教学权
(二)学术研究权
(三)指导评价权
(四)报酬待遇权
(五)民主管理权
(六)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一)遵纪守法
(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爱护尊重学生
(五)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六)提高业务水平
学生的权力保护
一、人格权
1、生命权
2、身体权
3、健康权
4、隐私权
5、个人信息保护
6、人格尊严
二、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
继承权
受赠权
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著作权、专利之中的财产权
三、受教育权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4、申诉起诉权
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儿童权力公约》
《幼儿园工作规程》
第四部分 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
推理
第五部分 信息处理能力
word
excel
PowerPoint2010版
第六部分 写作能力
审题立意
逻辑结构
落笔行文
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小学综合素质
第一部分 职业理念
第二部分 职业道德
第三部分 教育法规
第四部分 文化素养
第五部分 基本能力
面试流程
抽到题后开始写教案(20分钟)
备课
结构化5分钟/2道题
试讲10分钟
答辩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