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章节,根据老师上课讲解和课本整理,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观点及其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个人或者少数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编辑于2023-05-15 15:18:53 湖南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什么
两层含义
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
研究、描写语法结构规律的语法学说或语法著作,即语法学体系
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观点及其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个人或者少数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语法系统只有一个
语法研究什么
语法是研究语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律的
语法体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语法不管具体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只管一般词和词之间的一般关系
稳固性
民族性
系统性
严密
内部相互制约,受一定规则,是有条理的整体,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立体
语法系统:语法,语义,语用结构三个交叉不同平面
开放
旧的淘汰,新的被吸收利用
递归性
某种语法规则在句法结构中可以重复使用,不断进行同功能单位的替换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语法单位
语素、词、句子、短语
语素:构词
词:构成短语或句子
短语:构成句子
句子:构成句群
句法成分
语法与其他语言现象的联系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音节数量
单双音节在定语位置表示不同
单音节词充当定语时,一般后面附着“的”字
双音节词充当定语时
可以无需“的”,可直接作定语
语义能够选择“动+名”结构
单音节动词其后面的名词音节数无限制
多音节动词其后面的名词必须是多音节词
动补+宾,“补”音节数量直接决定结构合法性
他累弯了腰VS他累弯曲了腰
汉语句子中的普通重音一般是由最后一个主要动词指派给其右面的成分的,如果其后面没有别的成分 重音就会落在动词上,每一个词都只能有一个普通重音
韵律对句法成分的制约
可以打乱原有成分
一衣带水
可以征服句法 使非法变为合法
而立之年
停顿
语流中实现语法结构和语义理解的变化
轻重音
词汇对语法影响和制约
词汇语义决定词性
决定一个词语法属性的是它的意义,而非语法层面的外在表现(其蕴含了兼类、转类的可能性)
词汇语义决定词的功用
包子打狗/房子打狗
语法与修辞
语法与语境
语法与逻辑
语法学的种类
研究者采用方法
比较语法和描写语法
研究者理论背景
传统语法
词法和句法成分对立/中心词分析法
结构主义语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研究应由深层转向表层
研究对象范围
普通语法、个别语法
研究目的、用途
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习惯语法
语法系统类型的代表
句本位语法系统
词组本位语法系统
词组合成词组,词组加上语调实现为语句
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词性决定,靠入句确定
小句连结的语义关系,靠入句实现
词语的使用规矩,靠入句确定
教学语法系统
语法的基本概念
语法意义
关系意义
抽象意义
功能意义
语法手段
语序和虚词
虚语素
重叠
音变
声调和句调
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的统一
语法范畴
体范畴、时范畴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
词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类和句法成分并不一一对应
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典范的白话文著作
就书文作者
共同性
就适用范围
通行性
不符合规范的两大类
需识别:方言、古汉语、外族语言、个别人特殊说法
需改正:有语法失误,不符合规则
客观性原则:尊重语言事实
动态性原则:结合具体语境
研讨性原则:思辨、全面考虑
学习和研究语法的意义
有助于语言规范化
有助于提高、理解、分析、应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词类(上)
划分词类的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
句法成分能力
词与词组合成短语的能力
词的形态
词的意义
静态划分
音节多少
语素多少
义项多少
感情色彩
划分结果
虚实二分
意义与功能
区别
自由与黏着
开放与封闭
实词和实词区别在于
词的组合能力
虚词和虚词的区别在于
可以与哪些实词和词组进行组合,表示什么样的结果
汉语词类体系
实词
主体词
谓词
体词
数代词
修饰词
声音词
虚词
关系词
语助词
实词
名词
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
时间名词
处所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征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大部分可受数量短语修饰(专有名词,集体名词,方所名词除外)
名词在特定时间做状语
否定副词一般不能与名词连用(对句,对偶除外)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叠音词,重叠后意义变化,称呼用语,儿童用语除外)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时间名词
特殊性:可直接充当状语
语法特点
在,到,等到+时间名词
用“什么时候”提问
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提问
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和特殊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
合成方位词
特殊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单纯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别的语素
别的语素+边、面、头
特点
意义有时比较虚
附着性强
有时可以单独做成分
处所词
特殊性:可以直接做状语
两种情况
表示处所
表示地名、机构
语法特点
在,到,往+处所词
用“哪儿”提问
用“这儿,那儿”指代
动词
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能否带宾语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意义标准
动作动词
心理动词
可加“很”,又可加宾语
使令动词
兼语句
存在动词
存现句
判断动词
形式动词
能愿动词
趋向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征
经常做谓语和谓语中心
大多数能带宾语
前可加“不”
后可加“着,了,过”表时态
可重叠,一表动作短暂、轻微、尝试,一表多次
V不V式,表疑问
能同副词组合,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心理活动和能愿动词可以)
三类特殊动词
判断动词“是”
只表示判断和强调,不表示行为动作
功能
表示对事物的判断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确认,强调,肯定语气
等于,属于
“是”的习惯用法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表存在或领有
表示“凡是”“所有”“一切”
句首强调一件事情真实性
有的是,真的是
能愿动词
可能、必要、意愿
功能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后面不能带宾语
不能重叠,加着了过
能愿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能愿动词只能带动词性宾语
可构成V不V式
趋向动词
做谓语,谓语中心,补语
可以单独使用,不能带“着”,本身有“进行”“继续”“意味”
“起来、下去”用在形容词之后,一表变化,二表持续
形容词
形容词的意义和种类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
量度形容词
一般成对出现,多为单音节词
非量度形容词
区分量度形容词和非量度形容词的标准
形容词+“了”+表示定量的数量词,且表示语义的偏离
状态形容词
类型
形容词+双音节后缀
红彤彤,绿油油
修饰词+形容词
笔直、火红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歪歪斜斜
黑咕隆咚
A+不+后缀
白不拉叽,黑不溜秋
傻里傻气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
小的,怪冷的
与性质形容词比较,其特征
谓语性(句法层面)
状态形容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今儿怪冷的。
性质形容词一般成对出现做谓语,表示比较
今儿冷,昨儿暖和
有界性
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程度不同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其程度固定
临时性
性质形容词具有恒定性
状态形容词具有临时性
状态形容词作谓语,其主语一般是表示个别性的事物
那层纸薄薄的,一捅就破。
状态形容词直接作定语
状态形容词+表示个别事物的中心词
很红的一朵花/鲜红一朵花
性质形容词+表示类别事物的中心词
红花
性质形容词不能修饰表示个别事物的中心词
红一朵花(x)
状态形容词+“的”作定语
状态形容词+中心词,状态形容词指代定语
雪白的衬衫,“雪白的”指定语
性质形容词+中心词,性质形容词可指代中心词
白的衬衫,“白的”可指代衬衫
描写性(语用角度)
可单独做谓语,描写表示事物的状态
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是在句法功能基础上,结合语义)
动态形容词
用来描述暂时状态、目前表现、动态含义,受其特性所有者意志所支配、多为所有者的内在特征
〖+有意志〗〖+表示内在特征〗
其特性所有者一般范围受限,对形容词特征具有支配能力,包括人和动物(拟人化,童话故事中),主要是指人
表示人的内在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品性特征
急躁、沉着、快乐、悲伤、诚恳、虚伪
静态形容词
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外部静态特征,例如规模,形状,颜色,外观,持久状态,相对稳定性等
〖+无意志〗〖+外在特征〗
辨析:动态形容词易与表心理或情感特征动词相纠缠
区分标准
动态形容词可受“很”的修饰,但后面不能带宾语
动态形容词和静态形容词是一家之言,目前尚无定论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见上)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常作谓语、定语、补语
不能带宾语
多数能够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
有些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
单音节词
AA式重叠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ABAB式重叠
状态形容词
BABA式重叠
有些性质形容词重叠ABAB式后变为动词
舒服,舒服舒服
有些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时,构成A里AB式,即状态形容词
小气,小里小气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比较
区分方法
先加不,区分出名词
再加很,区分出部分形容词
最后看是否带宾语,区分出动词
区别词
区别词的意义
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作用,但是既不能做谓语,又不能用“不”来进行否定,与形容词的主要性质不符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作定语,可直接修饰名词,中间也可加“的”来修饰名词
在对举句、固定搭配的句式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不能单独充当)
不能受到数量词组的修饰
语义上:天生排斥
语法功能上,做定语,放在名词前,结构上无关
不能作谓语,区别词做谓语是复指成分
区别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最”除外,因其表示一种极点,区别作用明显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区别词成双成组出现,语用中,绝大多数区别词没有否定形式,表否定时,前加“非”
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
与形容词区别
单独作谓语
受程度副词修饰
与名词区别
名词能前加否定副词
区别词不能单独做主语
区别词做宾语,前不能加动词“有”
数词
数词的意义和种类
确数词
基数词
分数词
倍数词
序数词
概数词
用疑问代词“几”“多少”提问
在基数词后加“来”“多”“把”“以上,以下,上下,左右”等
在基数词前加“成”“上”“近”
邻近数词连用
“许多、若干、诸”不和其他数词连用
不定量词“些”“点”
数词的语法特征
一些具体数词的用法
二和两
零和0以及о
俩和仨
半
廿
量词
量词的意义和种类
意义: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物量词
度量衡
个体单位
集体单位
动量词
复合量词
表示相乘关系的积式复合量词
表示相除关系的商式复合量词
表示相加关系的和式复合量词
选择关系
量词的语法特征
加数词构成数量短语,做主谓定状补
量词短语和名词组合时,名词前置
出现状况
名词较为复杂
量词较为复杂
列清单的形式
动量词组置于动词后,作补语。而用在动词前 数词用“一”,则表示完全否定
一些常用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后意义有所不同
作主、定,表示每一之义
作状,表逐一之义
作谓,表示众多、连绵,常常对用
量词的运用
量词和名词和动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常常是约定俗成的
“点儿”和“些”的句法特点
和“一”组合
“点儿”活动能力比“些”强
一点儿可放在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中
一些放在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否定句中
和“有”组合
二者都可和“有”组合,有时候可以表达相同意思
有些表多,有点儿表少
有些+名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引出事物),而“有点”不可以
和“这(么)、那(么)”组合
这点/那点与这么点/那么点没有太大区别
这些/那些不强调量的多少,这么些/那么些强调量多
和表示程度的词组合
“些”可以与表示程度的词组合,表示多量;点儿不能和这些词组合
“些”可用于计数的单位,“点”二者可皆用
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八种
副词的语法特征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和名词组合
除了少数副词作补语外,一般作状语
“没有”
兼属动词和副词
如何分辨
文言文法
作动词时,相当于“无”,后加名词性宾语
作副词时,相当于“未”,后加动词或者形容词
用“有”替换
可替换为动词,不可替换为
白老净怪
不属于兼类词、同义词 而是属于同音词
是
“是…的”中的“是”的词性
动词
副词
不和没有
活动状态
不:习惯性动作否定
没有:对暂时状态否定
主客观状态
不:表示行为人和主语的态度
没有:表示对客观状态的否定,陈述客观事实
时间
不:将来时
没有:过去时
注意
第一,当"没有"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时,被否定的如果是抽象事物,那么被否定的事物一般只能放在"没有"后边,构成"没有+抽象名词"的格式。
第二,"没有""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只能是"没有(或'没')动词"的格式,而不能构成"没有+动词+了"的格式。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谈"否定"时说,"没有"可以"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没有来'跟'未了相对"。
副词与其他词类辨析
情态副词与区别词
修饰对象不同
区别词修饰名词,作定语,其后可以加“的”
情态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其后一般不加“地”
副词与形容词
修饰成分,充当成分不同
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
形容词部分可以重叠,可以用V不V式
副词和动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和定语
时间名词可以用在介词后构成介宾短语
时间名词可以用“时间名词是时间名词”来表示
代词
代词的意义和种类
含义:是表示代替和指示作用的词
分类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指示代词
近指
远指
疑问代词
代词的语法特征
活用
单数第一二三人称之间的活用
“我”不能活用为“你”和“他”
“你”不能由别的代词活用为“你”
单复数之间的活用
表示确指代词表示任指或虚指
疑问代词活用之后不再表示疑问,表示任指、虚指、不定指、反问语气
为什么可以灵活使用
指代范围过广,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有些交际中,根本没必要或没有办法具体指明对象,对代词选择没那么严格,把语义和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拟声词
从句法功能分类
动词性拟声词
功能和动词相似,在句法结构中作谓语中心,其后带有宾语拟声词(宾语多为发出声音的人或事物)
形容词性拟声词
功能和形容词相似,在句法结构中经常做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具有显著的修饰性和描写性
同形容词区别
句法成分
是否受程度副词修饰
是否能加“不”
功能方面
是否重叠
叹词
含义:表示强烈感情、招呼应答的词语
语法功能
一般单独成句,有时可以活用作谓语,重叠后可以作状语
拟声词和叹词异同
语用范围:叹词>拟声词
第三节 词类(下)
虚词
介词
含义
用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前,构成介宾短语,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或补充说明作用
分类
语法特点
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或其他短语后
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加动态助词或趋向动词
介词短语不能单独做谓语
与动词的联系区别
联系
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演化而来,一些介词兼有动词语法特征
语法功能
介词和及物动词后面都可以带宾语
在句子中,动词和介词都可以做定状补
两者都可以被否定副词“不”修饰
介词短语组合更加灵活,可前可后
区别
定义
语法功能
动词一般做谓语,做句子的主干成分,而介词短语一般做句子的枝叶成分
动词除了可以做定状补外,还可以做主谓宾,而介词不可以
动词可以重叠,及物动词可以代入V不V式,介词不可以
只有及物动词能和名词组合,而所有介词都可以与名词组合
动词可以与动态助词组合,但是介词不能
部分介词用法区别
对和对于
相同点
都是介绍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的介词
不同点
适用范围不同
对表示“向,朝着,对待”时,不能用“对于”替代
对表示动词所关联的对象、范围,有“在…方面”的意思时,可以替换为“对于”
关于和对于
表示关联、涉及对象的事物时用“关于”,指出对象要用“对于”
“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总是放在主语前面;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语前后皆可
“关于”构成介宾短语可单独做标题;“对于”要加上名词,才可但独做标题
由和由于
由表示“从”的意思
由表示“让、被、归靠”的意思
由于一般表示原因
向、往、朝
跟名词组合,表示处所、方向时,三者可以互换
“向、朝”跟名词性词语组合可以表示对象意义,而“往”不能
三者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状语
“向、往”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补语,而“朝”不可以
隐现自由条件
和方位词组合做状语
在音节上,做状语的介词结构同修饰的动词中心要协调
由介词加名词短语组成的并列结构,其后项介词隐现自由
介词结构同“一”连用做状语,介词隐现自由
同处所名词组合做补语,“向”“往”隐现自由
连词
含义: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用来回答问题
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有修饰作用的不是连词)
具有双向性、多向性(介词具有单向性)
连词一般与其他连词、关系副词成对使用,相互呼应,表示关联作用或修饰作用
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和、跟、与、同
区别方法
位置互换,语义是否变化
删去、语义是否变化
中心词前加副词,看语义是否变化
用其他连词或介词替换
加状语“一直、总是”
因为、由于、为了
介词后加体词性短语
连词后面加独立结构,一套完整的主谓或者非主谓结构
连词和副词的区别
副词除了关联作用,还有修饰作用;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故可删去
副词和连词位置不同。副词位置是固定的,连词位置是不固定的
“只是、或者、要”等是兼类词,可采用“替换或者位置法”检测词性
部分连词的用法
和、与、跟、同
和的用法:共用宾语、定语或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
为了区分使用,一般把“和、与”用作连词,“同、跟”用作介词
及和以及
相同点:用来连接有主次之分或先后之别的词语,所连接的即是联合关系,有表示一种层次
不同点
“以及”比“及”范围广,前面使用“,”隔开
“及其”
而、而且、并且
而连接能力很强、表示种种关系
而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而且后加动词性或者形容词性的词语;并且后面加动词性的词语
或与或者
表示一种选择关系
助词
含义:附着在实词、短语和句子上,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或者动态等附加意义,或者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
发声规律:除了比况动词、被、所等词,其他大多都读轻声
特点
独立性最差、附着性最强、意义不实在
分类
结构助词
含义:用来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
是定语的标志,表示其前面的词、短语是定语
“的”附在词或者短语后面构成的“的”字短语,“的”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做名词能做的句法成分
“地”
是状语的标志,表示其前面的词、短语是状语
“得”
是补语的标志,表示其后面的词、短语是补语
“个”“得个”有时相当于“得”
动态助词
含义: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者状态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或者程度的助词
“着”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还在持续
“了”
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具备某种属性
不限于过去完成,也可用于表示现在或者将来完成
“过”
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过或者曾经具备这样的性状
表示假设实现的时态
所附着行为有时是非结束性的
“的”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作用,是特殊的表示过去时的动态助词
不能带“着”“了”“过”的动词
不能带“着”
一部分本身带有持续意义的词不可以,有些可以带“着”
本身表示完成意义不表示持续的动词
后面带了结果补语的动词
前面加否定词或者能愿动词的动词
动词后面加了趋向动词
不能带“了”
一部分本身带有持续意义的动词
前面表示现在、将来意义的时间副词
前面加否定副词、能愿动词
不能带“过”
本身带有持续意义
动作不能发生第二次
有些表示始终意义
特例:这条河先后死了三个人。/中国有了希望。
比况助词
含义:表示比况的助词,常常附着在词或者短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
特例:一样
有可能是形容词、数量短语,也有可能是比况助词
其他助词
“所”用在动词前
及物动词或者主谓短语做定语,而中心语意念上受这个及物动词支配,动词前面可用“所”字
他所请的人都到了
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
“所”用在的字短语中,“所”可有可无,而“的”必须有
与“为”或“被”配合,表示被动
语气词
含义:附着在一个句子后面或者句中表示停顿表示说话的语气的词
语法特征
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放在句尾
除了表达语气意义外,有时还能表达一定的语法作用
语气词类别
陈述
感叹
祈使
疑问
句中停顿表示犹豫
语气词与助词辨析
“的”
语气词与结构助词区分
看“的”后面能不能添上相应的名词
删去“是…的”,看句子的句子结构、意义表达是否完整
看否定词的位置
助词:否定词放在“是”的前面
语气词:否定词放在“是”的后面
孤立的句子存在歧义,要结合语境分析
“了”
“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实现,这时“了”是语气词 而不是助词
“了”表示事态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动作已经实现,“了”既是语气词,又是动态助词
词类小结
词类的划分
词类的兼类和借用
兼类词和活用词
兼类词和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
词类的误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数词、量词的误用
副词的误用
代词的误用
介词的误用
对于、对
关于
在
给
于
由于、由
连词的误用
和
或(或者)
及其
还是
而
助词的误用
第四节 短语
短语及其类型
什么是短语
也称为“词组”,是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表示一定的关系单位
短语在语法体系中的重要性
直接成分包括了汉语的八种成分
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构成句子的基本框架
汉语短语构造原则与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短语的扩展与紧缩体现了语法的层次性与递归性
决定短语结构关系的因素
语序
虚词
分类
结构类型
实词短语和虚词短语/复合短语与派生短语
功能类型
体词性
谓词性
附加性
能否单独成句
自由短语
黏着短语
构成要素是否凝固
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短语的结构类型
基本短语
主谓短语
直接成分之间松散,之间可以有停顿,也可以加上相应语气词
动宾短语
动语和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主语和施事,宾语和受事没有必然联系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称为体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
根据是否能加“的”,分为组合式定中短语(能带“的”)和粘合式定中短语(不能带“的”)
状中短语
称为谓词性偏正短语,充当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有时量词短语、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
用“地”表示状语和中心语关系
中补短语
又叫动补短语,补语从结果、程度、状态、趋向、时间、处所等方面对动语补充说明
之间用“得”连接
联合短语
又称并列短语,是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
表示并列、递进或者选择关系
联合短语根据直接成分语法特点,分为体词性联合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
其他短语
连谓短语
又称连动短语。共用同一个主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组组成,其间是动作行为的顺承关系短语
谓词性词语均与同一个主语存在主谓关系,组成成分之间一般按照动作或者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排练
直接成分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基本结构关系,没有停顿和关联词语
前一个谓词后往往加了“着、了”等助词。只有动词“来”“去”可以直接与另一个动词组合
兼语短语
动宾和主谓套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
第一个动词一般具有使令性、表示赞许、责怪的动词充当
第一个动词也可以由非动作动词“是”“有”充当
兼语后的谓词性成分表示由兼语前的动词所产生结果 不能停顿或加语气词,不能加状语
同位短语
又称复指短语,是由所指相同的词或短语组成,相互进行注释解说的短语
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短语有时也可作为同位短语中的直接成分
同位、偏正、联合短语区别
联合短语组成成分是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可以加上相应关联词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限制、被修饰、被限制关系,其间一般可以加上“的”
方位短语
附加在体词性词语或者谓词性短语之间组成的短语,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意义
常与介词组合或与介词短语组合
量词短语
数量短语
数词加量词
指量短语
指示代词加量词
指示代词加数量短语
介词短语
介词及其宾语组成的短语
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后面一般是体词性词语,也可加谓词性
助词短语
“的”字短语
讲助词“的”附着在词语后面构成的具有指称作用的体词性短语
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物体的领有者、性质特点的所属者等意义
比况短语
由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构成的短语
加在比况助词的主要是名词性短语,有时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
比况短语前面经常加上“像”或者“好像”等词
“所”字短语
“所”加动词构成的体词性短语,一般表示动作的受事对象
“所”字短语常与助词“的”组成“的”字短语
由“所”字短语还可以加上“的”用来修饰中心语,构成定中短语
短语的功能类型
体词性短语
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同位短语、“所”字短语、“的”字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做主语
做主语时受限
谓语“是”
谓语“有、没、如同、等于”
谓语“说明、表明、证明、体现”
谓语“会、可能、可以”
谓语“改变、产生、引起”
做谓语
主谓谓语句
做宾定状补
动宾短语、中补短语
动宾短语
加上语气、语调可以单独使用(祈使句)(非主谓谓语句)
中补短语
加上语气、语调可以单独使用(感叹句)(非主谓谓语句)
谓词性联合短语、状中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
附加性短语
介词短语
比况短语
多义短语
结构层次不同的短语
语义关系不同的短语
结构关系不同的短语
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语
短语的歧义
定义:同一形式语言符号序列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
歧义的类型
词汇歧义
同音歧义
一词多义
语法歧义
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结构关系不同
结构层次不同
歧义的消除
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利用语音消除歧义
换用或者添加适当的词语
调整词语间的顺序
短语分析小结
短语的层次分析
短语和词的区别
第五节 句法成分
主语 谓语
主语的构成材料
体词性短语
名词、代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复指短语、量词短语
时地名词作主语
是直接陈述、判断、描写的对象时,做主语
时地一处,地点为主语
时地名词与普通名词、代词都处于主语位置,后者为主语
谓词性短语
动词做主语
谓语具有描写或者判断性质,谓语、谓语中心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开始、停止、判断、使动、应该等意义动词充当
形容词做主语
谓语表示判断或者使动意义
谓词性短语做主语
状中、谓语性联合、主谓、动宾、兼语等
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词性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
一般后面加语气词、动态助词
单独做谓语,含有比照或对照,经常出现在复句中
在对话中也常常单独作谓语
谓词性短语
体词性谓语
名词单独做谓语
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
一般可加上判断动词“是”转化为谓词性谓语,前可加副词修饰,后可加语气词
体词性短语
时间、数量、容貌、方位等特征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施事主语
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要求带宾语,否则在语义上不自足,不能成句
受事主语
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宾语一般不再出现
有时为了强调也可以出现宾语,通常要求动词涉及不同对象
中性主语/当事主语
表示原因、工具、时间、处所
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或说明的对象,指出“谁”或“什么”。主语一般在谓语前面,表示已知确切的事物
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
陈述与被陈述关系。二者联系比较松散,中间可以有停顿或者加上相应的语气词
动语 宾语
动语的构成材料
是谓语核心,针对宾语而言,后面带宾语的动词或者谓词性短语就是“动语”,动语主要是由动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死、坏”,做中补短语
宾语的构成材料
按照语法性质
体词性宾语
谓词性宾语
宾语中动词做中心语
需要、值得、计划、打算、主张、准备+状中短语
进行、给予、致以、加以、予以+定中短语,而不是状中短语
心理动词+复杂宾语(希望、担心、想象、赞成、反对、主张、向往)
所带宾语性质
体宾动词
谓宾动词
体谓宾动词
双宾动词
宾语的语义类型
受事宾语
有的受事短语不能放在动词前,否则语义变化或者不成立
施事宾语
发出动作或者行为主体,或者存现或消失的主体
动语与施事宾语之间常用动态助词或补语
施事宾语一般可以转化为施事主语,句子可以进行相应的变换
中性宾语/当事宾语
时间宾语
消耗掉的时间
由时间名词组成的数量名短语,作为主语的“拥有物”,表示数量变化,是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是补语
处所宾语
发声或指向处所
动词+到/进…或在…上+动词的格式
结果宾语
产生的结果
工具宾语
所凭借的工具
用…+动词
方式宾语
所采用的方式
用/按照…方式+动词
原因宾语
原因
因为…+动词
目的宾语
目的
为了…+动词
类别宾语
对属性、类别的判断
…是…
存在宾语
存在、出现
…在…
数量宾语
物量短语
表示与受事主语有关数量
定语
定语的构成材料及语义类型
构成材料
实词
短语
类型
限制性定语
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
领属、范围、颜色、材料、性质、用途、数量、时间、处所、形式
描写性定语
描绘人或事物的状态
定语和助词“的”
与充当定语的词语的语法性质、音节数目、语义关系有关
单音节名词做定语,一般不加的
双音节名词做定语,中心语是双音节时有三种情况
定中短语表示一个事物名称,不加的
定语表示性质、属性,一般不加的
定语表示领属,一般加的
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加的
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加的
人称代词做定语,通常加的/中心语表示国家、集团、亲属,不加的
动词做定语,加的
量词重叠,可加可不加
多层定语
领属关系+时间、处所+指代、数量+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类别、范围
表示颜色和质地定语运用:颜色+质地
动词做定语
一般带的
不带的点动词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食物或器材名称
带“的”的动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插入数量短语
结构复杂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单的定语之前
定语的成句作用
有些词加上定语之后才能做主语和宾语
有一些做主语或宾语的词需要加上定语,表示确指后,句子才成立
状语
状语的构成材料、语义类型和位置
构成材料
词
短语
语义类型
限定性短语
对动作或情态进行限定
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位、对象、数量、语气、目的、范围
描写性短语
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描写动作状态时,语义指向谓词性成分
描写人物情态,语义指向名词性成分
位置
一般在主语后、动语前,绝对不能出现在动语后
少数置于句首状语
时间、方式、关涉对象、处所、范围、情态、条件
状语的语义指向
状语和助词“地”
名词做状语
表示动作方式、状态的名词做状语时一般不加“地”
少数抽象名词做状语一般加“地”
时间名词做状语不加“地”
量词做状语
用在形容词前做状语不加“地”
重叠形式加不加“地”均可
多层状语
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
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从修饰语性质,副词只做状、不做定
形容词、名词、动词直接做修饰语时,是定语还是状语取决于中心语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
量词短语做修饰语,根据中心语语法性质判断
中心语若为体词性,但整个结构为谓词性,做谓语,则做状语
中心语若为谓词性,但整个结构为体词性,则做定语
由双音节形容词、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应当根据语法位置确定修饰语性质
补语
补语的构成类型和语义类型
结果补语
构成
与动语之间不加“得”,语义紧密程度高
后面可加“了”“过”等动态助词
语义指向
指向谓语中心、主语、宾语
因为语义指向的灵活性,使得某些逻辑上相互矛盾句子表示同一个意思
情态补语
构成
表示动作、性状呈现出的情态
动补之间一般加“得”
情态补语有时不出现
不用“得”,用“个”“得个”
与可能补语区别
是否能扩展
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
表达含义
图解
趋向补语
构成
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由趋向动词充当
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
位置
“来”“去”做补语,带宾语
放在动补短语后
放在动语、补语之间
若宾语表示处所,宾语只能放在“来”“去”之前
“来”“去”直接与动语组合,则是连谓短语
表处所宾语,遇到“进、出、上、下、回、过”放在补语之后
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能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数量补语
表动量的数量短语充当,表动作次数
表时间的数量补语,表持续时间
时地补语
又称时地、处所补语
可能补语
构成
动补之间加“得”和“不”,表示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
“得”或“不得”用在动语之后做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
“得了”“不了”也可以用在动语后
程度补语
必须加“得”
必须加"得"的程度补语,"很"、 "慌"、"多"以及"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不能加“得”
不能加"得"的程度补语,"极"、 "透"、"死"、"坏""万分"以及表示 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等。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区别
1.补语、宾语与动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动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动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
2.动词后面的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动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
3.动宾短语中的动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动补短语中的动语不能这样提问。
4.宾语有时可移至动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
位置
补在宾前
补在宾后
宾在两补中
补语同主语、动语区别
指向动语、主语、宾语
补语与状语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及多层补语
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
独立语
插入语
称呼语
感叹语
拟声语
句法成分小结
句子成分与句法成分
怎样辨认句法成分
怎样辨认不同析句法及其句法成分的差异
句子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
基本原则
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的句子成分
实词与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短语中只有联合和主谓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主语和谓语是主要成分,动语和宾语是次要成分,定状补是附加成分
偏正短语找中心语,动宾、动补找其中的谓语中心词
分析过程
作用
显示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助于对句子进行掌握和理解
有利于句型归纳
局限
应用范围有限,仅仅是单句
忽视句法构造有层次
缺乏关系观念
语义理解容易理解
层次分析法
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第六节 单句
句型
定义与概况
定义
根据结构关系对句子划分出来的类型
句型是语法研究和句子理解的重要内容。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句子构造和运用的规律,建立句型系统。句子理解、句法分析,对词、短语等语法单位以及句子成分的分析,关键之一是为了确定句子的类型。
概况
主谓句
按照谓语的性质
名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按照主语的性质
名词主语句
动词主语句
主谓主语句
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
拟声词句
主谓句
名词谓语句
用途:用在口语肯定句中,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形状等意义
中间可加“是”或“有”变成动词谓语句,可在其基础上变否定形式
名词谓语句中谓语是表示主语的容貌或特点的偏正短语,可以变换为主谓短语
充当谓语的名词性短语,可以受副词修饰,强调说话者认识或状态,副词充当名词性谓语状语
动词谓语句
动词单独做谓语
在对话中,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在对比句或者并列句中
在标题中
除上述三种情况,动词常加动态助词、语气词或者重叠后做谓语
动词的复杂形式做谓语
前有状,后有宾补等,或同时含有几个成分,复杂形式作谓语占大多数
特殊形式
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
性质形容词单独做谓语,常用来表示对照、比较,并且经常成对出现
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描写主语状态,无比较、对照,可单独出现,有时状态形容词谓语后面加“的”
形容词复杂形式作谓语
通常加状语、补语等修饰
主谓谓语句
定义: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全句主语又称“大主语”,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之为“小主语”
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大主语受事,小主语施事
大主语施事,小主语受事
大小主语之间没有施受关系
小主语是动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关系
注意主谓短语中,谓语可以由体词性成分充当
几种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几种常见句式
“把”字句
什么是“把”字句
用介词“把”将动词支配或关涉对象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子处置作用,叫做“处置式”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介的对象施加影响,从而使这个对象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特点
动词具有处置性意义
“把”字句的动词对受事有积极影响
能愿动词、心理动词、判断动词、“有”“没有”等没有处置性意义,一般不能用来做“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非处置性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较少
“把”的宾语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
“把”的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前面常常“这”“那”之类的修饰词
带“一个”“一本”“几个”之类的定语的名词性结构,如果含有确指性,即可进入把字句
在说明一般道理时,可以使用“把”引介泛指的宾语
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要带状语、宾语、补语、动态助词、重叠形式,不能是一个单音节动词
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
重叠形式
前后有宾补状
动补型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出现
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否定词要置于“把”字句前
“被”字句
什么是被字句
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主语不是受事,而是当事的少数情况,也可以“被”引进施事
口语中,常用“叫”或“让”代替“被”引进施事
常用格式
"被"字句经常使用互相呼应的格式。书面语中的常用格式有"为......所"和"被......所"等;口语中则经常使用"被......给"、"叫......给""让......给"等固定格式。
特点
谓语动词应当具有动作性
语义能够支配受事主语
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充当被字句谓语动词
受事主语必须确指
谓语动词不能孤立使用
动词后带宾补
带动态助词
其他状语用在“被”之前(表示时间、否定副词、能愿动词)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差异和共性
共性
相同的结构模式
动词一般具有处置性
动词后面一般具有黏着成分
能愿动词、否定副词一般都置于介词前面
“把”“被”可以用在同一句中
差异
语义不同
主动句和被动句
动词适用范围不同
被字句范围更大。有些感知类动词不能放在把字句中
连谓句
是什么
由连谓短语充当句子
谓词性成分都有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前后谓词性语义关系
先后
目的
方式
结果
条件
然否
如果有了语音停顿,就变成了顺承复句
连动句中,主语和第一个连动项之间常常有状语
状语指向可能为第一个成分,也可能为后一个成分,也可能同时管几个成分
当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语同时出现,应理清状语的管辖范围
兼语句
什么是兼语句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种类
使令式
关于称呼类的动词,后面一个动词不能省略
爱恨式
“有”字式
选定式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
结构上
兼语:动+宾/主+谓(动宾)
主谓:动+宾/(主+谓)
组合关系和语义关系
从语音停顿来看
兼语句不能在兼语前停顿,只能在兼语后停顿;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则既可以在第一个谓词后停顿,也可以在第二个谓词后停顿。
结合是否紧密,是否可以插入成分
兼语句第一个动宾关系结合紧密,动词后不能加修饰性成分;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状语可以加在第一个动词后面。
动词的属性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多表示使令意义,它支配的对象是人;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心理动词或表感知的、或"认证、主张"一类的动词,它支配的对象是一个事件(包括人物连同其动作)。
双宾句
什么是双宾句
谓语动词后面有两种宾语的句子
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分别与谓语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特点
两个宾语地位、作用不同
离动词近的宾语,并不直接受动词支配,被称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多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离动词远的宾语,受动词的直接支配,被称为远宾语或者直接宾语,不限于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有时谓词性短语、复句也能充当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
给予类动词
给,送,赠,奖,教,派,卖,还,付,赔,输
取得类动词
买,拿,罚,收,骗,偷,抢,赢,托
叙说类动词
问,教,告诉,嘱咐,回答,报告,打听,请教
称呼类动词
叫,称,称呼,喊
双宾语和非双宾语转换
可以用介词将远宾语提前,变成语义不变的非双宾句
存现句
什么是存现句
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类型
存在句
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
主语必须表示处所,谓语动词后加助词“着、了”,宾语常常由数量短语构成的定中短语,也可以是其他定中短语或者名词充当
按照谓语动词性质,可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
静态存在句
表示存在方式、不表示实在的动作
动态存在句
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的区分
谓语动词本身有无动作性
静态存在句“着”可被“了”替换,动态存在句则不能被替换
动态存在句可以转换为一般存在句
隐现句
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者消失了什么人或什么物
句首可以不出现处所词语
表示出现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加趋向补语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一般加“了”,宾语一般表示施事
是字句
什么是“是”字句
由“是”充当谓语中心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动词“是”与后面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做句子的谓语
“是”前后主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表示等同
表示归类
表示存在
表示特征、质料等
非主谓句
定义: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非主谓句
是由非主谓短语以外的词或者短语构成
是无法分析方法出主谓,不等同于省略了主谓(离不开特定语境,否则语义上不自足)而非主谓句在语义上基本是自足的,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差些。
类型
动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
拟声词句
常规句与特殊句
常规句
特殊句
省略句
类型
对话省
因上下文而省
条件
只有在一定语境中才能省略,离开了语境,意思表达不明确
被省略的成分可以补出来,且方式只有一中
成分
主语(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
谓语,谓语动词
宾语
倒装句
主谓倒置
定语、状语后置
句子的变换
句类
陈述句
叙述、说明事实,使用陈述语气
陈述句有时使用语气词,例如"的、了、 吧、呢、啊、着、嘛、 罢、也好"等。
形式
肯定形式陈述句
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现象存在
加上相应副词,加强或减轻语气
否定形式陈述句
否定某些事情或某种现象存在
结构:肯定形式+否定词
否定句有时还用在动补短语中
否定形式加上相应副词,会加强或者减轻语气
特殊形式陈述句
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双重否定词语来表示肯定
包含疑问代词或者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但不表示疑问,而是任指用法,全句带有陈迷语气,这种句子就是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
是非问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特指问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
特指问句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和疑问语气词 "呢"构成,不用疑问代词。
选择问
加经常使用" A 还是 B "、"是 A 还是 B "等 格式。
位置
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是"用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后;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是"用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前。
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吧"。采用并列复句形式的选择问句,可以只在前句使用一个语气词,也可以前后都使用语气词。
正反问
正反问句是用肯定和否定并列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
三种格式
" V 不(没) V "(否定词后面出现被否定成分)
" V 不(没)"(否定词后面不出现被否定成分)
" V 不 V "(全句后面加正反否定词语)
正反问句一般不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需 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反诘疑问句
反诘疑问句又称反问句。说话人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结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反诘疑问句也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种问句的形式。
测度疑问句
测度疑问句是带语气词"吧"、表示测度的疑问句。 .说话人对事情已有初步的看法,但是还不能十分肯定,所以就用猜想或者商量的语气提出来,希望对方证实自己的说法。
祈使句
语调特点
(1)语音强度一般比陈述句重,书面上用叹号表示
(2)句末用降调,较长句子的后半部分几个 音节速度加快。
语气词
祈使句主要依靠语气来表达,有时也借助语气词"吧、啊(呀、哇、哪)"等表达。
种类
(1)表示命令的祈使句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都带有强制性,要求对方必须服从,言辞肯定,态度严肃。
(2)表示请求的祈使句
与表示命令的祈使句相比,表示请求的祈使句的语气要舒缓一些,可以使用语气词"吧、啊",主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3)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表示禁止的祈使句明确表示禁止对方做什么事 情,言辞强硬,态度坚决,不用语气词。
(4)表示劝阻的祈使句
表示劝阻的祈使句语调比较平缓,常用语气词"吧、啊"。
感叹句
带有浓厚的感情,具有感叹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叹号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某一种句类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该种句类应该表达的效果,而可能相互错杂。
单句分类小结
第七节 单句语病的检查和修改
常见的句法失误
检查语病的方法
修改病句的原则
第八节 复句
概述
什么是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紧密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句子,分句是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
复句的特点
由两个货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可表达比单句更加复杂的语义内容
分句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做句子成分
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调(。?!),分句之间都有停顿(,;:)
复句之间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表达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的重要的语法手段
复句和单句的关系
结构是否包含
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做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不同
是否使用关联词语
表达分句之间结构、语义关系重要的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有关联词语句子的不一定为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去掉关联词语后,被标点符号分开部分是否具有结构关系
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语调,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单独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标点符号不同
区分并列复句、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单句内部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复句各成分之间用逗号或分号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中间由逗号隔开,变为复句
有些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较长,后面需要停顿,或者带长宾语后的动词后面也可能停顿
分句的构成
分句可以由主谓句充当,也可以由非主谓句充当
由非主谓句构成的分句可以是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
分句的主语
复句中各分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
分句主语相同
一般只出现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中,其余分句省略主语
分句主语不同
主语一般都出现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也可能承接前面分句中主语之外某个成分省略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作用
连接分句,表达分句中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有些复句中,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无法理解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但使用关联词语后结构关系更加清晰
种类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
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
复句中使用的关联副词主要有"也、才、再、便、就、又、都、还、却、既、越"等。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有"反之、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是说、还不如、为的是、之所以、正由于、正是为、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
某些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也可以在复句中起连接分句的关联作用
助词“的话”
"的话"是个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之中,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位置
分句主语相同
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
分句主语不同
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
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后面
只有充当关联词语的副词放在主语之后
复句的意义类型
联合复句
各个分句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
偏正复句
正句与偏句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有主有次,有正有偏。正句承担了复句的基本意思,是基本的、主要的;偏句修饰成限制主句,是辅助的、次要的。
多重复句和紧缩句
多重复句
定义
多层复句,又叫多重复句,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 在确定多层复句的时候。应注意区分多层复句与比较复杂的单句和单层复句。
多层复句的分析
确定分句的数目和界限
在确定分句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停顿的不一定是分句。单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句首状语的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找出关联词语
分析多层复句时。关联词语有助于理清分句之 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尤其是合用的关联 词语一般都出现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重要的语法标志。
划分第一个层次
划分其他层次
划分好第一个层次后,再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看它们是不是还可以分析出分句形式来如果不是一个分句。还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划分出第二层次。在第二层次的结合处用双竖线切分开,并注明结构关系。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组成部分都是最小单句形式的分句为止。
紧缩句
定义
紧缩复句是由两个或三个分句紧缩在一起形成的特殊复句。 紧缩复句中间没有语音停顿,表达复句的意思而采用单句的形式。
特点
结构特点
紧缩复句的各分句间存在着条件、转折、因果、承接、选择等结构关系。
表达格式
紧缩复句一般都采用固定的表达格式。
有些紧缩复句不使用关联词语。而依靠语义上的 关系和语序表示其内部的结构关系。
与一般复句的转换
紧缩复句如果加上相应的关联词语或停顿,就可以转换为一般的复句。
表达特点
紧缩复句具有凝练紧凑,明快简洁的表达特点,常用于口语或熟语中。
关联词语
单用
…再…
表示承接关系
…也…
表示承接、假设、转折关系
…就…
表示条件、因果、假设关系
…又…
表示并列、转折、假设关系
…才…
表示条件、因果关系
…都…
表示条件关系
合用
不…不
假设
非…不
条件
不/再…也
假设,相当于即使…也
一…就
表示承接,相当于“接着” 或条件,相当于“只要…就”
越…越
条件,相当于“只要…就”
复句语法的检查和修改
第九节 句群
句群概述
句群的意义类型
多重句群
句群语病的检查与修改
第十节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类型
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用法的灵活性
标点符号的位置
点号必须放在语句的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它可以放在一行的末了,而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标号中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足,后半个则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半而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什么
两层含义
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
研究、描写语法结构规律的语法学说或语法著作,即语法学体系
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观点及其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个人或者少数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语法系统只有一个
语法研究什么
语法是研究语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律的
语法体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语法不管具体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只管一般词和词之间的一般关系
稳固性
民族性
系统性
严密
内部相互制约,受一定规则,是有条理的整体,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立体
语法系统:语法,语义,语用结构三个交叉不同平面
开放
旧的淘汰,新的被吸收利用
递归性
某种语法规则在句法结构中可以重复使用,不断进行同功能单位的替换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语法单位
语素、词、句子、短语
语素:构词
词:构成短语或句子
短语:构成句子
句子:构成句群
句法成分
语法与其他语言现象的联系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音节数量
单双音节在定语位置表示不同
单音节词充当定语时,一般后面附着“的”字
双音节词充当定语时
可以无需“的”,可直接作定语
语义能够选择“动+名”结构
单音节动词其后面的名词音节数无限制
多音节动词其后面的名词必须是多音节词
动补+宾,“补”音节数量直接决定结构合法性
他累弯了腰VS他累弯曲了腰
汉语句子中的普通重音一般是由最后一个主要动词指派给其右面的成分的,如果其后面没有别的成分 重音就会落在动词上,每一个词都只能有一个普通重音
韵律对句法成分的制约
可以打乱原有成分
一衣带水
可以征服句法 使非法变为合法
而立之年
停顿
语流中实现语法结构和语义理解的变化
轻重音
词汇对语法影响和制约
词汇语义决定词性
决定一个词语法属性的是它的意义,而非语法层面的外在表现(其蕴含了兼类、转类的可能性)
词汇语义决定词的功用
包子打狗/房子打狗
语法与修辞
语法与语境
语法与逻辑
语法学的种类
研究者采用方法
比较语法和描写语法
研究者理论背景
传统语法
词法和句法成分对立/中心词分析法
结构主义语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研究应由深层转向表层
研究对象范围
普通语法、个别语法
研究目的、用途
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习惯语法
语法系统类型的代表
句本位语法系统
词组本位语法系统
词组合成词组,词组加上语调实现为语句
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词性决定,靠入句确定
小句连结的语义关系,靠入句实现
词语的使用规矩,靠入句确定
教学语法系统
语法的基本概念
语法意义
关系意义
抽象意义
功能意义
语法手段
语序和虚词
虚语素
重叠
音变
声调和句调
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的统一
语法范畴
体范畴、时范畴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
词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类和句法成分并不一一对应
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典范的白话文著作
就书文作者
共同性
就适用范围
通行性
不符合规范的两大类
需识别:方言、古汉语、外族语言、个别人特殊说法
需改正:有语法失误,不符合规则
客观性原则:尊重语言事实
动态性原则:结合具体语境
研讨性原则:思辨、全面考虑
学习和研究语法的意义
有助于语言规范化
有助于提高、理解、分析、应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词类(上)
划分词类的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
句法成分能力
词与词组合成短语的能力
词的形态
词的意义
静态划分
音节多少
语素多少
义项多少
感情色彩
划分结果
虚实二分
意义与功能
区别
自由与黏着
开放与封闭
实词和实词区别在于
词的组合能力
虚词和虚词的区别在于
可以与哪些实词和词组进行组合,表示什么样的结果
汉语词类体系
实词
主体词
谓词
体词
数代词
修饰词
声音词
虚词
关系词
语助词
实词
名词
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
时间名词
处所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征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大部分可受数量短语修饰(专有名词,集体名词,方所名词除外)
名词在特定时间做状语
否定副词一般不能与名词连用(对句,对偶除外)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叠音词,重叠后意义变化,称呼用语,儿童用语除外)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时间名词
特殊性:可直接充当状语
语法特点
在,到,等到+时间名词
用“什么时候”提问
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提问
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和特殊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
合成方位词
特殊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单纯方位词
单纯方位词+别的语素
别的语素+边、面、头
特点
意义有时比较虚
附着性强
有时可以单独做成分
处所词
特殊性:可以直接做状语
两种情况
表示处所
表示地名、机构
语法特点
在,到,往+处所词
用“哪儿”提问
用“这儿,那儿”指代
动词
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能否带宾语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意义标准
动作动词
心理动词
可加“很”,又可加宾语
使令动词
兼语句
存在动词
存现句
判断动词
形式动词
能愿动词
趋向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征
经常做谓语和谓语中心
大多数能带宾语
前可加“不”
后可加“着,了,过”表时态
可重叠,一表动作短暂、轻微、尝试,一表多次
V不V式,表疑问
能同副词组合,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心理活动和能愿动词可以)
三类特殊动词
判断动词“是”
只表示判断和强调,不表示行为动作
功能
表示对事物的判断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确认,强调,肯定语气
等于,属于
“是”的习惯用法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表存在或领有
表示“凡是”“所有”“一切”
句首强调一件事情真实性
有的是,真的是
能愿动词
可能、必要、意愿
功能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后面不能带宾语
不能重叠,加着了过
能愿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能愿动词只能带动词性宾语
可构成V不V式
趋向动词
做谓语,谓语中心,补语
可以单独使用,不能带“着”,本身有“进行”“继续”“意味”
“起来、下去”用在形容词之后,一表变化,二表持续
形容词
形容词的意义和种类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
量度形容词
一般成对出现,多为单音节词
非量度形容词
区分量度形容词和非量度形容词的标准
形容词+“了”+表示定量的数量词,且表示语义的偏离
状态形容词
类型
形容词+双音节后缀
红彤彤,绿油油
修饰词+形容词
笔直、火红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歪歪斜斜
黑咕隆咚
A+不+后缀
白不拉叽,黑不溜秋
傻里傻气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
小的,怪冷的
与性质形容词比较,其特征
谓语性(句法层面)
状态形容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今儿怪冷的。
性质形容词一般成对出现做谓语,表示比较
今儿冷,昨儿暖和
有界性
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程度不同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其程度固定
临时性
性质形容词具有恒定性
状态形容词具有临时性
状态形容词作谓语,其主语一般是表示个别性的事物
那层纸薄薄的,一捅就破。
状态形容词直接作定语
状态形容词+表示个别事物的中心词
很红的一朵花/鲜红一朵花
性质形容词+表示类别事物的中心词
红花
性质形容词不能修饰表示个别事物的中心词
红一朵花(x)
状态形容词+“的”作定语
状态形容词+中心词,状态形容词指代定语
雪白的衬衫,“雪白的”指定语
性质形容词+中心词,性质形容词可指代中心词
白的衬衫,“白的”可指代衬衫
描写性(语用角度)
可单独做谓语,描写表示事物的状态
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是在句法功能基础上,结合语义)
动态形容词
用来描述暂时状态、目前表现、动态含义,受其特性所有者意志所支配、多为所有者的内在特征
〖+有意志〗〖+表示内在特征〗
其特性所有者一般范围受限,对形容词特征具有支配能力,包括人和动物(拟人化,童话故事中),主要是指人
表示人的内在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品性特征
急躁、沉着、快乐、悲伤、诚恳、虚伪
静态形容词
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外部静态特征,例如规模,形状,颜色,外观,持久状态,相对稳定性等
〖+无意志〗〖+外在特征〗
辨析:动态形容词易与表心理或情感特征动词相纠缠
区分标准
动态形容词可受“很”的修饰,但后面不能带宾语
动态形容词和静态形容词是一家之言,目前尚无定论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见上)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常作谓语、定语、补语
不能带宾语
多数能够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
有些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
单音节词
AA式重叠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ABAB式重叠
状态形容词
BABA式重叠
有些性质形容词重叠ABAB式后变为动词
舒服,舒服舒服
有些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时,构成A里AB式,即状态形容词
小气,小里小气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比较
区分方法
先加不,区分出名词
再加很,区分出部分形容词
最后看是否带宾语,区分出动词
区别词
区别词的意义
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作用,但是既不能做谓语,又不能用“不”来进行否定,与形容词的主要性质不符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作定语,可直接修饰名词,中间也可加“的”来修饰名词
在对举句、固定搭配的句式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不能单独充当)
不能受到数量词组的修饰
语义上:天生排斥
语法功能上,做定语,放在名词前,结构上无关
不能作谓语,区别词做谓语是复指成分
区别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最”除外,因其表示一种极点,区别作用明显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区别词成双成组出现,语用中,绝大多数区别词没有否定形式,表否定时,前加“非”
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
与形容词区别
单独作谓语
受程度副词修饰
与名词区别
名词能前加否定副词
区别词不能单独做主语
区别词做宾语,前不能加动词“有”
数词
数词的意义和种类
确数词
基数词
分数词
倍数词
序数词
概数词
用疑问代词“几”“多少”提问
在基数词后加“来”“多”“把”“以上,以下,上下,左右”等
在基数词前加“成”“上”“近”
邻近数词连用
“许多、若干、诸”不和其他数词连用
不定量词“些”“点”
数词的语法特征
一些具体数词的用法
二和两
零和0以及о
俩和仨
半
廿
量词
量词的意义和种类
意义: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物量词
度量衡
个体单位
集体单位
动量词
复合量词
表示相乘关系的积式复合量词
表示相除关系的商式复合量词
表示相加关系的和式复合量词
选择关系
量词的语法特征
加数词构成数量短语,做主谓定状补
量词短语和名词组合时,名词前置
出现状况
名词较为复杂
量词较为复杂
列清单的形式
动量词组置于动词后,作补语。而用在动词前 数词用“一”,则表示完全否定
一些常用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后意义有所不同
作主、定,表示每一之义
作状,表逐一之义
作谓,表示众多、连绵,常常对用
量词的运用
量词和名词和动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常常是约定俗成的
“点儿”和“些”的句法特点
和“一”组合
“点儿”活动能力比“些”强
一点儿可放在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中
一些放在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否定句中
和“有”组合
二者都可和“有”组合,有时候可以表达相同意思
有些表多,有点儿表少
有些+名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引出事物),而“有点”不可以
和“这(么)、那(么)”组合
这点/那点与这么点/那么点没有太大区别
这些/那些不强调量的多少,这么些/那么些强调量多
和表示程度的词组合
“些”可以与表示程度的词组合,表示多量;点儿不能和这些词组合
“些”可用于计数的单位,“点”二者可皆用
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八种
副词的语法特征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和名词组合
除了少数副词作补语外,一般作状语
“没有”
兼属动词和副词
如何分辨
文言文法
作动词时,相当于“无”,后加名词性宾语
作副词时,相当于“未”,后加动词或者形容词
用“有”替换
可替换为动词,不可替换为
白老净怪
不属于兼类词、同义词 而是属于同音词
是
“是…的”中的“是”的词性
动词
副词
不和没有
活动状态
不:习惯性动作否定
没有:对暂时状态否定
主客观状态
不:表示行为人和主语的态度
没有:表示对客观状态的否定,陈述客观事实
时间
不:将来时
没有:过去时
注意
第一,当"没有"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时,被否定的如果是抽象事物,那么被否定的事物一般只能放在"没有"后边,构成"没有+抽象名词"的格式。
第二,"没有""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只能是"没有(或'没')动词"的格式,而不能构成"没有+动词+了"的格式。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谈"否定"时说,"没有"可以"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没有来'跟'未了相对"。
副词与其他词类辨析
情态副词与区别词
修饰对象不同
区别词修饰名词,作定语,其后可以加“的”
情态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其后一般不加“地”
副词与形容词
修饰成分,充当成分不同
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
形容词部分可以重叠,可以用V不V式
副词和动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和定语
时间名词可以用在介词后构成介宾短语
时间名词可以用“时间名词是时间名词”来表示
代词
代词的意义和种类
含义:是表示代替和指示作用的词
分类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指示代词
近指
远指
疑问代词
代词的语法特征
活用
单数第一二三人称之间的活用
“我”不能活用为“你”和“他”
“你”不能由别的代词活用为“你”
单复数之间的活用
表示确指代词表示任指或虚指
疑问代词活用之后不再表示疑问,表示任指、虚指、不定指、反问语气
为什么可以灵活使用
指代范围过广,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有些交际中,根本没必要或没有办法具体指明对象,对代词选择没那么严格,把语义和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拟声词
从句法功能分类
动词性拟声词
功能和动词相似,在句法结构中作谓语中心,其后带有宾语拟声词(宾语多为发出声音的人或事物)
形容词性拟声词
功能和形容词相似,在句法结构中经常做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具有显著的修饰性和描写性
同形容词区别
句法成分
是否受程度副词修饰
是否能加“不”
功能方面
是否重叠
叹词
含义:表示强烈感情、招呼应答的词语
语法功能
一般单独成句,有时可以活用作谓语,重叠后可以作状语
拟声词和叹词异同
语用范围:叹词>拟声词
第三节 词类(下)
虚词
介词
含义
用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前,构成介宾短语,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或补充说明作用
分类
语法特点
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或其他短语后
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加动态助词或趋向动词
介词短语不能单独做谓语
与动词的联系区别
联系
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演化而来,一些介词兼有动词语法特征
语法功能
介词和及物动词后面都可以带宾语
在句子中,动词和介词都可以做定状补
两者都可以被否定副词“不”修饰
介词短语组合更加灵活,可前可后
区别
定义
语法功能
动词一般做谓语,做句子的主干成分,而介词短语一般做句子的枝叶成分
动词除了可以做定状补外,还可以做主谓宾,而介词不可以
动词可以重叠,及物动词可以代入V不V式,介词不可以
只有及物动词能和名词组合,而所有介词都可以与名词组合
动词可以与动态助词组合,但是介词不能
部分介词用法区别
对和对于
相同点
都是介绍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的介词
不同点
适用范围不同
对表示“向,朝着,对待”时,不能用“对于”替代
对表示动词所关联的对象、范围,有“在…方面”的意思时,可以替换为“对于”
关于和对于
表示关联、涉及对象的事物时用“关于”,指出对象要用“对于”
“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总是放在主语前面;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语前后皆可
“关于”构成介宾短语可单独做标题;“对于”要加上名词,才可但独做标题
由和由于
由表示“从”的意思
由表示“让、被、归靠”的意思
由于一般表示原因
向、往、朝
跟名词组合,表示处所、方向时,三者可以互换
“向、朝”跟名词性词语组合可以表示对象意义,而“往”不能
三者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状语
“向、往”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补语,而“朝”不可以
隐现自由条件
和方位词组合做状语
在音节上,做状语的介词结构同修饰的动词中心要协调
由介词加名词短语组成的并列结构,其后项介词隐现自由
介词结构同“一”连用做状语,介词隐现自由
同处所名词组合做补语,“向”“往”隐现自由
连词
含义: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用来回答问题
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有修饰作用的不是连词)
具有双向性、多向性(介词具有单向性)
连词一般与其他连词、关系副词成对使用,相互呼应,表示关联作用或修饰作用
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和、跟、与、同
区别方法
位置互换,语义是否变化
删去、语义是否变化
中心词前加副词,看语义是否变化
用其他连词或介词替换
加状语“一直、总是”
因为、由于、为了
介词后加体词性短语
连词后面加独立结构,一套完整的主谓或者非主谓结构
连词和副词的区别
副词除了关联作用,还有修饰作用;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故可删去
副词和连词位置不同。副词位置是固定的,连词位置是不固定的
“只是、或者、要”等是兼类词,可采用“替换或者位置法”检测词性
部分连词的用法
和、与、跟、同
和的用法:共用宾语、定语或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
为了区分使用,一般把“和、与”用作连词,“同、跟”用作介词
及和以及
相同点:用来连接有主次之分或先后之别的词语,所连接的即是联合关系,有表示一种层次
不同点
“以及”比“及”范围广,前面使用“,”隔开
“及其”
而、而且、并且
而连接能力很强、表示种种关系
而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而且后加动词性或者形容词性的词语;并且后面加动词性的词语
或与或者
表示一种选择关系
助词
含义:附着在实词、短语和句子上,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或者动态等附加意义,或者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
发声规律:除了比况动词、被、所等词,其他大多都读轻声
特点
独立性最差、附着性最强、意义不实在
分类
结构助词
含义:用来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
是定语的标志,表示其前面的词、短语是定语
“的”附在词或者短语后面构成的“的”字短语,“的”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做名词能做的句法成分
“地”
是状语的标志,表示其前面的词、短语是状语
“得”
是补语的标志,表示其后面的词、短语是补语
“个”“得个”有时相当于“得”
动态助词
含义: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者状态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或者程度的助词
“着”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还在持续
“了”
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具备某种属性
不限于过去完成,也可用于表示现在或者将来完成
“过”
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过或者曾经具备这样的性状
表示假设实现的时态
所附着行为有时是非结束性的
“的”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作用,是特殊的表示过去时的动态助词
不能带“着”“了”“过”的动词
不能带“着”
一部分本身带有持续意义的词不可以,有些可以带“着”
本身表示完成意义不表示持续的动词
后面带了结果补语的动词
前面加否定词或者能愿动词的动词
动词后面加了趋向动词
不能带“了”
一部分本身带有持续意义的动词
前面表示现在、将来意义的时间副词
前面加否定副词、能愿动词
不能带“过”
本身带有持续意义
动作不能发生第二次
有些表示始终意义
特例:这条河先后死了三个人。/中国有了希望。
比况助词
含义:表示比况的助词,常常附着在词或者短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
特例:一样
有可能是形容词、数量短语,也有可能是比况助词
其他助词
“所”用在动词前
及物动词或者主谓短语做定语,而中心语意念上受这个及物动词支配,动词前面可用“所”字
他所请的人都到了
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
“所”用在的字短语中,“所”可有可无,而“的”必须有
与“为”或“被”配合,表示被动
语气词
含义:附着在一个句子后面或者句中表示停顿表示说话的语气的词
语法特征
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放在句尾
除了表达语气意义外,有时还能表达一定的语法作用
语气词类别
陈述
感叹
祈使
疑问
句中停顿表示犹豫
语气词与助词辨析
“的”
语气词与结构助词区分
看“的”后面能不能添上相应的名词
删去“是…的”,看句子的句子结构、意义表达是否完整
看否定词的位置
助词:否定词放在“是”的前面
语气词:否定词放在“是”的后面
孤立的句子存在歧义,要结合语境分析
“了”
“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实现,这时“了”是语气词 而不是助词
“了”表示事态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动作已经实现,“了”既是语气词,又是动态助词
词类小结
词类的划分
词类的兼类和借用
兼类词和活用词
兼类词和多义词、同形词、同音词
词类的误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数词、量词的误用
副词的误用
代词的误用
介词的误用
对于、对
关于
在
给
于
由于、由
连词的误用
和
或(或者)
及其
还是
而
助词的误用
第四节 短语
短语及其类型
什么是短语
也称为“词组”,是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表示一定的关系单位
短语在语法体系中的重要性
直接成分包括了汉语的八种成分
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构成句子的基本框架
汉语短语构造原则与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
短语的扩展与紧缩体现了语法的层次性与递归性
决定短语结构关系的因素
语序
虚词
分类
结构类型
实词短语和虚词短语/复合短语与派生短语
功能类型
体词性
谓词性
附加性
能否单独成句
自由短语
黏着短语
构成要素是否凝固
固定短语
临时短语
短语的结构类型
基本短语
主谓短语
直接成分之间松散,之间可以有停顿,也可以加上相应语气词
动宾短语
动语和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主语和施事,宾语和受事没有必然联系
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
称为体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
根据是否能加“的”,分为组合式定中短语(能带“的”)和粘合式定中短语(不能带“的”)
状中短语
称为谓词性偏正短语,充当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有时量词短语、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
用“地”表示状语和中心语关系
中补短语
又叫动补短语,补语从结果、程度、状态、趋向、时间、处所等方面对动语补充说明
之间用“得”连接
联合短语
又称并列短语,是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
表示并列、递进或者选择关系
联合短语根据直接成分语法特点,分为体词性联合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
其他短语
连谓短语
又称连动短语。共用同一个主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组组成,其间是动作行为的顺承关系短语
谓词性词语均与同一个主语存在主谓关系,组成成分之间一般按照动作或者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排练
直接成分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基本结构关系,没有停顿和关联词语
前一个谓词后往往加了“着、了”等助词。只有动词“来”“去”可以直接与另一个动词组合
兼语短语
动宾和主谓套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
第一个动词一般具有使令性、表示赞许、责怪的动词充当
第一个动词也可以由非动作动词“是”“有”充当
兼语后的谓词性成分表示由兼语前的动词所产生结果 不能停顿或加语气词,不能加状语
同位短语
又称复指短语,是由所指相同的词或短语组成,相互进行注释解说的短语
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短语有时也可作为同位短语中的直接成分
同位、偏正、联合短语区别
联合短语组成成分是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可以加上相应关联词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限制、被修饰、被限制关系,其间一般可以加上“的”
方位短语
附加在体词性词语或者谓词性短语之间组成的短语,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意义
常与介词组合或与介词短语组合
量词短语
数量短语
数词加量词
指量短语
指示代词加量词
指示代词加数量短语
介词短语
介词及其宾语组成的短语
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后面一般是体词性词语,也可加谓词性
助词短语
“的”字短语
讲助词“的”附着在词语后面构成的具有指称作用的体词性短语
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物体的领有者、性质特点的所属者等意义
比况短语
由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构成的短语
加在比况助词的主要是名词性短语,有时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
比况短语前面经常加上“像”或者“好像”等词
“所”字短语
“所”加动词构成的体词性短语,一般表示动作的受事对象
“所”字短语常与助词“的”组成“的”字短语
由“所”字短语还可以加上“的”用来修饰中心语,构成定中短语
短语的功能类型
体词性短语
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同位短语、“所”字短语、“的”字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
做主语
做主语时受限
谓语“是”
谓语“有、没、如同、等于”
谓语“说明、表明、证明、体现”
谓语“会、可能、可以”
谓语“改变、产生、引起”
做谓语
主谓谓语句
做宾定状补
动宾短语、中补短语
动宾短语
加上语气、语调可以单独使用(祈使句)(非主谓谓语句)
中补短语
加上语气、语调可以单独使用(感叹句)(非主谓谓语句)
谓词性联合短语、状中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
附加性短语
介词短语
比况短语
多义短语
结构层次不同的短语
语义关系不同的短语
结构关系不同的短语
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语
短语的歧义
定义:同一形式语言符号序列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
歧义的类型
词汇歧义
同音歧义
一词多义
语法歧义
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结构关系不同
结构层次不同
歧义的消除
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利用语音消除歧义
换用或者添加适当的词语
调整词语间的顺序
短语分析小结
短语的层次分析
短语和词的区别
第五节 句法成分
主语 谓语
主语的构成材料
体词性短语
名词、代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复指短语、量词短语
时地名词作主语
是直接陈述、判断、描写的对象时,做主语
时地一处,地点为主语
时地名词与普通名词、代词都处于主语位置,后者为主语
谓词性短语
动词做主语
谓语具有描写或者判断性质,谓语、谓语中心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开始、停止、判断、使动、应该等意义动词充当
形容词做主语
谓语表示判断或者使动意义
谓词性短语做主语
状中、谓语性联合、主谓、动宾、兼语等
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词性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
一般后面加语气词、动态助词
单独做谓语,含有比照或对照,经常出现在复句中
在对话中也常常单独作谓语
谓词性短语
体词性谓语
名词单独做谓语
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
一般可加上判断动词“是”转化为谓词性谓语,前可加副词修饰,后可加语气词
体词性短语
时间、数量、容貌、方位等特征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施事主语
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要求带宾语,否则在语义上不自足,不能成句
受事主语
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宾语一般不再出现
有时为了强调也可以出现宾语,通常要求动词涉及不同对象
中性主语/当事主语
表示原因、工具、时间、处所
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或说明的对象,指出“谁”或“什么”。主语一般在谓语前面,表示已知确切的事物
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
陈述与被陈述关系。二者联系比较松散,中间可以有停顿或者加上相应的语气词
动语 宾语
动语的构成材料
是谓语核心,针对宾语而言,后面带宾语的动词或者谓词性短语就是“动语”,动语主要是由动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死、坏”,做中补短语
宾语的构成材料
按照语法性质
体词性宾语
谓词性宾语
宾语中动词做中心语
需要、值得、计划、打算、主张、准备+状中短语
进行、给予、致以、加以、予以+定中短语,而不是状中短语
心理动词+复杂宾语(希望、担心、想象、赞成、反对、主张、向往)
所带宾语性质
体宾动词
谓宾动词
体谓宾动词
双宾动词
宾语的语义类型
受事宾语
有的受事短语不能放在动词前,否则语义变化或者不成立
施事宾语
发出动作或者行为主体,或者存现或消失的主体
动语与施事宾语之间常用动态助词或补语
施事宾语一般可以转化为施事主语,句子可以进行相应的变换
中性宾语/当事宾语
时间宾语
消耗掉的时间
由时间名词组成的数量名短语,作为主语的“拥有物”,表示数量变化,是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是补语
处所宾语
发声或指向处所
动词+到/进…或在…上+动词的格式
结果宾语
产生的结果
工具宾语
所凭借的工具
用…+动词
方式宾语
所采用的方式
用/按照…方式+动词
原因宾语
原因
因为…+动词
目的宾语
目的
为了…+动词
类别宾语
对属性、类别的判断
…是…
存在宾语
存在、出现
…在…
数量宾语
物量短语
表示与受事主语有关数量
定语
定语的构成材料及语义类型
构成材料
实词
短语
类型
限制性定语
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
领属、范围、颜色、材料、性质、用途、数量、时间、处所、形式
描写性定语
描绘人或事物的状态
定语和助词“的”
与充当定语的词语的语法性质、音节数目、语义关系有关
单音节名词做定语,一般不加的
双音节名词做定语,中心语是双音节时有三种情况
定中短语表示一个事物名称,不加的
定语表示性质、属性,一般不加的
定语表示领属,一般加的
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加的
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加的
人称代词做定语,通常加的/中心语表示国家、集团、亲属,不加的
动词做定语,加的
量词重叠,可加可不加
多层定语
领属关系+时间、处所+指代、数量+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类别、范围
表示颜色和质地定语运用:颜色+质地
动词做定语
一般带的
不带的点动词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食物或器材名称
带“的”的动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插入数量短语
结构复杂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单的定语之前
定语的成句作用
有些词加上定语之后才能做主语和宾语
有一些做主语或宾语的词需要加上定语,表示确指后,句子才成立
状语
状语的构成材料、语义类型和位置
构成材料
词
短语
语义类型
限定性短语
对动作或情态进行限定
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位、对象、数量、语气、目的、范围
描写性短语
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描写动作状态时,语义指向谓词性成分
描写人物情态,语义指向名词性成分
位置
一般在主语后、动语前,绝对不能出现在动语后
少数置于句首状语
时间、方式、关涉对象、处所、范围、情态、条件
状语的语义指向
状语和助词“地”
名词做状语
表示动作方式、状态的名词做状语时一般不加“地”
少数抽象名词做状语一般加“地”
时间名词做状语不加“地”
量词做状语
用在形容词前做状语不加“地”
重叠形式加不加“地”均可
多层状语
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
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从修饰语性质,副词只做状、不做定
形容词、名词、动词直接做修饰语时,是定语还是状语取决于中心语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
量词短语做修饰语,根据中心语语法性质判断
中心语若为体词性,但整个结构为谓词性,做谓语,则做状语
中心语若为谓词性,但整个结构为体词性,则做定语
由双音节形容词、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应当根据语法位置确定修饰语性质
补语
补语的构成类型和语义类型
结果补语
构成
与动语之间不加“得”,语义紧密程度高
后面可加“了”“过”等动态助词
语义指向
指向谓语中心、主语、宾语
因为语义指向的灵活性,使得某些逻辑上相互矛盾句子表示同一个意思
情态补语
构成
表示动作、性状呈现出的情态
动补之间一般加“得”
情态补语有时不出现
不用“得”,用“个”“得个”
与可能补语区别
是否能扩展
否定形式
疑问形式
表达含义
图解
趋向补语
构成
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由趋向动词充当
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
位置
“来”“去”做补语,带宾语
放在动补短语后
放在动语、补语之间
若宾语表示处所,宾语只能放在“来”“去”之前
“来”“去”直接与动语组合,则是连谓短语
表处所宾语,遇到“进、出、上、下、回、过”放在补语之后
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能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数量补语
表动量的数量短语充当,表动作次数
表时间的数量补语,表持续时间
时地补语
又称时地、处所补语
可能补语
构成
动补之间加“得”和“不”,表示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
“得”或“不得”用在动语之后做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
“得了”“不了”也可以用在动语后
程度补语
必须加“得”
必须加"得"的程度补语,"很"、 "慌"、"多"以及"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不能加“得”
不能加"得"的程度补语,"极"、 "透"、"死"、"坏""万分"以及表示 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等。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区别
1.补语、宾语与动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动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动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
2.动词后面的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动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
3.动宾短语中的动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动补短语中的动语不能这样提问。
4.宾语有时可移至动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
位置
补在宾前
补在宾后
宾在两补中
补语同主语、动语区别
指向动语、主语、宾语
补语与状语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及多层补语
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
独立语
插入语
称呼语
感叹语
拟声语
句法成分小结
句子成分与句法成分
怎样辨认句法成分
怎样辨认不同析句法及其句法成分的差异
句子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
基本原则
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的句子成分
实词与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短语中只有联合和主谓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主语和谓语是主要成分,动语和宾语是次要成分,定状补是附加成分
偏正短语找中心语,动宾、动补找其中的谓语中心词
分析过程
作用
显示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助于对句子进行掌握和理解
有利于句型归纳
局限
应用范围有限,仅仅是单句
忽视句法构造有层次
缺乏关系观念
语义理解容易理解
层次分析法
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第六节 单句
句型
定义与概况
定义
根据结构关系对句子划分出来的类型
句型是语法研究和句子理解的重要内容。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句子构造和运用的规律,建立句型系统。句子理解、句法分析,对词、短语等语法单位以及句子成分的分析,关键之一是为了确定句子的类型。
概况
主谓句
按照谓语的性质
名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按照主语的性质
名词主语句
动词主语句
主谓主语句
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
拟声词句
主谓句
名词谓语句
用途:用在口语肯定句中,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形状等意义
中间可加“是”或“有”变成动词谓语句,可在其基础上变否定形式
名词谓语句中谓语是表示主语的容貌或特点的偏正短语,可以变换为主谓短语
充当谓语的名词性短语,可以受副词修饰,强调说话者认识或状态,副词充当名词性谓语状语
动词谓语句
动词单独做谓语
在对话中,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在对比句或者并列句中
在标题中
除上述三种情况,动词常加动态助词、语气词或者重叠后做谓语
动词的复杂形式做谓语
前有状,后有宾补等,或同时含有几个成分,复杂形式作谓语占大多数
特殊形式
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
性质形容词单独做谓语,常用来表示对照、比较,并且经常成对出现
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描写主语状态,无比较、对照,可单独出现,有时状态形容词谓语后面加“的”
形容词复杂形式作谓语
通常加状语、补语等修饰
主谓谓语句
定义: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全句主语又称“大主语”,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之为“小主语”
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大主语受事,小主语施事
大主语施事,小主语受事
大小主语之间没有施受关系
小主语是动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关系
注意主谓短语中,谓语可以由体词性成分充当
几种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几种常见句式
“把”字句
什么是“把”字句
用介词“把”将动词支配或关涉对象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子处置作用,叫做“处置式”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介的对象施加影响,从而使这个对象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特点
动词具有处置性意义
“把”字句的动词对受事有积极影响
能愿动词、心理动词、判断动词、“有”“没有”等没有处置性意义,一般不能用来做“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非处置性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较少
“把”的宾语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
“把”的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前面常常“这”“那”之类的修饰词
带“一个”“一本”“几个”之类的定语的名词性结构,如果含有确指性,即可进入把字句
在说明一般道理时,可以使用“把”引介泛指的宾语
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要带状语、宾语、补语、动态助词、重叠形式,不能是一个单音节动词
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
重叠形式
前后有宾补状
动补型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出现
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否定词要置于“把”字句前
“被”字句
什么是被字句
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主语不是受事,而是当事的少数情况,也可以“被”引进施事
口语中,常用“叫”或“让”代替“被”引进施事
常用格式
"被"字句经常使用互相呼应的格式。书面语中的常用格式有"为......所"和"被......所"等;口语中则经常使用"被......给"、"叫......给""让......给"等固定格式。
特点
谓语动词应当具有动作性
语义能够支配受事主语
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充当被字句谓语动词
受事主语必须确指
谓语动词不能孤立使用
动词后带宾补
带动态助词
其他状语用在“被”之前(表示时间、否定副词、能愿动词)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差异和共性
共性
相同的结构模式
动词一般具有处置性
动词后面一般具有黏着成分
能愿动词、否定副词一般都置于介词前面
“把”“被”可以用在同一句中
差异
语义不同
主动句和被动句
动词适用范围不同
被字句范围更大。有些感知类动词不能放在把字句中
连谓句
是什么
由连谓短语充当句子
谓词性成分都有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前后谓词性语义关系
先后
目的
方式
结果
条件
然否
如果有了语音停顿,就变成了顺承复句
连动句中,主语和第一个连动项之间常常有状语
状语指向可能为第一个成分,也可能为后一个成分,也可能同时管几个成分
当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语同时出现,应理清状语的管辖范围
兼语句
什么是兼语句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种类
使令式
关于称呼类的动词,后面一个动词不能省略
爱恨式
“有”字式
选定式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
结构上
兼语:动+宾/主+谓(动宾)
主谓:动+宾/(主+谓)
组合关系和语义关系
从语音停顿来看
兼语句不能在兼语前停顿,只能在兼语后停顿;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则既可以在第一个谓词后停顿,也可以在第二个谓词后停顿。
结合是否紧密,是否可以插入成分
兼语句第一个动宾关系结合紧密,动词后不能加修饰性成分;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状语可以加在第一个动词后面。
动词的属性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多表示使令意义,它支配的对象是人;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心理动词或表感知的、或"认证、主张"一类的动词,它支配的对象是一个事件(包括人物连同其动作)。
双宾句
什么是双宾句
谓语动词后面有两种宾语的句子
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分别与谓语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特点
两个宾语地位、作用不同
离动词近的宾语,并不直接受动词支配,被称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多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离动词远的宾语,受动词的直接支配,被称为远宾语或者直接宾语,不限于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有时谓词性短语、复句也能充当
能带双宾语的动词
给予类动词
给,送,赠,奖,教,派,卖,还,付,赔,输
取得类动词
买,拿,罚,收,骗,偷,抢,赢,托
叙说类动词
问,教,告诉,嘱咐,回答,报告,打听,请教
称呼类动词
叫,称,称呼,喊
双宾语和非双宾语转换
可以用介词将远宾语提前,变成语义不变的非双宾句
存现句
什么是存现句
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类型
存在句
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
主语必须表示处所,谓语动词后加助词“着、了”,宾语常常由数量短语构成的定中短语,也可以是其他定中短语或者名词充当
按照谓语动词性质,可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
静态存在句
表示存在方式、不表示实在的动作
动态存在句
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的区分
谓语动词本身有无动作性
静态存在句“着”可被“了”替换,动态存在句则不能被替换
动态存在句可以转换为一般存在句
隐现句
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者消失了什么人或什么物
句首可以不出现处所词语
表示出现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加趋向补语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一般加“了”,宾语一般表示施事
是字句
什么是“是”字句
由“是”充当谓语中心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动词“是”与后面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做句子的谓语
“是”前后主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表示等同
表示归类
表示存在
表示特征、质料等
非主谓句
定义: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非主谓句
是由非主谓短语以外的词或者短语构成
是无法分析方法出主谓,不等同于省略了主谓(离不开特定语境,否则语义上不自足)而非主谓句在语义上基本是自足的,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差些。
类型
动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
拟声词句
常规句与特殊句
常规句
特殊句
省略句
类型
对话省
因上下文而省
条件
只有在一定语境中才能省略,离开了语境,意思表达不明确
被省略的成分可以补出来,且方式只有一中
成分
主语(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
谓语,谓语动词
宾语
倒装句
主谓倒置
定语、状语后置
句子的变换
句类
陈述句
叙述、说明事实,使用陈述语气
陈述句有时使用语气词,例如"的、了、 吧、呢、啊、着、嘛、 罢、也好"等。
形式
肯定形式陈述句
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现象存在
加上相应副词,加强或减轻语气
否定形式陈述句
否定某些事情或某种现象存在
结构:肯定形式+否定词
否定句有时还用在动补短语中
否定形式加上相应副词,会加强或者减轻语气
特殊形式陈述句
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双重否定词语来表示肯定
包含疑问代词或者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但不表示疑问,而是任指用法,全句带有陈迷语气,这种句子就是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
是非问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特指问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
特指问句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和疑问语气词 "呢"构成,不用疑问代词。
选择问
加经常使用" A 还是 B "、"是 A 还是 B "等 格式。
位置
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是"用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后;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是"用在前一分句主语之前。
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吧"。采用并列复句形式的选择问句,可以只在前句使用一个语气词,也可以前后都使用语气词。
正反问
正反问句是用肯定和否定并列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
三种格式
" V 不(没) V "(否定词后面出现被否定成分)
" V 不(没)"(否定词后面不出现被否定成分)
" V 不 V "(全句后面加正反否定词语)
正反问句一般不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需 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反诘疑问句
反诘疑问句又称反问句。说话人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结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反诘疑问句也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种问句的形式。
测度疑问句
测度疑问句是带语气词"吧"、表示测度的疑问句。 .说话人对事情已有初步的看法,但是还不能十分肯定,所以就用猜想或者商量的语气提出来,希望对方证实自己的说法。
祈使句
语调特点
(1)语音强度一般比陈述句重,书面上用叹号表示
(2)句末用降调,较长句子的后半部分几个 音节速度加快。
语气词
祈使句主要依靠语气来表达,有时也借助语气词"吧、啊(呀、哇、哪)"等表达。
种类
(1)表示命令的祈使句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都带有强制性,要求对方必须服从,言辞肯定,态度严肃。
(2)表示请求的祈使句
与表示命令的祈使句相比,表示请求的祈使句的语气要舒缓一些,可以使用语气词"吧、啊",主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3)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表示禁止的祈使句明确表示禁止对方做什么事 情,言辞强硬,态度坚决,不用语气词。
(4)表示劝阻的祈使句
表示劝阻的祈使句语调比较平缓,常用语气词"吧、啊"。
感叹句
带有浓厚的感情,具有感叹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叹号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某一种句类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该种句类应该表达的效果,而可能相互错杂。
单句分类小结
第七节 单句语病的检查和修改
常见的句法失误
检查语病的方法
修改病句的原则
第八节 复句
概述
什么是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紧密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句子,分句是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
复句的特点
由两个货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可表达比单句更加复杂的语义内容
分句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做句子成分
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调(。?!),分句之间都有停顿(,;:)
复句之间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表达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语义关系的重要的语法手段
复句和单句的关系
结构是否包含
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做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不同
是否使用关联词语
表达分句之间结构、语义关系重要的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有关联词语句子的不一定为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去掉关联词语后,被标点符号分开部分是否具有结构关系
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语调,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单独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标点符号不同
区分并列复句、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单句内部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复句各成分之间用逗号或分号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中间由逗号隔开,变为复句
有些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较长,后面需要停顿,或者带长宾语后的动词后面也可能停顿
分句的构成
分句可以由主谓句充当,也可以由非主谓句充当
由非主谓句构成的分句可以是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
分句的主语
复句中各分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
分句主语相同
一般只出现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中,其余分句省略主语
分句主语不同
主语一般都出现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也可能承接前面分句中主语之外某个成分省略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作用
连接分句,表达分句中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有些复句中,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无法理解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但使用关联词语后结构关系更加清晰
种类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
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
复句中使用的关联副词主要有"也、才、再、便、就、又、都、还、却、既、越"等。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有"反之、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是说、还不如、为的是、之所以、正由于、正是为、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
某些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也可以在复句中起连接分句的关联作用
助词“的话”
"的话"是个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之中,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位置
分句主语相同
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
分句主语不同
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
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后面
只有充当关联词语的副词放在主语之后
复句的意义类型
联合复句
各个分句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
偏正复句
正句与偏句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有主有次,有正有偏。正句承担了复句的基本意思,是基本的、主要的;偏句修饰成限制主句,是辅助的、次要的。
多重复句和紧缩句
多重复句
定义
多层复句,又叫多重复句,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 在确定多层复句的时候。应注意区分多层复句与比较复杂的单句和单层复句。
多层复句的分析
确定分句的数目和界限
在确定分句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停顿的不一定是分句。单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句首状语的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找出关联词语
分析多层复句时。关联词语有助于理清分句之 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尤其是合用的关联 词语一般都出现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重要的语法标志。
划分第一个层次
划分其他层次
划分好第一个层次后,再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看它们是不是还可以分析出分句形式来如果不是一个分句。还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划分出第二层次。在第二层次的结合处用双竖线切分开,并注明结构关系。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组成部分都是最小单句形式的分句为止。
紧缩句
定义
紧缩复句是由两个或三个分句紧缩在一起形成的特殊复句。 紧缩复句中间没有语音停顿,表达复句的意思而采用单句的形式。
特点
结构特点
紧缩复句的各分句间存在着条件、转折、因果、承接、选择等结构关系。
表达格式
紧缩复句一般都采用固定的表达格式。
有些紧缩复句不使用关联词语。而依靠语义上的 关系和语序表示其内部的结构关系。
与一般复句的转换
紧缩复句如果加上相应的关联词语或停顿,就可以转换为一般的复句。
表达特点
紧缩复句具有凝练紧凑,明快简洁的表达特点,常用于口语或熟语中。
关联词语
单用
…再…
表示承接关系
…也…
表示承接、假设、转折关系
…就…
表示条件、因果、假设关系
…又…
表示并列、转折、假设关系
…才…
表示条件、因果关系
…都…
表示条件关系
合用
不…不
假设
非…不
条件
不/再…也
假设,相当于即使…也
一…就
表示承接,相当于“接着” 或条件,相当于“只要…就”
越…越
条件,相当于“只要…就”
复句语法的检查和修改
第九节 句群
句群概述
句群的意义类型
多重句群
句群语病的检查与修改
第十节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类型
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用法的灵活性
标点符号的位置
点号必须放在语句的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它可以放在一行的末了,而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标号中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足,后半个则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半而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