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融学导图笔记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该图讲述了金融学的导论、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本图知识点总结全面,值得收藏哦!
编辑于2019-01-13 06:14:02本图为你一键解锁毛概的政治理论。本图涵盖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者费尽心血整理出来,内容详细,条理清晰。考前复习就用它了!记得点赞支持作者哦!
大学教材《金融学》笔记完整版分享!复习紧凑时间不够用?《金融学》有这一张思维导图就够了,下图根据教材《金融学》内容整理,内容覆盖货币与货币制度、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基金、信托与租凭等核心内容以及详细的知识点。如果有帮助到您,请为我点赞!
期末考试不再为管理学的知识点发愁啦!管理学的知识点复杂繁多,下图从总论 、决策与计划 、组织 、 领导 、控制 等方面去做了详细的介绍,学会这些知识,期末考试轻轻松松拿高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图为你一键解锁毛概的政治理论。本图涵盖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者费尽心血整理出来,内容详细,条理清晰。考前复习就用它了!记得点赞支持作者哦!
大学教材《金融学》笔记完整版分享!复习紧凑时间不够用?《金融学》有这一张思维导图就够了,下图根据教材《金融学》内容整理,内容覆盖货币与货币制度、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基金、信托与租凭等核心内容以及详细的知识点。如果有帮助到您,请为我点赞!
期末考试不再为管理学的知识点发愁啦!管理学的知识点复杂繁多,下图从总论 、决策与计划 、组织 、 领导 、控制 等方面去做了详细的介绍,学会这些知识,期末考试轻轻松松拿高分!
金融学
一、导论
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
我国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金融学是以货币为中心(或主线),专门研究货币及货币运行有密切联系的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和金融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金融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
金融学科体系
地位:金融学就是整个金融学科的门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的起源、形态、职能和货币制度是金融学的逻辑起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的流通与价格:信仰和利息问题;信用调剂不同货币所有者间的余缺,客服了货币循环在社会中不同类型货币单位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提供和创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实现了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相交换。
货币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求理论是货币金融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金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金融管理理论的支柱之一
金融学的特点和方法
金融学特点
基础学科
覆盖面广(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大体分为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金融监管等方面,涉及货币运动的方方面面)
概论性质;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2.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相结合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4.理论联系实际
十二、金融监督与管理
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自由化理论
非对称信息理论
金融监管的目标
保证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鼓励进行有效地适当竞争
保证活动各方的正当权益
造就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依法监管原则
适度竞争原则
双重约束原则
综合管理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
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
金融监管的主体:金融监管主体是监管的实施者,根据监管主体的法律性质不同,大致有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我国的金融监管主体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金融监管的客体;金融监管的客体即金融监管的对象
金融机构
金融业务
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金融业务的载体,传统的金融工具是用于融资和办理转账结算的各种凭证。
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的内容
市场准入的监管
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1、资本充足性监管;2、流动性管理
3、业务范围的监管;4、贷款风险的控制
5、外汇风险管理;6、存款准备金管理
7、存款保险管理
市场退出的监管
金融管理监管的办法
非现场监控
现场实际检查
加强内部控制
内外部审计相结合
事后处理法
金融监管的模式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不同模式
双线多头金融监管模式:所谓“双线”是指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
单线多头金融监管模式:所谓“单线”是相对“双线”监管体制而言的,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但在中央一线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
高度集中的单一金融监管模式
跨国金融监管模式:跨国金融监管模式是指在经济合作区域内,对该区域内的金融业实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体制 232P
现代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
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趋于融合
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相互促进
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
功能型监管理念对机构型监管提出挑战
三、信用
信用概述
信用的概念: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资金运动形式
信用的构成要素:构成信用活用三要素:1.信用关系2.时间间隔3.书面契约
信用的基本特征(信任和借贷的含有):1.信用具有社会性 2.信用具有伦理和文化特征3.信用具有偿还和付息性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1.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2.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3.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消极作用:1.信用风险2.经济泡沫
信用形式的发展
高利贷信用30P
现代信用(是以生产性为基础特点的信用方式):
1.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 (1)信用关系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2)在现代经济、信用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 (3)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4)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不仅间接融资活动要通过信用中介来完成,直接融资也离不开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
2.实现现代信用的基础:(1)信用关系普遍化(2)信用习惯良好化(3)信用机制严密化 (4)信用体系完备化
3.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1)信用中介机构系统(2)信用服务系统(3)信用管理机构系统(4)社会征信系统
4.现代信用活动中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
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商业信用(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特点:
1、目的盈利性
2、规模的有限性
3、流转方向的限制性
4、信用关系的链条性
5、分散性和短期性
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信用)特点:
1、信用形态的货币性
2、信用接受程度的广泛性
3、信用监督的可控性
政府信用(指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借助于债券等信用工具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特点:
1、目的单一,旨在借款
2、用途单一,旨在公益事业建设
3、信用性强,信用风险小,安全性高
4、日益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消费信用(指经营者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社会消费者提供的信用)特点:
1、扩大需求、提高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的矛盾。
2、是有力的促销手段,可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3、给经济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
其他信用:
1、民间信用(社会公众之间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2、租凭信用(经营者之间以盈利为目的,出租设备和工具,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3、国际信用(国际信贷,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是信用的各种形式在地域上的发展和扩大)
4、证券投资信贷(指经营者以发行证券的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
四、利息与利息率
利息:
1、利息的概念(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经济范畴,并构成了信用的基础)
2、利息的来源
(1)奴隶社会,高利贷的利息体现了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平均利润,体现了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关系。
(3)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者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对这部分增值的价值将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利益进行再分配。
3、利息的本质:
(1)资本生产力论;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2)节欲伦;利息就是资本家通过节欲,节制当前的享受,把资本出借给他人而获得的一种对未来享受节制的报酬
(3)时差利息论;有凯恩斯提出所谓“流动性偏好”也称为“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喜好以流动性强、周转灵活的货币资产来保存财富,以应付不时之需的一种心理倾向
(4)流动性偏好论;有凯恩斯提出所谓“流动性偏好”也称为“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喜好以流动性强、周转灵活的货币资产来保存财富,以应付不时之需的一种心理倾向
(5)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思提出来的;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利率的定义:又称利息率,是用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率的类型:
1、根据计算利息期限单位不同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2、按信用行为为期限长短可分为:长期利率、短期利率
3、按利率真实水平可分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利率;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4、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分为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5、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6、按利率的制定和作用可分为基准利率、差别利率
单利(指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 In=Pin Sn=P+In=P+Pin=P(1+in) In表示第n期利息总额;P表示本金;i表示年利率;n表示时间(计息期数);Sn表示第n期本金与利息之和。 复利:Sn=P(1+i)n次方,同理上。
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2、古典利率理论(取决于资本需求与供给)48P
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将利息看成是等待或者延期消费的报酬是根本错误, 古典利率理论将储蓄和投资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利率。这种理论不但在实际上难以论证,并且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既然利息是牺牲流动性的报酬,那么利率便是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既不愿将货币贷放出去的程度的衡量
利率变动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平均利润率
市场资金的供求和竞争;借贷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跌,借者可以支付较少的利息;借贷资本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上升,贷者可以占有更多的利润。
经济周期状况;经济周期“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熟知51P
物价水平
税收
2、政策因素
3、制度因素(指在利率管制下的利率状况)
4、国际因素(国际利率水平、国际经济环境等)
5、其他因素(利率的风险程度和期限结构;市场主体行为因素)
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及其发挥
利率的一般功能54P
利率作用发挥的环境与条件
五、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含义: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经济组织
金融机构的含义: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经济组织 金融机构(伴随商品货币经济而产生并服务于商品货币经济的信用经营机构)存在的原因
1、克服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的融资障碍
2、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3、加强风险管理4、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4、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机构,统筹管理国家的金融活动,控制货币供给,制定并实施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是调控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家宏观调控机构之一
2、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种机构,也是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
3、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性的金融服务的机构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专门办理工商企业的长期信贷和投资,满足企业对固定资本追加需要的专业银行
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指专门以居民储藏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并主要为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银行
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满足经济建设长期投资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银行。
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通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专业银行
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是向农业提供信贷的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
2、养老基金;养老金基金是通过向受雇者出售以契约性协议为形式的次级证券,在参与人退休后向其提供津贴支付的专门机构
3、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通过向中小投资者出售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并将所获得资金投资于多样化证券组合以获取稳定的股息和资本增值的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公司;也叫财务公司,是指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股票、中长期债券或从银行借款获取资金,对个人和企业发放小额贷款,满足借款人特定融资需要的金融机构(销售金融公司;消费者金融公司;企业金融公司)
5、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是以代人理财为主经营内容,以受托人身份管理和运用信托财产的金融机构
6、证券公司;主要从事各种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
7、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是由同一地区的小商品经营者或农民组成的一种互助合作的金融组织
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1、业务趋同2、兼并重组3、国际化4、电子化5、传统银行在融资服务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的内涵: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信用形式多样化的产物,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1、金融市场上商品的单一性和价格的相对一致性2、金融市场具体非物质化交易的特征3、金融商品交易的非物资化使得这些交易可以完全凭空进行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由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竟然要求权,其间不需经过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本身,双方是直接对立当事人。)
间接融资(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无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主体
政府部门;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调节者和资金需求者
工商企业;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
金融机构;指从事各类金融活动的组织
个人
2、金融工具(票据;债券;外汇;股票期货合约)
3、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
4、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拍卖方式和柜台交易)5、金融市场管理
5、金融市场管理
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金融工具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资金的融通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3、按金融工具的交割期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4、按资产发行和流通的特征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 5、按金融交易的场所和空间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6、按资金的融通范围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7、按发展阶段分为原生工具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市场的功能
1、资金积累功能;是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投资增长的功能
2、资金分配功能;是指金融市场能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功能
3、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反映功能;金融市场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4
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1、金融市场全球化2、金融业务综合化3、金融创新多样化4、金融资产证券化
货币市场
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产生而产生,既是金融管理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要求。特点:
资金的期限比较短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活动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
交易手段比较先进,交易手续比较简便,成交时间也比较短
交易金额较大,且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完全是一种协议和信用交易关系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是一种市场化很高的利率,能够充分灵敏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状况及变化。而国内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则是上海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该利率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是我国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
2、商业票据市场;是一种短期无担保的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期票,它代表了发行公司应付的还债义务
成本较低,商业票据一般有大型企业发行
具有灵活性
提高发行公司的声誉
3、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于1961年花旗银行创设
特点:1、定期存款记名;2、定期金额不固定;3、定期存款规定虽然名义上不能提前支取;4、定期存款的时间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5、定期存款的利率主要是固定的。
4、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就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交易对象,通过发行(出票)、承兑、贴现进行融资的市场,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市场
5、贴现市场;贴现是票据持有者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自贴现日到到期日利息后付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
6、国库卷市场;即短期国债(1年期以下)的发行和流通市场,是利率最低、风险最小、流动性最强的市场
7、回购协议市场;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约定价格或约定的利率重新购回该项证券的协议。特点:
流动性强
安全性高
以机构参与者为主
资本市场 是指经营一年以上长期资金借贷业务或进行中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与交易的市场,也称为长期资金市场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一)股票发行市场: 1、咨询与管理(1)发行方式的选择;(2)选定承销商(3)准备招股说明书(4)发行定价 2、认购与销售(1)包销(2)代销(3)余额包销
(二)股票流通市场 1、股票上市的条件 2、股票交易程序(1)开户(2)委托(3)受理和执行委托(4)清算(5)交割
(三)股票价格指数;描述股票市场总体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称为股价指数
中长期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另一基本形态,其发行和交易的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债券市场的特点也与股票市场有所不同。 (一)债券发行市场1、发行合同书2、债券评级3、债券的偿还(二)债卷的二级市场
抵押贷款市场;抵押贷款是为个人或企业购买住房、土地或其他不动产而发放的贷款,以那些不动产或土地充当贷款的抵押品
六、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英语Bank源于意大利文Banca或者Banco。后来泛指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汇总、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 (1)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和初步发展(2)改革之前的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大一统性;非独立性)(3)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集中化(2)全能化(3)电子化(4)国际化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商业银行必须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并达到管理部门多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必须按照章纳税;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和发展
(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不是生产流通领域
(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银行,首先表现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
(3)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
(4)金融服务职能;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
(5)调节经济职能;调节经济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实现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内部组织形式1、决策系统2、执行系统3、监督系统4、管理系统
(2)外部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是指不设立分行,全部业务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商业银行独自进行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这一体制主要集中在美国
2、分支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又称总分行制
3、集团银行制;集团银行制又称为持股公司制银行
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又称为联合银行制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可以作为准备金, 也可以预防提取存款,还可以用来满足新的贷款需求
库存现金;指商业银行保存在现金库房中的现钞和铸币
在中央银行存款; 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
存放同业存款;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
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
(2)贷款
1、按贷款期限分类:活期贷款、定期贷款、透支
2、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3、按贷款发放的对象分类:工商业贷款(普通限额贷款;备用信贷承诺;循环贷款;票据发行服务);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其他贷款
4、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分类:一次性偿还和分期偿还
5、按贷款质量分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3)投资:指在银行用其资金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其他资产
三、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统称为负债业务, 形成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统称为资产业务。
(1)银行资本;在瑞士《巴塞尔协议》以及随后的《补充协议》将银行资本分成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一级资本由永久性的股东权益和公开储备组成。 二级资本又称为附属资本或债务资本,主要由未公开储备,重估准备、普通呆账准备金、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券所组成。
(2)银行负债
1、银行负债的构成:存款; 2、其他负债一、向同业借入资金(又称同业拆借,是资金不足的银行向超额储备的银行资金,这种借贷方式在美国称为“借入联邦基金”。同业拆借一般是短期的,如果需要,经双方同意可以续借) 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借入资金三、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四、借入欧洲货币市场资金五、通过回购协议借入资金六、临时资金占用
2、银行负债的作用:一、银行负债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的基础和前提二、银行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三、银行负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四、银行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联系的渠道
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前己述及,商业银行的四大基本职能 是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和信用创造。
1、中间业务的概念:广义:除银行资本外,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都可称为中间业务;侠义: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外的一切业务都可称为中间业务。
2、中间业务的分类: 按风险程度和功能性质分类: (1)风险度较低的中间业务:结算性;管理性;服务性(中间业务) (2)风险较高的中间业务:担保性;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性金融业务
(1)按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划分,可分为委托性业务(以自己的名义开展业务)、代理性业务(以客户的名义开展业务)和自营性业务(指银行作为当事人,直接主动地参与的)。
(2)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的划分,可分为信用性中间业务(指与所有同信用业务有关的中间业务,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和非信用性中间业务(指所以同信用业务没有关系的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各种管理性中间业务、以及咨询评估等业务)
(3)按在从事中间业务时的位置划分,可分为中介性中间业务和非中介性中间业务
(4)按服务对象划分,可分为对外服务型中间业务和自我服务型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是一个盈利性组织,与其他企业一样,盈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目标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安全性;指避免和控制经营风险,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的要求,
流动性;指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转变为现金的能力;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银行保留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和法定准备金,称为银行的第一准备,是银行满足流动性需要的第一道防线。银行持有的短期证券,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些资产能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为现金,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收益,这类资产称为银行的第二准备,是银行满足其流动性需要的第二道防线
盈利性;指银行行为其所有者获取利润的能力,从本质意义上讲,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是统一的。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1、商业性贷款理论(也称为真实票据理论;银行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有贷款必须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是用于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是自偿性的) 2、可转换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1、缺口管理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起源与性质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货币出现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微观层次上看,他满足了个人和企业效用最大化的需要;宏观层次上看,它满足了经济体系中交易费用节约和需要。
货币的本质(是在一个相对大的市场范围内长期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其次,货币与普通商品不同,它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基本特征。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体相对稳定性。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交换其实质是两种劳动的交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而货币代表了社会必要劳动。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所固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系,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
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并不依靠国家权力 货币的价值尺度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作用。
流通手段:又称为交易媒介,即货币在交易中发挥媒介的作用
储藏手段: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财富或价值形式持有或积累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 具有交易成本低和价值相对稳定的特点
支付手段:商品的转移 货币的转移
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而交换媒介时货币所持有的,正因为货币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可以作为流通手段随时购买商品,这才使货币有了储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形态
货币形态变化的原因
1.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是决定货币形态发展的主要原因;如货币材料的质地、形状、使用的方便性,价值保存的便利性,流通费用等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货币形态变化的技术支撑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是货币形态发展的重要条件
货币的各种形态
实物货币;能被普遍接受、价值稳定、轻便以便于携带、耐久以便于保存、各部位价值均等且可以分合
金属货币;金银铜;数量稀少、价值高,易于分割和保存,不易腐蚀;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被人们储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代用货币;通常可以随时足额地兑换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信用纸币是以发行者(在现代社会主要是中央银行)信用为基础,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其支付和偿还能力的货币,是一种不兑现纸币
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
货币制度
货币的形成与发展: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的一种制度安排:简称“币制”. 目标:建立有秩序、稳定、可控制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币制的选择;货币制度中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货币材料的选择问题
货币单位确定;一、是货币单位的二、货币单位的价值
本位币与辅币的确定;本位币又称为主币,是由国家造币厂以法定货币材料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国法律确认的价格标准,是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规定货币的法偿能力;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由中央银行垄断,因此,国家会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持能力进行规定
通货铸造、发行和流通的管理;通货的铸造主要是针对金属货币而言的,即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
发现准备;货币的发行准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规定货币发行时必须以一种或几种金属资产作为货币的准备,起到稳定货币币值的作用
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制;1、银本位制是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也是实施时间最长的制度;2、银币成为主币
金银复本位制(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同样可以进行自由的铸造,同样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1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的比价按照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完全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的调节
2.双本位制;国家试图通过规定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使金银的比价法律化来实现物价的稳定
3.跛行本位制有些国家不仅规定金银币兑换的固定比价,而且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再允许自由铸造,将银币降至附属地位。
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只有熔化,同时流通中的辅币和其他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2.金块本位制 ;纸币规定了含金量,但不能无限制自由兑换黄金,纸币兑换黄金存在一个最低限额;实际上,在金块本位制下货币的发行是一种以部分商品加部分信用为基础的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本国在无力维持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情况下,以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为准备,发行银行券,从而建立本币与黄金的间接联系的货币制度。但在国内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外汇
信用本位制;信用本位制是以国家法权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金本位制度2.布雷顿森林体系3.牙买加体系4.区域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到欧元)
中国的货币制度:1.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 2.人民币货币制度(法偿能力;货币单位;发行权限与流通)
八、基金、信托与租凭
基金
基金的概念与特点
基金的概念
广义: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狭义:基金主要指证券投资基金,它是一种利率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集合投资,专业管理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基金的种类
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一种发行额可变,基金份额(单位)总数可随时增减,投资者可按基金的报价在基金管理人指定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赎回的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具有发行数量没有限制、买卖价格以资产净值为准。在柜台上买卖和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 两种基金的区别:
基金规模的可变性不同。
基金单位的买卖方式不同。
基金单位的买卖价格形成方式不同
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同
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资基金公司形式设立,通常称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基金契约设立,通常称为契约型基金
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可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
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
其他类型基金:对冲基金、QDII基金、指数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基金净值与基金投资
净资产价值:单位基金资产净值=(总资产-总负债)/基金份额总数
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净值=份额净值+基金成立后累计份额派息金
净值计算;基金资产净值总额=基金资产总额-基金负债总额
信托
信托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从财产管理角度看,它是一种以资财为核心、信任为基础、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信托成立的三个基本要素:
信托行为
信托财产
信托关系人
特点
信托以信任为基础
委托人将自有财产转移给受托人是信托成立的前提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要履行谨慎义务
信托存款的连贯性
信托的种类
根据信托财产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资金信托(金钱信托)和非资金信托(实物信托)
根据委托人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信托和法人信托
根据信托业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
根据受托人承办信托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营业信托和非营业信托
根据信托设立的意图不同,可分为公益信托和私益信托
根据受益人的不同,可分为自益信托和他益信托
国外与国内的信托业务
国外的信业务
英国的信托业务
一般信托:根据委托对象可分为个人信托和法人信托
证券信托投资:投资信托业务指金融信托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信托和单位信托两个主要业务。
美国的信托业务:特色:
银行兼营信托业务
信托部业务和银行业务区分严格
信托业财产集中程度较高
信托业务以证券信托为主
日本的信托业务
金钱信托:贷款信托;年金信托;财产形成信托;证券投资信托
有价证券信托
金钱债权信托
动产信托
土地及其附着物信托
国内的信托业务
我国信托业务的种类146P
我国信托业的发展147P
我国信托经营模式的选择与业务创新
我国信托业采用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
我国信托业的业务创新
1、个人信托;2、遗嘱信托
3、年金信托和养老金信托;4、公益信托
5、不动产信托和住宅贷款债权信托
6、动产设备信托;7、投资基金信托
8、表决权信托;9、国有资产信托。
租凭
租凭及其发展150P
现代租凭的内涵和特点
现代租凭的内涵:现代租凭是对所有各种具有融资租凭交易的基本结构与法律特征的租凭信用形式的统称。
现代租凭的特点
现代租凭至少涉及第三方当事人,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同
现代租凭功能齐全。:促销、融资、投资和资产管理
租凭首次作为一种行业出现在经济领域
现代租凭业是受到很多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
国际租凭业务开始出现,并得以蓬勃发展
现代租凭的业务种类152P
融资租凭与经营租凭
融资租凭
租凭物质由承租人选定,
租金分期归流
租凭期比较长
租凭期满,承租人有退租、续租和留购选择权
经营租凭
租凭物通常有三类:需要高度保养和管理技术的;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的;通常设备和机械
租凭期较短
出租人需经过多次租凭,才能收回其全部并获得利润
租凭期满前,承租人可预先通知出租人解除租凭合同
单一投资租凭与杆杆租凭
直接租凭、转租凭与回租租凭
直接租凭简称购进租出,即出租人以自有或借入资金向供应商购进设备,向承租人出租的租凭形式。
转租凭简称租进租出,即出租人先作为承租人向其他租凭机构或生产商租入设备,再将该设备以出租人的身份租凭给使用企业使用的租凭方式
回购租凭:又称为返租凭或卖而后租,指承租人将自制或外购的设备按账面价值或重估价值卖给租凭机构,然后再以租凭方式租回来使用的租凭形式
国外和国内的租凭发展情况
九、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概述
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是有效的货币需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和持有货币的能力。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收入状况:一是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正向变动,即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多,反之,越低;二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
市场利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利率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金的价格。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向变动,即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市场利率下跌,货币需求上升。
一是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二是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测,从而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信用的发达程度
消费倾向;一般而言,消费倾向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即消费倾向越大,货币需求越多,反之则越少
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货币流通规律:Md=PQ/V
人们的预期与心理偏好;一般而言,当人们预期企业利润趋增时便会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相反,则减少货币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当人们偏好货币时,货币需求量将增加
货币需求函数
规模变量: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收入分为:过去收入、预期收入、长期收入
机会成本变量
其他变量:可测量因素(货币自身收益率)不可测量因素(制度因素、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MV=PT;首先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就意味着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而这正是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因为一定时期的实际商品劳务总量(T)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由TV和T都保持不变,所以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完全体现在价格(P)上
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M=KPY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就是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日常交易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如果市场利率较高,就会有较多的人预期利率下降,而市场利率较低,就会有较多的人预期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I)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
托宾模型
佛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M/P=f(Y,W,rm,rb,re,1/p*dp/dt,U)
总财富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168P; 观点:一个人的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他现在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他一生中或较长时间的平均收入水平。
货币供给概述
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攻击货币的经济行为。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方面增强了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减少对中央银行资金的依赖和再贴现利率对自身的影响, 从而较大德消弱了严厉的货币控制措施的力度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及其地位:基础货币:B=R+C
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所有者权益 准备金存款=资产-其他负债-所有者权益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与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关系: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导致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增加;反之,则减少。
中央银行负债项目与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关系: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增加,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反之,则增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概念:商业银行存款来源:一是原始存款二是派生存款。
银行体系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
部分准备金制度
部分现金提取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172P;存款总额:D=R/r=1/r*R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缩减过程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超额准备金
现金漏损率
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
货币供给理论
佛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乔顿模型(货币乘数)177P熟悉书本里的公式
货币供给中的四个“角色”
中央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居民行为与货币供给
当财富增加的时候,通常居民对通货需求增长的比率低于财富增长率
居民手持现金不能获得利息,因此当储蓄存款利率上升时,人们愿意持有的通货相对下降,通货比率下降
如果银行出现了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率会因而增大;而有些非法经济活动(包括逃税)为了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
政府税收和管制政策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持币行为。
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一是超额准备金率
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企业行业与货币供给
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的概念
对通货膨胀含义的不同理解183P
通货膨胀概念的界定 通货膨胀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的,较为明显的上升。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
流通中的或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包括现金和全部存款货币
“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商品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是指物价总水平普遍地、持续得上涨。
纸币贬值不等于通货膨胀,当纸币贬值致使物价总水平上涨到一定程度才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通货膨胀程度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即物价指数。报告期通货膨胀率=(报告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100
消费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可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快步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按人们的预期可分为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供给的增长,使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推动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他成本因素增加导致的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指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变化引起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强制储蓄作用;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积累,归纳起来这种累计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家庭、企业、政府; 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是并不会引起持续的物价上涨
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使社会各界的收入和财富重新分配
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
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
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国家得利,社会公众受损
资产结构的调整效应;一个家庭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产出效应: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通货膨胀的治理
需求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政府债券,以减少市场货币存量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直接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窗口指导
收入政策 ;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它是指政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物价的政策。
指导性为主的限制
强制性限制
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
供给政策
减少税收,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能力与投资积极性
削减政府开支,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
控制货币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对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
结构调整政策
治理结构性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应实行微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货币政策,以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微观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围观货币政策包括利率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对外经济政策
实行浮动利率
与各国在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
通过对外贸易政策,调节供给总量,改善供给结构
指数化政策
一般来说指数化政策在消除收入的不公平分配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价格指数的编制和收入的调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收入的调整往往滞后于物价的实际上升。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通货紧缩的概念: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于价格总水平的下降中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196P
通货紧缩的成因197P
通货紧缩的效应:对社会经济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严重地促使经济衰退,危害非常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形成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
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
通货紧缩有可能引起银行危机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会给政策带来更大的风险
通货紧缩的治理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降低利率来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刺激投资:为了有效地刺激投资,首先,要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政府公共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其次在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直到起了带动经济景气回升的示范作用后
增加有效需求
通过立法整顿金融秩序:此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对已破产或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取得控制权,由政府主导来处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十一、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金融发展203P
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金融相关率
按金融资产性质统计金融活动总量,从宏观考察即全社会成员持有的所有金融资产的总值
按金融工具统计金融活动总量
货币比率:货币比率即指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的比重。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经营,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第二,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
第二,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 大企业集团,这些大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为之提供服务。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 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一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一般特征
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金融机构单一
直接融资市场落后
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
外汇和外贸管制
金融抑制的理论和政策
金融抑制的政策
通过规定存贷款利率和实施通货膨胀人为压低实际利率
普遍采用信贷配给方式来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
对金融机构严格控制
人为高估本币汇率
金融抑制政策的负面效应
负收入效应
负储蓄效应
负投资效应;金融抑制限制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传统部门的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恶化投资环境的条件
负就业效应
金融抑制模型209P
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的概念和程度指标
金融深化的概念: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并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状况,金融体系一方面能以适应的利率吸收大量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能以适当的放款利率满足各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扩展
度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金融存量
金融资产流量
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金融资产价格
金融深化的核心 :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211P
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
取消不合理的利率限制,控制名义货币增长率;1、较高的利率2、和对名义货币量进行调节
放松外汇管制;1、弹性汇率制2、本币的自由兑换
实行财政改革
采取其他措施
金融深化理论的批评与发展
高利率的负面影响:对银行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逆向选择,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第二,逆向鼓励
金融自由化的条件和先后顺序
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宏观环境的稳定
金融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金融脆弱性的及时消除
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金融监管框架基本形成
金融自由化的顺序214P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动因
规避管制论
规避风险论
竞争加剧论
技术进步论
金融创新的内容
金融战略的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215-216P
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创新217-218P
金融创新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减弱了货币需求,改变了货币结构
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
扩大了货币乘数,增加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
通货比率下降,货币乘数增加
定期存款比率不稳定,货币乘数不稳定
法定存款准备金下降,货币乘数增加
超额准备率下降,货币乘数增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指货币供给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支配的程度,它与中央银行的可控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七、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都处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和金融管理最高当局
地位的特殊性:都处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和金融管理最高当局
业务特殊性;国家还赋予中央银行一系列持有的业务权力,
管理的特殊性;中央银行都是以“银行”的身份出现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不是单凭行政权力行使其职能,而是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中央银行本身不参与具体业务,而是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引导和管理。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中央银行通过代理政府的财政收支,执行国库出纳职能,管好政府资金,为政府服务。
为政府提供信用;这样,中央银行就成为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重要资金供应者
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中央银行代表政府通过制定货币金融政策,加强对金融的管制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资金时,向其提供贷款支持。贷款方式主要是再贴现、再抵押或直接取得贷款; 再抵押是以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票据作为抵押而发放的贷款;商业银行通常以政府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
充当最后清算人
中央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指中央银行营业为基础的资本金的构成形式或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制形式;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
公私混合所有形式;在这种资本组成类型中,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名间股份混合所有,国家资本打多在50%以上。
集体所有制形式;在这类中央银行中,全部资本非国家所有,而是有其他股东投入,由法律规定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无资本形式;指中央银行建立之初,根本没有资本,而是由国家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多国所有形式;指跨国中央银行的资本不以某一国家所独有,而是由跨国中央银行的成员国所共有。
中央银行的管理模式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之后,使之全国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构成;如目前的美国即实行此种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内没有真正专业化的、职能完备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中的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该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
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业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各国都把他们 作为储备资产,由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
意义:稳定币制;稳定汇价;调节国际收支
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主要是黄金、外汇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及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安全性
收益性
灵活兑现性*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
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
再贴现业务开展的对象
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再贴现金额和利率的确定: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票据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再贴现票据的规定
再贴现的收回
贷款业务
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的形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进行的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的种类
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对政府的放款
对非金融部门贷款
其他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的基本原则
不以盈利为目的
当好最后贷款人
以短期放款为主
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的种类及业务操作
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相同之处
融资效果相同
对货币供应影响相同
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区别表现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证券买卖相当于抵押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业务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的收益主要是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中央银行开展证券买卖业务对整个经济、金融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必须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而贷款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的最基础的推动力;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特权也是最重要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的含义、性质和程序
货币发行的含义
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个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
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发行的两种性质
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的渠道和程序:主要是通过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和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的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垄断发行原则
信仰保证原则
弹性原则
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存款业务也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业务之一)的特点
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
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
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
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平等的经济关系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种类
准备金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
按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规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
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政府存款:政府存款的构成各国有些差异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外国存款
特种存款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发现中央银行债券
对外负债
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制度
同业间支付清算制度与操作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内容
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
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提供跨国清算服务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目标
含义
侠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我国更倾向)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的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利息率(再贴现率);对其他金融机构请求再贴现(或贴现)或请求给予转贷款的票据、有价证券等,规定一定的准备和条件,影响其他金融机构取得信贷的数额,达到紧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再贴现政策(或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从而起调节信用与货币供给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证券投机的信用管理
消费者信用管理
不动产信用管理
其他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管制
信用分配
直接行动
直接限制贷款额度
直接干涉银行对活期存款的吸收
中央银行对业务活动不当的商业银行,认为它违背信贷政策时,可拒绝提供贷款拒绝融通资金的需求;或者给予贷款,但采高于一般利息的惩罚性利率
规定各银行放贷及投资的方针
资产项目的限制
贷款额度的限制
规定流动比率
间接信用管制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金融检查
自动合作
公开宣传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含义: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的作用途径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过程
利率传递
信用传递
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汇率传递途径
我国央行的介绍及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变化轨迹与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的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轨迹与展望
近15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轨迹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3-1996年)
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2002)
事实上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2003-2007)
从2008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未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展望:2012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