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的思维导图,如20世纪文学下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美苏争霸。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道路。90年代后出现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
编辑于2023-05-28 10:10:10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省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挺进大别山,展示了其他细节:为内战做准备、发动内战1946.、反攻与决战1947-1949、英美态度1945-1949。
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及其细则,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具体有 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853-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琉球问题、英国入侵云南、中法战争、英国侵藏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外国文学史的思维导图,如20世纪文学下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美苏争霸。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道路。90年代后出现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省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挺进大别山,展示了其他细节:为内战做准备、发动内战1946.、反攻与决战1947-1949、英美态度1945-1949。
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及其细则,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具体有 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853-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琉球问题、英国入侵云南、中法战争、英国侵藏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外国文学史的思维导图,如20世纪文学下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美苏争霸。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道路。90年代后出现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
外国文学史下半期
19世纪文学下半期
历史背景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成熟
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工人运动国际化,出现国际无产阶级群众性组织: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北欧诸国较落后,但处于上升阶段,主要敌人是封建残余势力
文学思潮
实证主义
创始人法国人孔德
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社会和自然等同起来
法国人丹纳
将实证哲学和达尔文学说结合,主张“种族、环境、时代”是文化发展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代表作《艺术哲学》《论智慧》
唯意志论
主张意志是万物本源
前期
德国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后期
德国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
认为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冲动,意志是世界上决定一切的力量
直觉主义
法国人柏格森创立
试继承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生命流动
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拨而出现
陀夫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契诃夫
易卜生
无产阶级文学
英国宪章派文学
德国革命诗歌
巴黎公社文学
自然主义
特点
重视观察、调查和细致的描写,将真实性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
淡化情节,主张安生活的本来面貌反应现实,作家思想隐匿很深,不发议论,不做评价
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理论
接受丹纳的种族环境与时代是文艺创作三要素的观点,吸收生物学和医学的新成就,尤其是遗传学理论
《泰蕾丝·拉甘》
《实验小说论》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小说家》
龚古尔兄弟
《杰米妮·拉塞特》
莫泊桑
《羊脂球》
阿尔丰斯·都德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颓废派
唯美主义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强调美是应该纯粹的,绝对的。创作是自由的,想象的,虚构的
首倡者戈蒂耶
《莫班小姐》
约翰罗斯金
美不是装饰和点缀,是真实存在的,用艺术拯救被工业化破坏的欧洲
瓦尔特佩特
认为文艺复兴不是放任感官享受和异端,是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人的心情,重新享受人与自然之美
象征主义
描写城市丑恶,以丑为美。强调想象和通感的作用。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
前期
首倡者希腊人让莫雷亚斯
波德莱尔
《恶之花》
后期
瓦莱里
《海滨墓园》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叶芝
《驶向拜占庭》
艾略特
《荒原》
20世纪文学上半期
社会历史背景
世界历史的主题是战争和革命,颠覆传统价值体系,改变世界格局
欧美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
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也对文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
追求对人内心的开掘,作家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把主观精神的内在冲突看作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罗曼罗兰
布莱希特
莫里亚克
茨威格
格林
现代主义
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合称。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西方社会的挽救意图
表现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象征主义
前期
后期
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戏剧
隐逸派
意象派
未来主义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进入超越现实的世界,即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
表现主义
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作家的主观现实,展示永恒真理
意识流
文学的使命不是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意识结构
东方文学
东西方文学思潮相互认同
东方对西方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认同
选择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鲁迅
日本二叶亭四迷
印度普列姆昌德
选择西方浪漫主义
中国郭沫若
印度泰戈尔
黎巴嫩纪伯伦
埃及艾哈迈德
西方对东方民族文学的多种发展形态及其内蕴含的艺术、哲学境界中寻求灵感和表现手段
西方为摆脱传统重负,探索重建全人类精神文明大厦的需要
20世纪文学下半期
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美苏争霸。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道路。90年代后出现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
受到非理性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
追求表现心理现实的真实性,批评传统现实主义未能真正再现生活
后现代主义
认为语言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符号系统,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去把握世界,始终囚禁在“语言的牢房”
荒诞派戏剧
认为既然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那么戏剧表现也应该是荒诞的
新小说
反对传统,以各种探索来革新小说艺术
萨洛特为代表的作家主张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原始的真实
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视觉派”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的细致描绘
黑色幽默
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气叙述沉郁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现实主义
在内容上反映时代变革,在艺术上侧重形式创新出现多种形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史下半期
19世纪文学下半期
历史背景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成熟
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工人运动国际化,出现国际无产阶级群众性组织: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北欧诸国较落后,但处于上升阶段,主要敌人是封建残余势力
文学思潮
实证主义
创始人法国人孔德
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社会和自然等同起来
法国人丹纳
将实证哲学和达尔文学说结合,主张“种族、环境、时代”是文化发展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代表作《艺术哲学》《论智慧》
唯意志论
主张意志是万物本源
前期
德国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后期
德国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
认为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冲动,意志是世界上决定一切的力量
直觉主义
法国人柏格森创立
试继承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生命流动
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拨而出现
陀夫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契诃夫
易卜生
无产阶级文学
英国宪章派文学
德国革命诗歌
巴黎公社文学
自然主义
特点
重视观察、调查和细致的描写,将真实性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
淡化情节,主张安生活的本来面貌反应现实,作家思想隐匿很深,不发议论,不做评价
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理论
接受丹纳的种族环境与时代是文艺创作三要素的观点,吸收生物学和医学的新成就,尤其是遗传学理论
《泰蕾丝·拉甘》
《实验小说论》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小说家》
龚古尔兄弟
《杰米妮·拉塞特》
莫泊桑
《羊脂球》
阿尔丰斯·都德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颓废派
唯美主义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强调美是应该纯粹的,绝对的。创作是自由的,想象的,虚构的
首倡者戈蒂耶
《莫班小姐》
约翰罗斯金
美不是装饰和点缀,是真实存在的,用艺术拯救被工业化破坏的欧洲
瓦尔特佩特
认为文艺复兴不是放任感官享受和异端,是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人的心情,重新享受人与自然之美
象征主义
描写城市丑恶,以丑为美。强调想象和通感的作用。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
前期
首倡者希腊人让莫雷亚斯
波德莱尔
《恶之花》
后期
瓦莱里
《海滨墓园》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叶芝
《驶向拜占庭》
艾略特
《荒原》
20世纪文学上半期
社会历史背景
世界历史的主题是战争和革命,颠覆传统价值体系,改变世界格局
欧美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
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也对文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
追求对人内心的开掘,作家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把主观精神的内在冲突看作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罗曼罗兰
布莱希特
莫里亚克
茨威格
格林
现代主义
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合称。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西方社会的挽救意图
表现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象征主义
前期
后期
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戏剧
隐逸派
意象派
未来主义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进入超越现实的世界,即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
表现主义
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作家的主观现实,展示永恒真理
意识流
文学的使命不是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意识结构
东方文学
东西方文学思潮相互认同
东方对西方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认同
选择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鲁迅
日本二叶亭四迷
印度普列姆昌德
选择西方浪漫主义
中国郭沫若
印度泰戈尔
黎巴嫩纪伯伦
埃及艾哈迈德
西方对东方民族文学的多种发展形态及其内蕴含的艺术、哲学境界中寻求灵感和表现手段
西方为摆脱传统重负,探索重建全人类精神文明大厦的需要
20世纪文学下半期
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美苏争霸。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上独立道路。90年代后出现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
受到非理性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
追求表现心理现实的真实性,批评传统现实主义未能真正再现生活
后现代主义
认为语言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符号系统,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去把握世界,始终囚禁在“语言的牢房”
荒诞派戏剧
认为既然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那么戏剧表现也应该是荒诞的
新小说
反对传统,以各种探索来革新小说艺术
萨洛特为代表的作家主张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原始的真实
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视觉派”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的细致描绘
黑色幽默
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气叙述沉郁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现实主义
在内容上反映时代变革,在艺术上侧重形式创新出现多种形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