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2)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哲2)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编辑于2023-05-28 23:22:15马哲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如何存在是什么?)
哲学导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三组对峙
第一性/本原问题(思维与存在何为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夸克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自己看做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神秘力量(鬼神)
唯心主义 (意识本原) 两者主体不同
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能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不能完全认识世界)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完全相反(坚持辩证法)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缺点直观性朴素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孤立静止)
原子/可被仪器测到(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唯心(不彻底性费尔巴哈)
具体/个性的物(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共性与个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间有的共性)
抽象/共性的概念(无缺点)
运动与静止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和载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含义:运动等于变化
批判错误观点l两种)
形而上学(脱离运动谈物质)
唯心主义(脱离物质谈运动)
静止(运动中的稳定状态)
空间位置暂时未变
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对立(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承认运动否认静止诡辩论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时空与运动
时空
时间
持续性
顺序性
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
广延性
三维性
伸张性
特点(前提)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无限性
有限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通过物质运动表现出来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
实践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是使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理解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观
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动物没有意识
起源
发展过程: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意识并非感觉和心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决定意识产生
语言促进意识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本质
内容(客观)
人脑并非意识的源泉
意识源泉客观世界
形式(主观)
个体意识之间差别性
意识传造型
能动作用
1目的性2创造性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主观存在
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意识促进物质活动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活动的发展
物质意识可以相互转变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
客观性(能)与(不能)
本质性(理性)
稳定性(重复)
辩证关系原理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1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践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唯物史观)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汲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本原为一个
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非某种始基物体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非单一的无差别统一
说明
1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
2世界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原因在于物质世界自身
辩证法
口诀“23545"(未标红不考,书上了解为主)
两大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
内涵
内部各要素,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事情之间,整个世界相互联系)
多样性(联系多种多样)
条件性
(条件可以被改变但非任意改变,起支持制约的作用)
方法论
善于分析多样性、普遍性,条件性
发展
内涵
前进上升的运动(运动=变化>发展,发展≠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
方法论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2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 3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把一切事物如实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
既要过去,观察现在,又要预见未来。
三大规律(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为什发展)
矛盾种类 生活矛盾;冲突(非哲学矛盾) 逻辑矛盾:违反形式逻辑所造成的自相矛盾(非哲学矛盾) 辩证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例;大小,高低,胖瘦,美丑)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原因
根本内容,内在动力
贯穿,中心线索,钥匙
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
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作用
相互依存(利用)
相互包含(吸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向)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基本形式
对抗性
非对抗性
作用
量变
质变
关系
区别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合二为一的看问题)
联系
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同一以差别对立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主体)
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时期)
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有主次)
关系
区别
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普遍性(承认,揭露,分析,解决)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离不开个)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个离不开共)
人的认识(个别--一般--个别)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多个)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单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方法论(既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又要抓关键看主流)
质量互变规律(状态)
质(事物自身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极限叫关节点)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渐进过程的连续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方法论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中有量变,量变中有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趋势过程曲折)
辩证否定观
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扬弃)
事物辨证发展的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eg很好→很差→既差又不差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还是水
五对范畴(怎么)
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与表现方式的关系))
含义
内容(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1当形式适合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当形式不适合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现象与本质
含义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内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
本质
假象
真相
客观
错觉
主观
假象
关系
相互区别
本质为一般普遍,相对稳定,藏于内部,需要理性思维把握
现象是个别具体,多变易逝,表面,直接为人感觉感知
相互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与结果(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含义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区分确定,又不确定
一对因果(摩擦生热)
多种因果(摩擦生热,热引起燃)
两者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两者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因果关系,复杂多样,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异国多因,一果一因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辩证分析因果关系,增强人们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必然与偶然
含义
必然(一定会发生,确定不移)
偶然(并非确定发生 )
关系
相互区别
产生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地位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必然支配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重视必然,善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含义
现实(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区分标志
条件是否具备
可能性
不可能性
条件是否充分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很难实现 )
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客观思维(具有物质性)√
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与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主观思维(具有意识性)√
主反映客客决定主
矛盾分析法(核心)
对立统一三大规律方法论的总和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适应新环境
扬弃旧事物
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