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中国教育史第一二章
333中教史第一二章思维导图,原始社会的教育都是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专门从事于教与学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不是正式的学校,但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基础。)
编辑于2023-07-01 16:23:14 江苏省中国教育史第一、二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五帝时期
机构
成均:乐教机构
庠:养老兼教育的机构
特点
都是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专门从事于教与学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不是正式的学校,但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基础。)
产生条件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生产有了剩余,令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成为劳心者,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老师)
产生了专门培养社会事务管理人员的需要,推动了专门教育的产生。(学生)
文字的产生有助于生产生活经验的记录与传播,同时也形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工具)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夏
机构
序:设在王都,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贵族进行祭祀、议政和养老的场所,也是进行教育的场所。
校:设在地方,是进行军事教育和习武的场所,是平民进行教育的乡学。
中央与地方的区别,具有等级性。
教育目的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
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
商
机构
王都
大学(右学、瞽宗):设在西郊,以乐教为重。
小学(左学)
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划分了教育阶段。
地方
庠:承袭虞舜时期的教养机构的名称,利用养老活动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序:承袭夏朝时期的教养机构的名称,保留军事体育训练,礼乐教育也成为其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
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评价:已经具备“六艺教育”的形貌,西周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特点
教育由国家进行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整体评价
西周
历史文化特征:学在官府
含义
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守”,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原因
客观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状况
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整个西周教育的特点)
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
内容
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数,时间,方位观念。
特点
男女有别: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起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在家中接受女德教育,男子继续进行学校教育。
明显的计划性:能根据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体现出较明显的计划性。
国学
简介
设于天子、诸侯的王都内,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小学
入学年龄:与学生家庭的政治地位有关,政治地位越高,入学年龄越低。
入学对象:奴隶主贵族之子以及部分平民中的优秀学生
学习年限:约7年
教育内容:书数,以及德、行、艺、仪等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大学
天子所设名为辟雍(学宫,泽宫),诸侯所设名为泮宫。
入学年龄:王大子15岁,其他人20岁。
入学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以及平民中经过层层推荐选拔的优秀学生。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制度的等级性
学习年限:9年
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特点
等级性
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概要
乡学
简介: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机构: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概要
入学对象: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
教育内容:乡三物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乡学和国学等级有别,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乡学由司徒负责领导,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将贤能者选送至司徒,经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概要
春秋与战国
奴隶制崩溃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私学兴起(春秋)
原因
经济下移: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私学建立在土地思域哦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政治与学术下移:官学衰落,学术下移。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
社会:士阶层的崛起和养士之风的盛行,社会上大量自由民争相成为士,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机构,私学。私学开始盛行。
表现(诸子百家的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______,士的聚散关乎一国的兴衰与强弱,执政者迫于政治需要不得不“礼贤下士”。
百家争鸣: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非各个学派,即相互斗争和批评,又相互影响和吸收,推动中国的文化学术思想达到空前的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私学发展:养士之风的盛行和百家争鸣促进私学大发展。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对教育的影响最大,其中,儒墨被称为“显学”。
意义
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私学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
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教学场所不固定,有较大灵活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各派有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教育思想理论有了较大发展。
私学讲究自由原则,发展了教育事业,开辟了教育史的新纪元。主要表现为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自由游学,自由就学。
齐国稷下学宫(战国)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在临淄的稽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闻名各国的文化、艺术与学术中心
创办学宫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齐国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富强大国。国都临淄也最为繁华,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因此临淄是设立学宫的理想城市。
政治需要:为了适应对内改革,对外争霸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罗天下贤士,而且还意在培养训练新一代的贤士。兴办稷下学宫,成为历代齐国统治者的明确意识。
性质
是一所官家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各家各派在学术上独自发展,不受官方影响,又保持了私学性质。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4个作用具体自行从凯程书中背诵,不整理)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各家各派的学说不被统治者由自身喜恶加以扬抑,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教者自由讲学,自由收徒,学者自由择师
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表现。
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学者们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
管理规范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稷下学宫办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办学形式,职能模式,教学方式,办学方针,政策)
六艺
简介
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和充实
基本内容
礼:包括政治、伦理、道德和礼仪。礼仪合乎规范,显示贵族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六艺”的中心。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凯程有较大不同,可后期根据需求补充背诵)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读写,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是以“六书”分类施教。西周的《史籀(zhou)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童识字读本。
数:算法。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较系统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西周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
意义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培养。体现了文武皆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春秋战国的教育思想,实践与著作
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
社会背景
经济:土地私有制普遍
政治:春秋末期,王权衰落,社会动荡
思想:传统思想动摇,萌发新思想
论著《论语》(作为名词解释考察,考察不多,暂不背诵)
简介: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内容:
评价
教育目的:培养从政的君子
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庶、富、教”思想
含义
庶:较多劳动力
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评价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教育为政治服务
含义:孔子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当国家要实施利民的德政的时候,要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归附于领导,有助于国家和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
对人的发展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含义
性:先天素质
习: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延伸
孔子在“人性论”中将人性分为三等,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的。
评价
孔子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肯定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学的,这是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含义:不分贵贱贫富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孔子广泛地吸收学生。他的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各个阶级和阶层,大多出身于平民。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欲望,行束脩礼,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
意义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满足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
简介: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路径可以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含义
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意义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直接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功利性。
目的需要推动,建立官僚制度,要求反应规律,直接造成功利。
教学内容:六经
教学内容
四种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四教”可归于两类:文与行。“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即品行、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六种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科目:孔子所教“六艺”不同于前代,不是六门分科课程,而是六种经他整理的典籍。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评价(书中没有)
六经作为六种教材,在实现孔子提出的培养目标方面大有作用。
孔子开启了以文献作为教材的时代,引领了后世各朝各代的教材风格。
孔子没有把宗教教育列为教材内容,这成为中国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孔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含义
学:“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入认识。
行:“学以致用”,“君子欲讷于行而敏于言”,应当更重视行动。从学与行的关系上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
评价
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一般认识过程基本吻合。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是继承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思想并加以发展的。
启发诱导
含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前提
不论学习知识或者是培养道德,都应当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地位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博和约是辩证的统一。
“叩其两端”:用反问的方法引导对方从事物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因材施教
含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前提条件
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方法
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或个别谈,或群体谈,方式较为灵活
个别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义/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助于加速学生的成长。
道德教育(德育)
简介: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教育的内容
“礼”与“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礼”为“仁”的形式,“仁”为“礼”的内容。
德育原则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身上,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仁的规范。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主张言行相顾,言行一致,重视道德实践。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产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用于改正。
教育实践
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校。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教师观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职责,应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格,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1⃣教师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2⃣温习旧知识积极思考联想,扩大认识范围或将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重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诲人不倦:教师要以教为业,以教为乐,用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
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孔子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与品德,他对学生充满信心,能够公正地看待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意义(历史影响)
总体: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方面
提出“庶、富、教”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
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为封建官僚制的改革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籍整理,编纂“六经”作为教材,保存了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总结了教学经验,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方法。
重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确立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了后世的教师观,他本人也树立了一个理想典型的教师形象。
社会方面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切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者不同的作用。
文化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国际影响力方面
保持人格化的思想家在西方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中国是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也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孟轲
思孟学派
性善论(教育作用)
内容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孟子肯定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四心”,“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又称为“四端”。“四心 ”中,恻隐之心是最基础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孟子认为人们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所以,“人皆可为尧舜”。这样,孟子就在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作用
个人:“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社会: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简介: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人伦”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五伦”中 ,孟子最看重父子——孝,长幼——悌这两对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意义:孟子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自此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理想人格(大丈夫)(教育内容)
评价:孟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内涵
孟子对自己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做出来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超于物质财富。
大丈夫具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毫无原则地顺从。
大丈夫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所指导的情感和意志混合的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培养途径
持志养气:“持智”,坚持崇高的志向,“气”,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崇高的志向,就会有相应的精神状态。“养气”的方法有二:一为“志于道”,坚定不移;一为行每一件应行之事,也就是“集义”。
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得到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存心养性: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信善行,就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是人的耳目之欲,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人的理信思维的作用。
反求诸己:当你的行为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或者面对超过自己的人时,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凡事应当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
含义:孟子认为知识必须要通过自己主动自觉地钻研和学习,有了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要求:“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据此,孟子尤其主张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读书不拘于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通过思考体会其深刻意蕴。总之,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感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孟子强调理性思维。
教亦多术
盈科而进:孟子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该关注和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通过“揠苗”的方式去助长,否则“非徒有益,而又害之”。
专心致志
荀况
性恶论(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指人性,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在谈论人性的时候,首先要将人的先天素质(性)和后天获得的品质(伪)区分开来
性伪之合
性,伪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可以被认识、被掌握。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为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需要用仁义礼法改变人原始粗陋的本性。其次,人能够变成禹,是环境,教育,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行动,统一思想,促使国富民强。
培养目标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教育内容
六经
没有考过,简单看看
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结合)
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过程中阶段和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转化的规律。
闻见
是学习的基础,气垫和知识的来源
知
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正确地学习方法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的关系和规律
虚壹而静
“虚”指虚心,“壹”指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静”指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行
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的最高阶段
评价
完整而系统,在先秦百家中是少见的
论教师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将国家兴亡和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
师生关系
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素养
有尊严和威信
有丰富的 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能循序渐进,诵读不凌不乱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评价
对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墨家(墨子)
地位
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 儒家的思想家,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简介:
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子和墨家的资料主要是《墨子》,《墨子》由墨子的弟子以及其后人所作
素丝说(教育作用)
对社会
墨子主张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来实现社会的完善,在此。墨子将对人的教育看做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对人
提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样的染缸就染成什么颜色,即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贤士”或“兼士”,即培养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的人。
教育内容
科学与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用形式逻辑突出思维和论辩的法则
用“三表法”衡量言谈是否正确
教学方法
方法
主动(主动说教)
不赞成儒家的“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主张“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不来请教,也应当主动上门去说教
创造(善述善作)
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实践(合其志功)
“志”是动机,是出发点;“功”是效果,是归宿。教育人,必须要看动机,还要看行动的效果,两者必须辩证统一。“合其志功”是墨子施教一贯奉行的基本的 行为准则。
意义,墨子是第一用“合其志功”的原则评判他人道德行为尺度的人。
量力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教育方法的人。就学生的知识和精力来说,学生不能同时学好几个方面,应当量力而行。
评价(当代价值)
忽略了启发式教学和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墨子认识到人类文化是一个创造、继承、发展的过程,每一代人都应当有所作为,这是很具有创造精神的。
道家
法家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都是“利己”“自为”的,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基于这样的人性论,法家提倡法制教育而不提倡道德教育,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惩罚,都需要依靠法律高压,而不是温情的说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思想不统一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讲学各擅其说,蛊惑人心,结党聚众,造成乱上反世,所以出于统一的需要,必须禁绝。法家主张任用懂法的官吏作为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任命官吏,负责全体百姓的法治教育。韩非将这种制度称之为“以吏为师”。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著作
大学
简介
是儒家思梦学派的作品,主要内容有“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指要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作事的第一步。
亲民
指要推己及人,从事治民,治民要爱民。
止于至善
每个人都应在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八条目”
“格物”
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的“六德”“六艺”“六行”等经典
“致知”
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借着综合以得到最后的启迪
“诚意”
不要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保持纯正
“正心”
不受各种情绪的干扰,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人的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评价
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三纲领”和“八条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
简介
出自《礼记》,是“四书”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阐发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后世儒学,尤其是理学中许多概念命题,乃至信条和方法论都出于此。
基本教育思想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要保存和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中庸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其意义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自诚明”/“尊德性”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
“自诚明”/“道问学”
通过对外部世界求知,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都说明人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其本性,向内审查以有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评价
中庸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法。
提出了对后世更有 影响的为学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况的先秦儒家学习过程的发挥和完整表述,被后世学者列为学习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基本精神和《大学》是一致的,都是阐发人性向善,推己及人最后推行至天下。“性与教”与“三纲领”的精神是一致的。
具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的弊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学记
简介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相传,思孟学派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内容
教育作用和目的
对社会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年和学制
学制
从中央到地方按照行政建制建立学制
学年
两端,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和考试
视学
开学之日,周天子会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察,考察内容分为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体现出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教学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态准备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施教。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切磋提高,共同进步。既要专心学习,又要融入集体。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教师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状况,体现做好预防措施。
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内容,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驰,劳逸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 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道而弗牵”,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要督促勉励,而不是强迫压抑;“开而弗达”,要打开学生思路 ,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师观
尊师重教
为师的要求
教学相长
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本意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老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评价/地位和贡献
《学记》有丰富的古代教学思想。《学记》是根据当时儒家的教育教学现状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育原则和方法,成为记录先秦时期教学方法的重要著作
《学记》有丰富的古代课程思想。学记中有关大学课程的论述,是对先秦课程思想 的初步总结,可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大学”的课程标准
《学记》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完善总结。学记对先秦的教与学做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论文。
《学记》为中国后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师范显著。
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看到相关题目再背诵)
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比较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五帝时期
机构
成均:乐教机构
庠:养老兼教育的机构
特点
都是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专门从事于教与学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不是正式的学校,但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基础。)
产生条件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生产有了剩余,令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成为劳心者,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老师)
产生了专门培养社会事务管理人员的需要,推动了专门教育的产生。(学生)
文字的产生有助于生产生活经验的记录与传播,同时也形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工具)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夏
机构
序:设在王都,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贵族进行祭祀、议政和养老的场所,也是进行教育的场所。
校:设在地方,是进行军事教育和习武的场所,是平民进行教育的乡学。
中央与地方的区别,具有等级性。
教育目的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
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
商
机构
王都
大学(右学、瞽宗):设在西郊,以乐教为重。
小学(左学)
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划分了教育阶段。
地方
庠:承袭虞舜时期的教养机构的名称,利用养老活动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序:承袭夏朝时期的教养机构的名称,保留军事体育训练,礼乐教育也成为其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
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评价:已经具备“六艺教育”的形貌,西周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特点
教育由国家进行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整体评价
西周
历史文化特征:学在官府
含义
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守”,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原因
客观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状况
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整个西周教育的特点)
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
内容
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数,时间,方位观念。
特点
男女有别: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起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在家中接受女德教育,男子继续进行学校教育。
明显的计划性:能根据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体现出较明显的计划性。
国学
简介
设于天子、诸侯的王都内,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小学
入学年龄:与学生家庭的政治地位有关,政治地位越高,入学年龄越低。
入学对象:奴隶主贵族之子以及部分平民中的优秀学生
学习年限:约7年
教育内容:书数,以及德、行、艺、仪等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大学
天子所设名为辟雍(学宫,泽宫),诸侯所设名为泮宫。
入学年龄:王大子15岁,其他人20岁。
入学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以及平民中经过层层推荐选拔的优秀学生。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制度的等级性
学习年限:9年
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特点
等级性
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概要
乡学
简介: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机构: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概要
入学对象: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
教育内容:乡三物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乡学和国学等级有别,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乡学由司徒负责领导,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将贤能者选送至司徒,经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概要
春秋与战国
奴隶制崩溃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私学兴起(春秋)
原因
经济下移: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私学建立在土地思域哦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政治与学术下移:官学衰落,学术下移。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
社会:士阶层的崛起和养士之风的盛行,社会上大量自由民争相成为士,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机构,私学。私学开始盛行。
表现(诸子百家的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______,士的聚散关乎一国的兴衰与强弱,执政者迫于政治需要不得不“礼贤下士”。
百家争鸣: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非各个学派,即相互斗争和批评,又相互影响和吸收,推动中国的文化学术思想达到空前的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私学发展:养士之风的盛行和百家争鸣促进私学大发展。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对教育的影响最大,其中,儒墨被称为“显学”。
意义
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私学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
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教学场所不固定,有较大灵活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各派有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教育思想理论有了较大发展。
私学讲究自由原则,发展了教育事业,开辟了教育史的新纪元。主要表现为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自由游学,自由就学。
齐国稷下学宫(战国)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在临淄的稽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闻名各国的文化、艺术与学术中心
创办学宫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齐国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富强大国。国都临淄也最为繁华,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因此临淄是设立学宫的理想城市。
政治需要:为了适应对内改革,对外争霸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罗天下贤士,而且还意在培养训练新一代的贤士。兴办稷下学宫,成为历代齐国统治者的明确意识。
性质
是一所官家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各家各派在学术上独自发展,不受官方影响,又保持了私学性质。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4个作用具体自行从凯程书中背诵,不整理)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各家各派的学说不被统治者由自身喜恶加以扬抑,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教者自由讲学,自由收徒,学者自由择师
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表现。
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学者们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
管理规范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稷下学宫办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办学形式,职能模式,教学方式,办学方针,政策)
六艺
简介
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和充实
基本内容
礼:包括政治、伦理、道德和礼仪。礼仪合乎规范,显示贵族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六艺”的中心。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凯程有较大不同,可后期根据需求补充背诵)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读写,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是以“六书”分类施教。西周的《史籀(zhou)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童识字读本。
数:算法。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较系统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西周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
意义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培养。体现了文武皆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春秋战国的教育思想,实践与著作
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
社会背景
经济:土地私有制普遍
政治:春秋末期,王权衰落,社会动荡
思想:传统思想动摇,萌发新思想
论著《论语》(作为名词解释考察,考察不多,暂不背诵)
简介: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内容:
评价
教育目的:培养从政的君子
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庶、富、教”思想
含义
庶:较多劳动力
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评价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教育为政治服务
含义:孔子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当国家要实施利民的德政的时候,要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归附于领导,有助于国家和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
对人的发展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含义
性:先天素质
习: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延伸
孔子在“人性论”中将人性分为三等,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的。
评价
孔子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肯定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学的,这是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含义:不分贵贱贫富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孔子广泛地吸收学生。他的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各个阶级和阶层,大多出身于平民。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欲望,行束脩礼,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
意义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满足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
简介: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路径可以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含义
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
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意义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直接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功利性。
目的需要推动,建立官僚制度,要求反应规律,直接造成功利。
教学内容:六经
教学内容
四种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四教”可归于两类:文与行。“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即品行、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六种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科目:孔子所教“六艺”不同于前代,不是六门分科课程,而是六种经他整理的典籍。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评价(书中没有)
六经作为六种教材,在实现孔子提出的培养目标方面大有作用。
孔子开启了以文献作为教材的时代,引领了后世各朝各代的教材风格。
孔子没有把宗教教育列为教材内容,这成为中国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孔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含义
学:“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入认识。
行:“学以致用”,“君子欲讷于行而敏于言”,应当更重视行动。从学与行的关系上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
评价
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一般认识过程基本吻合。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是继承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思想并加以发展的。
启发诱导
含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前提
不论学习知识或者是培养道德,都应当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地位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博和约是辩证的统一。
“叩其两端”:用反问的方法引导对方从事物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因材施教
含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
前提条件
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方法
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或个别谈,或群体谈,方式较为灵活
个别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意义/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助于加速学生的成长。
道德教育(德育)
简介: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教育的内容
“礼”与“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礼”为“仁”的形式,“仁”为“礼”的内容。
德育原则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身上,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仁的规范。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主张言行相顾,言行一致,重视道德实践。
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产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是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用于改正。
教育实践
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校。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教师观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职责,应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格,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1⃣教师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2⃣温习旧知识积极思考联想,扩大认识范围或将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重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诲人不倦:教师要以教为业,以教为乐,用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
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孔子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与品德,他对学生充满信心,能够公正地看待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意义(历史影响)
总体: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方面
提出“庶、富、教”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
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为封建官僚制的改革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籍整理,编纂“六经”作为教材,保存了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总结了教学经验,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方法。
重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确立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了后世的教师观,他本人也树立了一个理想典型的教师形象。
社会方面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切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者不同的作用。
文化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国际影响力方面
保持人格化的思想家在西方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中国是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也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孟轲
思孟学派
性善论(教育作用)
内容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孟子肯定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四心”,“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又称为“四端”。“四心 ”中,恻隐之心是最基础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孟子认为人们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所以,“人皆可为尧舜”。这样,孟子就在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作用
个人:“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社会: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简介: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人伦”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五伦”中 ,孟子最看重父子——孝,长幼——悌这两对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意义:孟子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自此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理想人格(大丈夫)(教育内容)
评价:孟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内涵
孟子对自己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做出来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超于物质财富。
大丈夫具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毫无原则地顺从。
大丈夫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所指导的情感和意志混合的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培养途径
持志养气:“持智”,坚持崇高的志向,“气”,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崇高的志向,就会有相应的精神状态。“养气”的方法有二:一为“志于道”,坚定不移;一为行每一件应行之事,也就是“集义”。
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得到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存心养性: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信善行,就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是人的耳目之欲,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人的理信思维的作用。
反求诸己:当你的行为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或者面对超过自己的人时,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凡事应当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
含义:孟子认为知识必须要通过自己主动自觉地钻研和学习,有了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要求:“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据此,孟子尤其主张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读书不拘于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通过思考体会其深刻意蕴。总之,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感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孟子强调理性思维。
教亦多术
盈科而进:孟子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该关注和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通过“揠苗”的方式去助长,否则“非徒有益,而又害之”。
专心致志
荀况
性恶论(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指人性,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在谈论人性的时候,首先要将人的先天素质(性)和后天获得的品质(伪)区分开来
性伪之合
性,伪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可以被认识、被掌握。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为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需要用仁义礼法改变人原始粗陋的本性。其次,人能够变成禹,是环境,教育,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行动,统一思想,促使国富民强。
培养目标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教育内容
六经
没有考过,简单看看
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结合)
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过程中阶段和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转化的规律。
闻见
是学习的基础,气垫和知识的来源
知
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正确地学习方法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和综合,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的关系和规律
虚壹而静
“虚”指虚心,“壹”指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静”指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行
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的最高阶段
评价
完整而系统,在先秦百家中是少见的
论教师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将国家兴亡和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
师生关系
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素养
有尊严和威信
有丰富的 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能循序渐进,诵读不凌不乱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评价
对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墨家(墨子)
地位
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 儒家的思想家,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简介:
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子和墨家的资料主要是《墨子》,《墨子》由墨子的弟子以及其后人所作
素丝说(教育作用)
对社会
墨子主张通过教育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来实现社会的完善,在此。墨子将对人的教育看做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对人
提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样的染缸就染成什么颜色,即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贤士”或“兼士”,即培养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的人。
教育内容
科学与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用形式逻辑突出思维和论辩的法则
用“三表法”衡量言谈是否正确
教学方法
方法
主动(主动说教)
不赞成儒家的“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主张“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不来请教,也应当主动上门去说教
创造(善述善作)
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实践(合其志功)
“志”是动机,是出发点;“功”是效果,是归宿。教育人,必须要看动机,还要看行动的效果,两者必须辩证统一。“合其志功”是墨子施教一贯奉行的基本的 行为准则。
意义,墨子是第一用“合其志功”的原则评判他人道德行为尺度的人。
量力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教育方法的人。就学生的知识和精力来说,学生不能同时学好几个方面,应当量力而行。
评价(当代价值)
忽略了启发式教学和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墨子认识到人类文化是一个创造、继承、发展的过程,每一代人都应当有所作为,这是很具有创造精神的。
道家
法家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都是“利己”“自为”的,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基于这样的人性论,法家提倡法制教育而不提倡道德教育,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惩罚,都需要依靠法律高压,而不是温情的说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法家认为,思想不统一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讲学各擅其说,蛊惑人心,结党聚众,造成乱上反世,所以出于统一的需要,必须禁绝。法家主张任用懂法的官吏作为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任命官吏,负责全体百姓的法治教育。韩非将这种制度称之为“以吏为师”。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著作
大学
简介
是儒家思梦学派的作品,主要内容有“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指要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作事的第一步。
亲民
指要推己及人,从事治民,治民要爱民。
止于至善
每个人都应在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八条目”
“格物”
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的“六德”“六艺”“六行”等经典
“致知”
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借着综合以得到最后的启迪
“诚意”
不要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保持纯正
“正心”
不受各种情绪的干扰,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人的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评价
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三纲领”和“八条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
简介
出自《礼记》,是“四书”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阐发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后世儒学,尤其是理学中许多概念命题,乃至信条和方法论都出于此。
基本教育思想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要保存和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中庸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其意义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自诚明”/“尊德性”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
“自诚明”/“道问学”
通过对外部世界求知,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都说明人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其本性,向内审查以有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评价
中庸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法。
提出了对后世更有 影响的为学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况的先秦儒家学习过程的发挥和完整表述,被后世学者列为学习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基本精神和《大学》是一致的,都是阐发人性向善,推己及人最后推行至天下。“性与教”与“三纲领”的精神是一致的。
具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的弊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学记
简介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相传,思孟学派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内容
教育作用和目的
对社会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年和学制
学制
从中央到地方按照行政建制建立学制
学年
两端,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和考试
视学
开学之日,周天子会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察,考察内容分为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体现出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教学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态准备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施教。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切磋提高,共同进步。既要专心学习,又要融入集体。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教师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良状况,体现做好预防措施。
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内容,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驰,劳逸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 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道而弗牵”,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要督促勉励,而不是强迫压抑;“开而弗达”,要打开学生思路 ,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师观
尊师重教
为师的要求
教学相长
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本意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老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评价/地位和贡献
《学记》有丰富的古代教学思想。《学记》是根据当时儒家的教育教学现状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育原则和方法,成为记录先秦时期教学方法的重要著作
《学记》有丰富的古代课程思想。学记中有关大学课程的论述,是对先秦课程思想 的初步总结,可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大学”的课程标准
《学记》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完善总结。学记对先秦的教与学做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论文。
《学记》为中国后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师范显著。
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看到相关题目再背诵)
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