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其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提出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夏商西周有“青铜时代”之称。
编辑于2023-07-07 09:22:18先秦美术
概述
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其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
提出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夏商西周有“青铜时代”之称
青铜艺术
青铜器的起源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六齐: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失蜡法/模蜡派: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块范法: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礼器
地位
中国青铜器主要研究对象,区分尊卑等级的器物
藏于礼器、列鼎制度、子子孙孙永宝用
分类
炊煮器:鼎
食器:簋、盂
酒器:爵、尊
水器:盘
青铜器的纹饰
动物纹
饕餮纹(兽面纹)、夔龙、夔凤、蛇、牛、虎、象
几何纹
不规则的云雷纹
商代青铜器
造型特点
体型巨大
造型庄重
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
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纹饰
饕餮纹
是商周青铜器上纹饰主题,牛面兽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的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是青铜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饕餮纹建筑装饰
夔龙纹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云:“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通常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古朴而庄严,寓意至高无上、权威尊贵
有简单的铭文
代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礼器,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800KG)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
其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饕餮纹单柱爵》
商代中期 单柱铜爵 河南郑州杨庄出土
郑州商城出土单柱铜爵 敞口,长流,尖尾。独柱,柱顶饰渦纹。腰内收,腹鼓。底微圜鼓,三棱锥足。腰和腹均饰饕餮纹和联珠纹。高18.7、流尾长14厘米
《(大禾)人面纹方鼎》
约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大禾人面纹方鼎是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年代为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皿方礨》
在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出土
商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被誉为“方罍之王”
商皿方罍器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饕餮乳钉纹方鼎》
1974年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
这件方鼎是先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立国重器,也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同时也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该器器身四面都有兽面纹,边缘装饰乳钉纹,足部是空心的,上大下小。方鼎采用分铸法,先铸鼎耳,在铸造鼎腹时将耳铸结在一起,最后将鼎足与腹部铸结。为使其牢固,还将足与腹底结合的周边加厚。鼎一般用来烹煮和盛放肉食,在祭祀、宴会上使用。这件鼎出土时器底和足部有烟熏痕,说明它曾使用过。
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
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此件龙虎尊当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当之无愧。龙虎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饕餮纹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西周青铜器
造型特点
凝重典雅,增加了铭文(金文),酒器减少,食器增加
制作工艺
镶嵌红铜和错金工艺
纹饰:窍曲纹
代表:
《武王征商簋》
利簋,又名“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大盂鼎》
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
西周盛水器
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
现存最大的青铜盘
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周饰窃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
《散氏盘》
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篆书、32行共共497字,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西周金文的代表
《何尊》
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何尊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春秋时期
出现模印法和失蜡法
特点:形制奇巧富丽,长篇铭文习见
纹饰
蟠螭纹
蟠虺纹
蟠虺纹玉璧(春秋)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蟠螭纹镜;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一圈细绳纹围成的圆圈内满铺细密的云雷纹。其外一圈凹面宽带,外区的主纹饰分为地纹和主纹,细密的云雷地纹之上,宽平突起的粗折线,勾画出三条蟠曲缠绕的变形龙纹,素卷缘,铜镜纹饰古朴华丽,铸造精美,作为地纹的云雷纹细密而清晰,衬托着主纹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品相完好
蟠螭镂空纹镜
螭在古代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有人说是龙,也有人认为是似龙,在《广雅》曾有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青铜器
《云纹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云纹铜禁禁长103厘米、通长124厘米、禁宽47.3厘米、通宽68.3厘米、禁高14.5厘米、通高29.5厘米,重达95.5公斤,呈长方形。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云纹铜禁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失蜡法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蜡的可熔性,来铸造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分离的部件的铸造方法。
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 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叹为观止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
失蜡法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
春秋时期最具有特色的青铜器
中国装饰工艺新开端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中国最早用焊接技术)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失蜡法)
战国时期
造型特点
形制奇巧富丽,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广泛运用
纹饰:采桑、宴乐、攻战等时代纹样
青铜器
《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
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现藏于日本
圆钮,圆钮座,镜背饰三组两两相对的联体龙纹、龙纹间配置三组纹饰,纹饰皆错金系,龙纹躯体并错金系,镜体为夹层,以镜背外缘包嵌镜面而成。
歌颂了人们战胜猛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嵌错宴乐攻战纹壶》
四川成都出土战国青铜器
铜壶上采用“嵌错”制作工艺期,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描绘战国时代贵族演礼的各种场面,最具鲜明的战国青铜器
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的装饰技法之一,这一工艺是自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铜器及大部青铜兵器上常有错金书。战国时期,错金银的器物更为普及,连车器、符节、镜上,也多有精美的错金银样纹。东汉以后,便逐渐衰落了
战国时的嵌错宴乐攻战纹壶所嵌金属似为铅,壶身自上而下有四个装饰带,分别嵌饰习射采桑、宴乐武舞、水路攻战、狩猎的纹样,是此类工艺品中的精美之作。
采桑、弋射、习射、宴乐、攻城、舟歌
《蟠虺纹铜尊盘》
《曾侯乙墓铜尊盘》
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
尊口、尊颈装饰、盘口和抠手均采用失蜡法铸造,做成镂空纹饰,全器工艺繁复,设计精巧,是战国时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尊置于盘中,若盘中注热水,可将尊中之酒烫热。尊呈圆筒形,尊口外翻,口沿上附加细密镂空蟠虺纹装饰。颈长,稍敛,下连稍膨起的腹部。颈上满饰细密的蟠虺纹。四周嵌以四只立雕小兽。兽头回视,张口吐长舌,尾上卷,足与器颈相结。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圈足与鼓腹上均饰有立体蟠龙装饰,蟠龙曲身回旋,十分生动。盘为圆形、浅腹、折沿、直壁。沿上等距离有四镂空蟠虺纹装饰,可用作抠手,其下各有二扁形立雕夔龙。盘腹外又有四立体蟠龙装饰,盘底有四龙形蹄足,以作支撑之用,盘上立雕蟠龙亦如尊上立雕蟠龙,富动感而生动。此尊与盘造型及纹饰都颇繁缛,穷极富丽,其制作之精细,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致,器上镂空装饰,透视可见数层。铸作时系用失蜡法,堪称绝技
《战国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一进入铁器时代
雕塑
《青铜立人像》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
青铜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他代表的是国王兼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它是中国,也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为宏伟壮观的青铜立人雕像,被誉为“铜像之王”
青铜面具 —商代晚期
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的!还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宽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具宽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铜大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
殷商青铜面具
造型雄奇,威严四仪,为世界上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青铜面具
玉器
跽坐玉人像(商晚)
绘画艺术
战国帛画
早期国画的特征在先秦时期的战国帛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
主题:引魂升天
有直幅和T字型条幅
楚汉帛画有“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技法,是早期人物画的重要发明
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经幡性质的帛画,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葬仪中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 含义,表达了楚文化中最简朴的道家思想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艺术特点
画面背景空白,构图突出龙凤升天的形象
以线造型,笔致婉转流畅
形象皆为正侧面,基本比例正确
龙凤造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装饰趣味
漆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
书法篆刻
商代的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记录的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出圆孔,用火烧烤,视其裂纹以卜吉凶祸福,而把占卜的卜辞和事件刻在甲骨上
甲骨文最早(1899年)大量出土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即殷商都城的废址(殷墟)
甲骨文中以象形字占比相当比重,也有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字等,汉字的基本构造法则皆已具备
西周的书法以金文为代表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起于商代
金文至周代有了重要的变化,铭文明显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铭文
西周后期青铜器代表性器物,“金文之冠”
大盂鼎
大克鼎
毛公鼎(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大篆,代表官方正规书风
石鼓文
战国
原始青瓷
商代中期萌生,半瓷制陶器
蟠螭纹带钩;成交价:RMB 119,301;尺寸:高27.7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4-04-09。带钩体形硕大。腹宽,呈琵琶形,正反两面分饰错金、错银龙纹,极为少见。正面主体纹饰为两条错金夔龙相对盘绕交织。龙鳞闪烁,云纹围绕,纹饰极为富丽繁缛。背面纹饰为两条错银夔龙相对缠绕,纹饰线条优美。
先秦青铜器
商
器型
形制凝重,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
纹饰
饕餮纹
夔龙纹
代表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大禾人面方鼎
虎食人卣
西周
器型
形制庄重,纹饰清新简约,刻有铭文
纹饰
窍曲纹
代表器皿
毛公鼎
大盂鼎
武王征商簋
虢季子白盘
春秋
器型
奇巧富丽,繁冗复杂,长篇铭文
纹饰
蟠虺纹
代表器皿
莲鹤方壶
战国
器型
精致灵巧,广泛运用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工艺
纹饰
日常生活题材
代表器皿
采桑乐宴攻战纹壶
蟠虺纹铜尊盘
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