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众哲学思维导图
思想是有阶级的,哲学是有阶级的。 哲学是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之下,不同阶级的人会发生不同的感想,各种感想中就包含着各种哲学思想。
编辑于2023-07-09 19:21:13 浙江省《大众哲学》 笔记
第一章 绪论
一 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生活处处是哲学
完整的哲学思想必须是相当有系统的、明确的思想
日常思想不断地受着影响
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影响
文化、思想斗争的影响
阶级出身和阶级地位的影响
文化、思想的斗争是非常深刻普遍的,它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细 微的地方,我们如果不随时随地加以防范,经常学习研究,经常检查 反省,那就往往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封建思想或殖民地奴化思想或资产 阶级腐朽思想的毒害,我们的觉悟就不能提高,就会麻痹大意,就不 能发挥最大力量来向反动派斗争。
哲学思想
一切思想都有阶级性
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部门
受进步的、正确的、合乎真理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哲学思想
也受反动的、错误的、蒙蔽真理麻醉人民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 哲学是什么?
在同样的环境之下,不同阶级的人会发生不同的感想 各种感想中就包含着各种哲学思想
悲观主义
感到人生无聊,世界值不得留恋,世界上的一切根本都是没有希望的
宿命论
命中注定,无法改变,主张消极忍受,世界上的事情根本决定于鬼神上帝
唯物主义
把生活困难的现实原因研究清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变化都有它现实的原因和规律
专制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
也是带宿命论的性质,少数人是天生的优越人物,反对广大的人民 有自由生存权利全社会的广大人民需要向少数统治者或独裁领袖屈服
享乐主义
人生看做游戏,以追逐乐趣为能事,世界是游戏场,人生在世界上就是要来享乐的, 值不得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看待
公式主义
它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它以为世界上有一种客观存在的死的思想公式,能够支配一切事物,因此只要我们仅仅抓着这一个死的公式,就能够当做万应灵药,来对付一切事物
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们对于世界, 对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根本的认识或根本的看法。
哲学
世界观
哲学思想是其他各种思想的世界观基础
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我们对于世界的任何一部分事物的看法中,同时必然包含着某一种哲学思想
思想方法
把事实的发展规律正确的反映在这一个思想里
正确地反映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以及我们对于世界应如何认识的总规律
辩证法唯物论
我们学懂了它,那我们对于世界就有了正确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就可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就能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到有力的方法武器。研究各种事物规律,是科学的任务。我们如果要想对于一定事物,获得正确的思想,避免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就必须对这一类事物作科学的研究。但要对于任何事物能作正确的科学研究,就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作为基础,就要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总规律,以及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认识的总规律,而这就是哲学的任务。
目的
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行动
根本问题
主观和客观如何发生关系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就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也就是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的性质。
第二章 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
三 哲学的两大类别
前言
哲学思想是有阶级性的
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就不同
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
主观/客观
主观的
把自己作为认识的主体
精神、思想、感觉、感情、意志
客观的
把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做被我们所认识的客体
外界物质、存在
密切相关
主观的、精神的东西本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的反映
唯物/唯心
唯心论
根本思想
过分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东西,把主观、精神看做世界上最高的唯一的东西, 以至于不承认有客观、物质,或把物质看成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唯物论
主要特征
承认客观世界是独立的物质存在并且有它自己的规律
主观、精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只是从客观、物质中产生出来的,是第二位的东西,只是“派生的”东西
人们的世界观虽然种类复杂, 都可以归结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四 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主观唯心论
完全否认了客观物质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
容易露出错误马脚
第一是在生活事实前面对照的时候,它会露出马脚来
失败就是主观唯心论的马脚的暴露; 失败就证明的确有一个客观世界 在我们的主观之外独立存在, 证明世界决不是存在于我们自己主观里的幻影。
第二是在理论上也是荒谬不通的
“这些感觉、梦幻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万花撩乱的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总有一个产生的来源。”
客观唯心论
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的感觉、思想的活动
宗教迷信
灵魂不灭的思想 物质自己不会运动变化,那你就势必要承认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 都是由于精神力量的推动,也就是在事实上要承认精神支配世界。这 样你就完全失去了唯物论的立场,你不但会成为承认物质、精神各自 独立并存的二元论者,而且简直要成为主张精神高于一切的唯心论者 了。 而且你这样思想,早已普遍的受到宗教迷信家的利用,他们把世 界看做是耍木头人戏。把物质看做木头人,它的背后隐藏着神灵,物 质的运动变化,在宗教迷信者看来,却是由神灵在冥冥中支配推动 的。人的身体是物质,人的身体所以能够活动,全靠在躯体里有一个 灵魂,灵魂一离开,躯体就失去一切的活动能力,这就是死亡。 你如果把物质世界看做僵死的东西,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做灵魂不灭思 想的俘虏。
认为神是世界的最高支配者能创造一切
宗教迷信/宿命论
唯心论是把人引到宗教迷信的泥坑去里
唯心论是通向宗教迷信的桥梁
黑格尔绝对精神
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发展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思想活动
公式主义
把一些固定了的思想公式看做决定一切的东西
事实面前都是要露马脚的 事物是永远的向前发展
抛弃一切死的“公式”“体系”, 切切实实地研究活的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
五 二元论、机械唯物论
二元论
前言
二元论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混合物,不是第三种哲学,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左右摇摆的骑墙派哲学
康德二元论
把唯物论和主观唯心论硬凑在一起
认为物质的本来面目(康德叫做“物自体”)和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
一方面承认物质是存在的,并且承认我们的感觉是由于物质和我们的感官接触才引起的,就这一方面来说,他是赞成了唯物论。
但另一方面,他又坚持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些感觉,我们不知道“物自体”是什么面目,这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自己的主观感觉里过日子,这样一来,又成为主观唯心论了。
是偏向唯心论和宗教迷信方面的
它如果不偏向唯物论,就一定要偏向唯心论和宗教迷信,否则它本身就有一大串难题解决不了。
唯物论
特点
一定要承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世界的一切现象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一定要承认物质本身自己就会变化发展,不需要任何物质之外的神秘力量来推动
一定要正确了解物质怎样变化发展,承认物质本身的产生和消灭过程
机械唯物论
一切物质变化只有位置和数量两种变化
位置的变化
由于一种机械的力(如吸引力、向心力、离心力等)所引起的位置的变化(一件东西从这里移到那里)
数量的变化
(一件东西增多了或减少了, 集合了或分散了)
说不上真正性质的变化(一种东西变为另外一种东西)
世界上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看做各种不同的位置变化和数量变化的表现
世界上不会有真正新的东西,世界的舞台上转来转去的都是一些老的角色。
弱点
不能说明新的东西的出现和旧的东西的消灭
凡是否认物质本身能变化发展的唯物论哲学,都叫做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陷入了公式主义
把一个简单的机械规律的公式当做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机械规律只是一部分自然现象的特殊规律,决不能代替一切事物的共同的普遍规律
机械的变化
对于社会问题没有人用科学的方法来好好研究,没有深刻了解当时社会变化的真正性质。 机械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变化根本上只是简单的机械变 化,他们把各种物质和物质中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也一概还原 为一些很简单的机械的关系和作用,如相互推动、吸引、冲突、摩擦 之类。机械唯物论认为这些关系和作用才是物质中间的真实关系和作 用,而其他的一切关系和作用,如社会现象、人的身体上的生理变化 等等,都是表面的,而且归根结底,都可以用这一些机械的作用和关 系来解释,都可以看做是机械的关系和作用所引起的结果。 凡是否认物质本身能变化发展的唯物论哲学,都叫做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六 辩证唯物论
本质
世界的事物是在我们主观心意之外独立存在着
事物是依照它本身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并互相发生作用
例如衣服少了受冷,是北风跟我们的皮肤发生作用。
感觉一定是冷
冷风中不穿衣服,经过相当的时间人一定冻死
事物发展的规律
事物的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特点和一定的过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照它们自己本身的规律变化发展合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变化发展规律,对不同的事物不能用同一个简单的看法去对待它们
不要陷入公式主义
承认事物的性质变化,以及事物的产生和死亡的规律
不如意和碰钉子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事物规律不符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照它们自己本身的规律变化发展合
是宿命论吗?
只有违背事物规律的唯心论观点,才会成为宿命论
人的心意不能随意决定事物,但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知识去改变世界
人的思想如果能够与事物的规律一致,利用规律,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创造许多新的事物
利用世界上的物质来为自己服务
认识事物规律
必须对每一事物的情况有具体了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要陷入主观主义
嘴上讲很多唯物论的革命的名词,你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是唯物论,只说不做,恰恰是唯心论
谨慎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认真注意掌握具体规律
第三章 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
七 照相比喻-反映论
不可知论
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是错误的,人不能认识外物的真相
所能认识到的一切,都经过了我们的感官和头脑的一番改变,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夸大了不能一次认识事物的面貌这一个限制,断定说我们完全不能认识外物
“天晓得!”
认识论/反映论
是外界事物的反映
物质基础
第一是健全的五官和头脑
第二是直接或间接能接触到的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
接触的事物范围
社会物质生活环境
阶级地位
接触的事物也不同,则认识也不同 没有认识,就没有精神和意识
一种最高级物质的作用
意识、精神以及认识能力
精神和意识是第二位的
派生的东西,物质才是第一位的东西
承认外物能够被我们所认识
我们的每一次认识,都是可以反映外物的一方面或一部分真相
认识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逐步地达到事物的全面认识
如何正确认识
正确的方法
一定要学会辩证法
观点上的问题
依照唯物论的观点
阶级立场问题
从什么人的利益出发来看事物的问题
立场不同,看法也就完全不同
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认识的事物的外表现象
眼睛、耳朵、触感、气味等
理性认识
了解事物本身深刻的特性
社会阶级、组成、发展等
矛盾
两种认识的结果往往会相互矛盾
例如这里有一个苏联人和一个美国政府的官员,只从外表上看,那么他们都是高鼻子白皮肤的西洋人,如果你了解到他们本身的特性,你就知道他们是相反的人物,一个是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而一个是有帝国主义思想的人,一个代表无产阶级,一个代表资产阶级。
社会阶级的关系
偏袒感性认识
经验派哲学
例如对于卓别林,他们只相信那小胡子、破礼帽,才真正是卓别林身上的东西。如果有人说:“卓别林是滑稽大王。”那么经验论者便要皱起眉头来,说:“你错了。卓别林只是一个留小胡子的人,因为只有他的小胡子和他这个人的形状,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东西,只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留着小胡子的人才是卓别林的本来面目。至于‘滑稽大王’,那只是你嘴上说说的一个名词而已,滑稽大王这几个字,并没有生在卓别林的脸上,也没有刻在他的身上,你并没有在他的脸上或身上看见它,而只在你的心里觉得他是滑稽大王,那么,他本身究竟是不是滑稽大王,你是没有办法证明的。”
只相信直接感触得到的感性认识
认为理性的认识不可能使我们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只重视一件件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相信理性的认识。
就会陷于眼光短浅,遇事没有先见之明
偏袒理性认识
理性派哲学
拿卓别林的例子来说,理性派的哲学家一定要坚持卓别林只是滑稽大王,而不是留着小胡子的人。他的理由是:“只有滑稽大王才能代表卓别林的根本特性。至于小胡子,希特勒嘴上也有一撮,你不能把卓别林的小胡子和希特勒分开,你说卓别林就是留有小胡子的人,那只表示你没有真正认识卓别林。”
认为感性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虚假的、混乱不清的幻影
以为只有理性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的真正来源,才能反映事物的真面目。
过分看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际经验和实际知识
教条主义
他们把外国书本上的个别原理当做宗教信条那样看待,只知道简单地背诵它的词句,而不知道应该同时注意研究一下外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革命经验,不知道还应该比较一下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和革命经验。这种把书本词句当做宗教信条来看待的坏作风,我们也叫做“教条主义”。
只运用这种理解能力,而忽视感性认识
形而上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切联系,不能分开,不能偏废
正确地对待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适当地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能经常获得比较正确的完全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是反映着事物本身的矛盾
九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关系
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反映的结果
理性和感性抬杠不抬杠,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也叫做本质)和它的外表(也叫做现象)一致不一致来决定,客观事物本身没有的东西,也不会在我们的头脑里凭空出现。
当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还没有被打 倒的时候,上海、北京各地的人们,经常看见美国军队欺负中国老百 姓,这是他们从感性认识里经常看到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我们 再从理论上告诉他们说: “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对中国现在采 取侵略政策。”他们会不会反对呢?当然不会反对,因为这时他的感 性认识和他的理性认识是一致了,他们所感到的美国军队的外表和行 为,和他们所了解的美国国家性质是不抬杠了。这种情形,在抗战刚 刚胜利的时候,或者马歇尔最初来中国“调停”的前后,是不会有 的,那时美国军队的坏行为还没有完全暴露,美国政府在外表上装得 好像是一个公正的“友邦”,仿佛既帮助了中国抗日,又似乎不偏袒 国内各党派的任何一方。在那时候,他所给人们的感性认识,好像是 与帝国主义的性质不一致的,它就与理性认识有抬杠的作用。因此, 那时如果我们说美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有些人为感性认 识所蒙蔽,就不肯相信。
如果没有感性认识,那也不可能有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有如父子
分工合作,共同来帮助我们一步步深入地反映世界上的事物
感性认识第一步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和外部关系
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反映事物中间的各种内部关系、各种确定的规律
理性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事物的根本性质
由客观事物反映为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做桥梁
要先把很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才有可能达到理性认识
只看见美国政府人员或军队的一两件事情,你决想不到他是帝国主义,甚至于相反,以为他是好朋友、公正人士。 等你经过很长的时间反复地看了他们许许多多行为事实之后,你的脑子里对于他这帝国主义的认识就愈益明确了。
单单感性认识的积累,并不就是理性认识,而要加上分析比较的思考工夫
找到一些深刻地支配着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的某些确定不移的秩序,也就是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性认识,我们就能够反反复复地观察到各种现象的互相关系,就有可能把他们加以比较、分析,就能够看出有些关系是一定不移的,是反复出现的,是真实的关系,有些关系却不是经常的确定的,而只是偶一出现的,表面的,甚至于是不真实的、伪装的关系。
抽出片面的、零碎的混乱的、自相矛盾的外表现象;加以比较、加以分析研究那许多现象相互间如何发生关系,哪些是经常的、一定不移的保留;哪些是偶然的、不重要的撇开,这样就可能把握到事物的规律。
从许许多多感性认识中,可以看出事物间的确定的关系和规律
分析比较
就是应用理解力
就是思想的概括作用
就是经验的总结
“实事求是”
从十分丰富的感性的事实材料中去分析研究和找出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仅凭个人主观的感想或凭简单地从书本上引来的片言只字来下结论,这就是正确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
十 认识和实践
我们认识事物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在旁观的地位上去认识
表面
一种是在实际行动中认识
实践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我们一切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得来的
只有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规律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
认识服从于实践
做什么,才要学什么,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间,才能够确确实实地学到一些东西
实际行动
一、改变自然
生产的实践
二、改变社会
阶级斗争的实践
正确的理性认识能使我们预见将来,指导行动,不至于走错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正确的革命理论,是从群众的实际斗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也才能正确地指导斗争
正确地认识事物和指导工作的方法,是“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的斗争经验中学习,是学习革命理论的正确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革命规律知识
从实际出发再回到实际
十一 真理论
真理必须有客观的标准,必须要符合客观事实
派别
主观真理派
(人就是万物的标准) 主张人们的认识没有客观的真假标准,各人的主观就是道理真假的标准
客观真理派
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你的认识对不对,就要看你把客观事物反映得正确不正确,看你所认识的是否和外界物质存在的真面目符合。
真理的相对性
我们说美帝国主义者是豺狼,这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的,如果对于反动派卖国贼,那就要说它是有了爷老子的资格,才能算真理了。
真理并不是绝对不变,它只在一定的客观情形下才是真理,客观情形变了,真理的看法也就要变
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身,都是有这种相对性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就会发生不同的关系、作用,就会有不同的规律。
我们的认识,也就要按照不同的情形,对事情作不同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
绝对真理
一切经过实践证明的符合于客观实际情形的正确的事物规律的认识
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我们一下子认识全部的绝对真理,只能在事物认识的发展当中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它。
错误的想法
相对主义
极端的相对真理派
主张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只在一定的情形之下,或者对一定的事和人才是真的,在另外的情形之下或对另外的事和人来说就变成错误了
极端的绝对真理派
认为真理不能有丝毫相对性,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认识才是真理,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有丝毫改变的认识,如果情形变化,认识就必须有相应的改变,那这种认识就不算真理了。
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我们的每一次认识都有相对性,同时又更接近完全的绝对真理
因此就要学习积累知识,不要把任何有价值的经验教训随便忘掉,天天努力使自己的经验更加丰富,认识更加完全,以便更有能力正确地、周密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更善于指导工作。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十二 天晓得-立场、观点和方法
不可知论
“天晓得”
康德思想
他认为人类只晓得事物的表面现象,至于事物本身的真面目(他叫做“物自体”),就不是人类所能认识得到的了。
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固定不变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没有静止不变的认识
实践可以使人的认识进步
人类的认识怎样发展进步?
人类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认识都是外界事物的反映
所晓得的东西都是周围世界事物的影像,不是我们头脑里凭空产生的
这种反映是不是照相机一样,只摄取外表的影像?
不完全像照相机
一方面经过感性的认识摄取事物的外表形象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关系、作用和规律,了解它的根本性质(或叫做本质)
我们的认识为什么能从事物外表的认识深入到根本性质的认识?
人类是天天在实践,在行动,在改变周围的事物
改变社会
阶级斗争
教育改造
改变自然
生产的行动
农人种地
工人做工
对于人类有什么用处呢?
预测事物的发展
指导我们的行动
在实践当中做得很正确,不至于碰大的钉子
人的认识是和实践结合着的发展过程
首先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再用我们的认识指导实践
再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检验和证明我们的认识之正确与否
同时再获取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我们认识到美国一个时候成了我们 共同作战的盟邦,我们以这种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和美国(以及 苏、英等其他国家)建立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关系,结果共同打败 了日本,这证明我们前面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这种同盟关系 正在进行的时候,我们已得到了许多另一方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回想 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美帝国主义始终没有真正帮助我们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已参加抗日战争 了,但我们从种种事实上仍可以认识到美国政府的反法西斯政策是不 彻底的,特别到日本投降以后,更看出它的行动和我们中国人民的斗 争要求相反,不是彻底肃清法西斯残余,而是包庇这些残余和反动 派,并帮助它恢复力量,不是真正根绝法西斯独霸世界的侵略思想行 为,而是要用它自己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来代替这种思想行为。 例如我们认识到美国人民中可以找到我们的朋 友,特别是美国无产阶级,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反对美国政府的扩张 政策,要求世界和平。因此我们又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政府的扩张政 策,只能代表美国一小部分帝国主义分子的要求,而不能代表美国人 民。对于美国人民和民主分子,我们还可以继续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和 争取人民民主自由的联盟。这样,我们的民族斗争的实践和我们的认 识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不断地循环往复地使我们对于美帝国主义的认 识一步比一步地更加提高,更加完全。
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正确的唯物论观点
正确的认识方法或研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就是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的方法
正确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方法
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十三 事物的普遍的有机联系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
1.事物的有机联系
凡事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某些事物有一定的 联系
互相依赖
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另一事物的存在是分不开的
互相制约
这一事物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另一事物发生变化
事物不能孤立存在,乃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研究事物的时候,首先就必须认识与这事物联系着的原因和条件
不能把事物的原因和条件弄清楚,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不认识原因和条件,就不可能了解一事物存在的意义
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人类,如果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孤立起来看,而不依照人所依 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了解,那么,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一阶级 的人都是同样的人类,都是一种最高等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但 是如果照辩证法的方法来看,我们就会了解,虽然同是人类,由于他 们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就有了阶级的分别:靠收地租不劳而 食的就是地主,佃地耕种受人剥削的就是农民,投资开工厂剥削劳动 者的叫做资本家,除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一点资产、因此也只能出 卖劳动力过活的,叫做无产阶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 时候,就会联系着不同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性质 和规律。
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
要具体地研究问题,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
两种错误的思想方法
教条主义的方法
狭隘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
十四 事物自己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
2.事物自己运动发展
错误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它只承认事物的表面的变动,而不承认事物本身内部的实质上的变化。
是违背客观事实的规律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不仅包含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事物本身自己也在经常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和没落过程
具有生长条件的事物,就作为新的东西生长起来
具有没落条件的事物,就一定要归于腐朽、消灭
辩证法的方法,是要把事物当做自己运动的东西来研究
第一,研究它在发展过程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正在发生的新生的东西呢,还是已经发展成熟了的东西呢,或者是已经走向消灭的衰亡的东西呢
第二,要研究它所有会变化的原因,研究它为什么一定要生长起来,或者为什么一定要消灭、死亡,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变化,而不那样变化。
应用辩证法总结工作,就要注意工作是否在发展,及发展与否的原因和条件
首先要着重研究你的工作本身的情况以及你所采取的办法有些什么可以发展的优点
也要研究周围有些什么有利的客观条件
如果是有缺点或者失败了,你也要研究它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包含你的工作本身的困难以及你的办法有无缺点,和客观环境里有什么不利的条件。
在工作中要依靠生长的事物,努力争取发展的条件,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它的生长力量仍是无敌的
经过这样一番研究和总结之后,你对于你的工作才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才懂得它为什么成功和为什么有缺点,并且以后你就可以按照你的这种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同类的工作,你可以根据工作本身的情况,采取好的办法,丢掉坏的办法,争取有利条件,设法克服困难条件,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缺点,避免再遭失败,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工作更发展。
我们在解放区发动 人民来参加人民解放战争,人民情绪很快地高涨起来,群众参军参战 的活动大大发展起来,但也有的地方发动人民较困难,群众参军参战 的运动发展比较迟缓,你如果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你一定可以首先从群众本身的情况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群 众需要解决土地问题,而群众之能否发动得好,就要看你能否根据这 个情况采取一些正确的办法来领导群众进行土地改革。旧中国人民绝 大多数是农民,农民的生活和土地问题是有生死攸关的联系,因此, 土地问题解决得好,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消灭了,广大农民都有了自 己的土地,他们的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就会把保卫解放区看做保卫 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就了解打垮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有关自己切身的 利益。反之,土地问题解决得不好,农民仍然没有脱离或没有完全脱 离封建剥削的苦海,他们就不能够深刻感觉到解放战争对自己有什么 切身的利害关系,他们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提高,在这种条件之下,群 众参军参战的运动自然就不会做得很好。土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 发动人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其他客观条件,也起一定的作 用,例如某些农村如有灾荒,对土地改革的工作就要发生一定的影 响,如果你不同时或首先注意到解决灾荒问题,那么土地改革也就不 容易开展。这样,在我们研究清楚了这些原因和条件之后,就可以按 照我们的认识来正确地指导工作,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势力着 手,那么,原来发动群众有困难的地方也就可以发动起来,发动不好 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进步,使工作能够向前开展。
辩证法的方法要研究哪些事物是发展的或消灭的及其发展和消灭的原因
十五 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
3.质和量互相转变
一切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
是数量的变化,是渐变,是外表上不显著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
质变
是性质的变化,是突变,是一望而知的显著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质
一事物的质,使它和其它事物有所区别
质是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规定事物有一定的特征
对周围事物的关系、作用,它的变化规律在根本上是否改变
任何事物都少不了的两个方面
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既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是量变,就是质变
有激烈的变化
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有逐渐过渡的变化
社会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阶级社会的质变
质的相对静止
在量变过程中质在表面上没有显著的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一定限度,过此限度就要发生质变了
量变和质变有密切联系,量变就是质变的准备
质变必须以一定的量的发展程度做基础
由量到质的变化
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的质的安定性渐渐发生动摇,到了一定程度,就完全失去这种安定,而突然引起质变。
由质变到量变化
质的变化完成以后,事物就有了新的性质,并且又从新安定起来,而开始新的量变
质量互变律
质量的互相转变,并不是循环,而是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向上发展过程
质量互相转变的规律,在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
研究事物的质量互变时,也要根据条件、地点、时间作不同的具体分析
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时间
十六 对立统一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
4.对立统一
岳飞是怎样死的
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汉奸的出卖
间接原因是阶级所具有的本来的弱点
阶级内部的一分子
事物的矛盾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互相反对的许多对立方面
事物自己本身的矛盾
对立方面的斗争情形,决定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前途
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看到它的各个对立方面
所谓对立的方面,就是正面和反面、过去和将来、生长的方面和没落的方面
没有内部对立或自己矛盾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相反相成
对立的两方面不仅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统一在事物内部的不可分的两面,缺了一方,对方也不能成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通过自己内部对立方面的冲突和斗争
在事物发展中,其对立的斗争愈更加强,矛盾愈更暴露
解决矛盾
新生势力全胜,腐朽势力死亡
不能解决矛盾,事物的发展就停滞不进,或者暂时后退
发展就是对立的斗争
对立统一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是事物发展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
发展的过程,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暴露和解决的过程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己发展的根本的原因
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要研究事物的矛盾和解决矛盾
要把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加以分析,认清楚它的对立的各方面,揭露它的矛盾,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它不揭露矛盾,而要掩盖矛盾
揭露矛盾,就有可能解决矛盾
解决矛盾,就是要站在新生的势力方面,与腐朽的势力斗争到底
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其具体性,特殊性。不同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要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认识主要矛盾,就能够抓着首先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能够提出斗争中的中心任务
帝国主义反对民主反对世界和平的势力和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民主和平的势力的对立的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解决次要矛盾,必须服从于解决主要矛盾的任务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对后者作了重大的让步,停止了没收土地的政策,采取了减租减息的改良政策,这就和缓了当时国内的矛盾(全国人民与四大家族、农民与地主的对立),而把全国最大的力量推动起来解决主要的矛盾(中国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对立的统一、妥协
互相对立的势力在一定情形下可有某种统一、某种妥协
半殖民地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同盟关系
对立的统一、妥协是有条件的,并且只限于一定方面,在其他方面仍继续斗争
由于双方都有一个更大的共同斗争目标,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是为了要解决更大的矛盾,即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的矛盾
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对立的统一、同一性是相对的
十七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
5.否定之否定
转变
一种东西的消灭,就表示另一种新东西的出现,就表示一种转变的过程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变,是由于它自己内部的矛盾
否定
把“否定”认作绝对消灭,是形而上学的看法
事物的反面在一定情形下变为正面,就发生性质的转变,这叫做“向对立方面转化”,也叫做“否定”
蛋变鸡
樱桃换货币
封建社会变资本主义社会
否定”不只是转变为反对的方面,而且保存着原来事物的某些有生长力量的方面
商品变成货币,货比保存着交换价值
塔变成废墟,砖瓦就是废墟的组成部分
“否定”的两方面
某些事物的消灭
某些事物的保存、发展、进步
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再一次的否定,往往恢复原来的某些特点
蛋变成鸡,鸡长大了又生蛋
工作后休息,休息后又进一步工作
商品换成货币之后,商人仍然拿它去换成商品
并不是原封原样恢复原来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例子
鸡生出的蛋,不是原来的一个蛋,而是许多的蛋,这些蛋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新的性质,能孵化成各个不同的小鸡。
商人得了货币,再去办货物时,这些货物虽然也有商品的特点,但一定不是原来的樱桃,它一定成了价值更多的其他种类的水果或用品,一部分且将成为商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再拿到市场上来卖。
三段关系
肯定阶段
那原来的事物
否定的阶段
第一次转变后的事物
否定之否定阶段
再一次转变之后带着最初阶段的特点而出现的事物
不能把否定之否定当做死的公式随便用到一切事物上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只在一定的情形和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思想方法
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不要把事物的发展,看做像一条直线一样上升,而没有任何迂回、后退、停滞的形式
也不要把事物的发展看做简单的循环,而不注意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是螺旋式的
正确的革命指导就在善于引导人民航行在曲折的道路上迂回前进,不要总是盲目直撞
例如在敌人强大武装进攻前面,就暂时放弃一些城市和土地,以避免锋芒,争取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中歼灭其有生力量,然后才可以再恢复失去的城市和土地。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
十八 现象和本质
事物都有两方面
现象方面
外表上变化不定的形状
本质方面
事物内部的相当固定不变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
现象和本质常不一致,而且有时好像相反
假象
在现象中表现得和本质完全相反的
事物表面上的现象是五花八门、变幻不定,往往使人捉摸不到它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本质上的关系、作用,却是相当固定的
例如河水的流动,从表面上看,往往觉得它的方向好像没有一定,部分的水有向河岸流的,有打漩涡转圆圈的,有飞溅到空中的,甚至于有倒流的,但如果从河流的根本关系上看,那么河水的总方向始终是往下流,这却是一定不变的。
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处在这样一种矛盾或对立的情形之中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不是绝对的
现象就是本质的表现,与本质有不可分的关系
孙悟空变成鱼,并不会使那人物的反抗性消灭,相反的却是他的反抗本质的表现,是为着达到他的目的所必须的变化。
不单只要认识现象和本质的矛盾,而且要看出它们的同一性
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关系和作用,它平常都不暴露在事物的表面上
只从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
所谓封建的土地关系,就是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地主一年到 头,不必做任何劳动,就可以用地租的形式,把农民劳动的大部分果 实收归自己享用。所以,按照事情的本质来说,本来是地主依靠农民 的劳动生活,如果农民不劳动,不交租,地主就无法维持生活。但 是,从表面的现象来看,情形却好像恰恰相反,好像是农民依靠了地 主,没有地主租给土地,农民就不可能生活的样子。
封建的土地关系
现象
农民依靠了地主,没有地主租给土地,农民就不可能生活的样子
本质
地主依靠农民的劳动生活,如果农民不劳动,不交租,地主就无法维持生活
指导群众进行革命运动需要揭露事物的本质
“谁依靠谁”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做科学的研究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经验提高到理论,这就能使认识深入到本质
要认识本质,必须以现象的认识做基础,加以分析研究
比如我们要认识河流的本质方面,是不是闭着眼睛,不去观察任 何河流的现象,凭着脑子里的空想就可以达到目的呢?当然不能。我 们首先必须睁开眼睛,去察看河道、河床、水流,漩涡、逆流等等现 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加以分析,研究,弄消楚哪些现象是决定河流 方向的主要条件(如河道、河床的方向),以及在此条件之下,哪一 部分的水流只是一时激荡成的逆流和漩涡,哪一部分的水流才代表坚 定正确的方向,经过了这样一些分析研究,最后你才能确定河水是流 向什么地方。
要认识本质,必须以大量的现象认识作基础
大量现象中起支配作用的关系才是本质的、巩固的关系,才不是暂时的现象
广大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才是革命运动中的根本问题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打破现象的迷惑,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研究使我们能由一系列的本质,深入到更深的本质.以至于许多再深的层次
十九 形式和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
事物在一定形式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全部过程就是它的内容
蚂蚁在集团的形式中生活,它的生活的全部过程,由产卵、孵化、成长、工作、养育后代,以至于死,就是蚂蚁这种动物的生活内容。
形式使各种事物在外表形状上有所区别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的因素
事物的形式,往往造成一种外表的“假象”,模糊了内容
形式与内容常不一致
往往有形式不同而内容却基本上相同的事物
白话文可以写一篇革命的宣言,用文言文也可以写出基本相同的内容。
也有形式上好像一样,而内容却完全不同的事物
汪精卫开过“国民大会”,反动独裁政府也开“国民大会”,孙中山曾主张要开真正民主的国民会议,这都是形式上似乎一样,而内容却不一样的例子
认识事物。不可单从形式上着眼,而要从内容上着眼
形式落后于内容
内容是变化不停的,形式则是比较固定的
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形式就是内容本身的结构状态
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决定作用
不适合内容要求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会被淘汰、消灭
内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发展情况及周围条件来决定
旧形式新内容
孙悟空变成庙宇时,因为他自己有一根尾巴,就使他变成的庙宇后面也不能不留一根特异的旗杆一样,旧内容藏在“新形式”里,也免不了要终归露出它的伪装的尾巴。
新形式旧内容
新内容的秧歌剧或京剧,在形式上也不会完全保持旧秧歌剧或旧京剧的原样,这是一切观众都瞭然的事。
形式对内容也有它的反作用,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东西
形式如果适合内容的发展要求,它就有促进内容发展的作用
形式如果不适合内容发展的要求,它就有阻碍内容发展的作用
内容是变化不停的,形式则是比较固定的
形式落后于内容
鸡蛋在孵化的过程中,蛋的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蛋的形式,则一直到小鸡破壳以前,始终保持原状。
适合内容的形式,当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变为不适合的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由互相依赖变为互相排斥,内在的变为外在的,就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冲突和斗争
这种冲突和破裂的原因,是由于内容必须要冲破原来的形式,取得另外的新形式,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其结果就是:或者是原来的形式被冲破,或者是内容的发展被停止,被窒息
以鸡蛋为例,或者是小鸡破蛋而出,取得独立活动的形式以继续繁殖,或者是蛋壳坚固不破,蛋的内容终于腐坏、死亡而壳也自然同归于尽。
人类社会的变化
一种社会形式只在一定时期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另外的时期就变为不适合,就要发生革命,打破旧社会形式
革命工作者首先要看有没有具体内容,而不要看形式上像不像革命工作
形式主义、洋八股、党八股的错误都是由于没有内容或不看重内容
屋子里做报告、填表格、开会,空喊激烈的口号,而不去接触群众、了解和解决群众中真正存在着的问题
下笔万言,满纸革命名词,而对于当前的革命问题毫无关系
革命工作首先要有内容,其次就要按照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
在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中掌握主要的形式
二十 规律与因果
规规矩矩
反动的统治者利用人们重视规矩的习惯,就强调政府要实行“法治”,强调人民要守法,这意思就是说要遵守专制政府所定下来的种种规矩,这样他们就有理由来反对人民的各种民主要求,反对实行人民的民主政治。
不能只从形式看问题,不能一看见凡是有“法”的外表的东西就一定非遵守不可。而要看内容,要看那法的内容是否符合人民的民主要求。
规律性/合法则性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秩序
事物的发展都按一定秩序,这叫做规律性或合法则性
事物的规律,就决定于该事物的矛盾发展情况和一些重要条件相互间的关系。
在现实世界里事物所处的条件复杂,因此变化的情形也非常复杂
规律知识
规律知识只是标准条件下的一般知识,对现实事物的预测只能指出一般的方向
规律知识反映了事物的根本发展过程,反映了事物的一般的变化方向
它是一种更深刻的更正确的认识
它又是抽象的、内容较单纯的
它只能反映事物的一方面(虽然是深刻的、本质的方面),而不能反映现象中的全部复杂生动的东西
我们能撇开复杂的影响,了解一般的规律知识,这是思想上的抽象能力
事物发展中如果条件改变,则规律性也要改变
例如日寇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这时中国却出现了新的条件,即美帝国主义支持中国的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应用规律知识必须注意条件变化及规律变化,不要把一种规律当做死的公式应用
两种规律
普遍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与比较长时期和广泛地存在的条件相联系的
它能指示事物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因此也使我们在研究事物和实际行动中能看出一个大的方向
特殊的规律
这是决定于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方所存在的某些特殊条件
又必须掌握当前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特殊性,必须认识普遍规律在一定地方和一定时间的特殊条件之下的特殊表现,这样我们才能看清眼前应该走的具体道路。
同时存在
要用特殊的规律补充普遍的规律知识,才能掌握活的理论
如果只知道普遍规律,而不能认识或不注意它的特殊表现,就要犯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错误
如果没有普遍规律知识作为研究的引导,只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当前事物的狭隘范围,就是狭隘经验主义
因果
因果观念
因果观念,是在一般人头脑中很普遍的思想
“因果报应”
这种思想把一切事情的原因归之于神的力量,而使人不了 解真正的原因。它不但是错误的、迷信的,而且是帮剥削阶级说好 话,把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罪恶事实掩盖起来,把他们的腐化的奢侈 的生活享受,看做是好人应得的好报,把被压迫人民的穷困生活,看 作是活该受罪
一般人的因果观念常是歪曲,错误,甚至属于迷信性质的
因果规律是事物本身的规律
要承认事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去找,可以在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去找
普通人所指的事物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重要的或真正的原因
例如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有许多美国报纸把它归之于原子弹的力量,旧中国有许多受美国影响的言论机关,也是这看。其实原子弹虽然对日本的战争力量包起了相当的影响,但并不是摧毁日本的战争力量并使它很快投降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乃是苏联参加远东战争。因为苏联的大军迅速进入东北并粉碎了日本关东军,把日本帝国主义最主要的侵略据点和最重要的军事后备力量都摧毁了,这才使日本不能不立即投降。美国报纸的言论不过是替美帝国主义宣传而已,并不是真正说出了事物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由于许多条件,不会只有“唯一的原因”
事实是同一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之下,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原因,如果有各种适当条件的配合,却往往产生相同的结果。
要正确地了解一件事物发生的意义,必须研究它的全部原因,也就是要研究它的各方面的条件,切不可把一两种条件,或不重要的事情看做唯一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发生作用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长期沦为半殖民地,这种结果的外因,是世界上许多帝国主义竞争中国的市场
事物发展最后的决定作用在内因
内因则是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出卖国家利益,压制人民的民族斗争。
二十一 偶然、必然与自由
必然性
“宿命论”的必然性思想
宿命论主张人的命运为神灵操纵,这种命运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性质
认为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都是为命运所决定,这种为命运所决定了的一定要发生的事物,它的发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避免的。
宿命论者把这种不可避免的性质,归之于神灵在冥冥中的操纵力量
唯物论的必然性思想
任何事物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性质,都有它一定不移的规律
事物的必然性,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不决定于什么神灵的意志,也不依赖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决定于它自己本身发展的情况和周围的条件。
“机械论”的必然思想
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发生,都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
我们所说的偶然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主观上的错误思想。
之所以把许多事物称做偶然的,那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有偶然性,而只是因为我们对于它的发生原因弄不清楚。
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因此都是必然的
必然性的事件
在发展中成为支配倾向的、一定要贯彻实现的事件
经常起决定作用的条件
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随时随地都和无数偶然的事件结合着,并且要通过这无数的偶然性而贯彻下去
偶然性
偶然性的事件
有许多事情,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看起来并不是在过程中一定要发生或不可避免的,但在事实上却出现了
一个中国的女大学生,在某夜偶然被两个美国兵强奸,居然就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反美示威运动。中国妇女被美兵强奸的事不少,唯独这一次引起了反美运动,而其他许多次都无声无息地过去了,这岂不是偶然? 今年冬天下雪,恰恰是在某日某时,而去年冬天下雪,却又在另外的时间;夏天的冰雹,恰恰打坏了某家农人的庄稼,而别家的庄稼却丝毫也没有受灾,这些自然现象,也是偶然性的。
有些事件不是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如此发生,它的出现也不能改变事变的根本过程,在过程中没有支配作用
细微的、影响作用很小的条件
思想中的偶然性的范畴,就是反映发展中不是一定非出现不可的偶然事件
有时把偶然性叫做“外在的必然性”
反驳“机械论”
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它所以会发生的原因
有原因的事物,并不就等于必然性的事物
在事变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事件是不可避免地要贯彻和实现
另外有些事件,却是可有可无,它的出现与否都不能够改变事变的根本过程,不能使事变根本转移方向
女生被污辱的事件如果不在某夜发生,全国学生的反美爱国运动就不会在那些日子爆发,所以这一件事是对爱国反美运动起了某些促进的作用,但是即使没有这一次事件,爱国运动迟早仍要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而女生被污辱事件,则是在爱国运动中可有可无的。在爱国运动中,这种不幸的“机因”是可以避免的,例如“五四”“九一八”以及“一二九”的学生运动,就完全是由于另外的事件所触发。
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同等的地位,那是不合乎客观事实的错误思想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混淆不分,就有引导我们走到盲目性和不自由的危险
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偶然性转化为 必然性,这是辩证法的统一
“自由”
认识必然,就有了“自由”,就能够在行动上有自觉性,避免盲目乱撞
“自由”就是能够在认识上行动上不为偶然性所左右,不至于盲目地随波逐流、摇摆不定,而能够主动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能够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分开,能够把偶然的事变引向必然的道路。
二十二 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目的性
事物的存在适合一定的目的
目的论的世界观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为着实现预先安排的目的
否认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是一种接近宗教迷信的思想
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归根结底都是规律性的产物
例如水适合给人解渴的目的,这固然是事实,但这事实的存在。乃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生长和维持,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而因为人的身体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水才适合人喝的需要
生物构造的目的性,是生物进化规律的产物
进化论的学说
自然淘汰
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就被消灭
适者生存
能够适应环境条件的就能保持存在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
人的目的决定于他的社会地位,在阶级社会就决定于他的阶级利益
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因此就有不同的行动目的
人类有选择自己的目的的能力,但这种选择.仍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因
唯物论反对目的论,但决不是宿命论
我们的目的是否正确,决定于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事变发展规律。
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各种重大行动中,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是一件不可少的事 情。这样的教育,是为了要以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规律知识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提高革命队伍的觉悟,使得人人在行动中都能掌握正确的目的
人的目的能否实现,要看这目的是否合乎社会发展规律
可能性
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出来,能够成为事实的这种性质
“实在的可能性”
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成为事实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
根本不能成为事实,只在人的主观上以为可能的
事物发展中的对立势力之斗争,使它有种种的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决定于各种条件,而人的主观努力就是一个重要条件
现实性
可能性转向事实,并在发展中成为必然的东西时,就叫做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是指那个不仅仅在事实上存在,而且在事变发展中成为巩固的必然的东西
实现条件
人的主观努力
以充分的准备来对付最坏的可能性,以便有余力来随时克服一切意想不到的困难
学习辩证法唯物论,就是要用它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社会的客观事实发展规律,确定应该走的道路
哲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