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
毛概的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编辑于2023-07-17 17:28:09 山西毛概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
三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农民为主体),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
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在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原则: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游击战和游击形式的运动战
政策和策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
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
就要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 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
坚持独立自主 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话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先后经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是基础,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实践经验
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党的建设
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党内思想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对这三大法宝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五种经济成分(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主导),个体经济(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依据
总路线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完整表述: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2月 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 这是一种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主要内容概括为 一化三改
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一届人大写入宪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 给予全民所有的公有制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用民主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派和民主党派的矛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体系的形成 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
国际背景
一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术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 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 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
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 发展的机遇 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最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对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和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这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经验,并对自身的国情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记忆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首先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 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其次 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的总值比1980年翻一倍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的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中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 精神文明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最初解决台湾问题 香澳回归时间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于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的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全面协调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故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