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分别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温特温和建构主义。
编辑于2023-07-21 16:21:44 内蒙古自治区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学科知识谱系
定义:一个学科中知识发展和变化的系统,表现了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知识谱系是一个历史谱系,显示了知识的诞生、成长、发展、进步、转换、革命。
构成因素
学科发展的主题/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
定义:学科自身特征,即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
过去30年: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
发展宏线
定义:以重大理论为里程碑的理论发展轨迹
知识结晶/里程碑:原创性的学理思想,既能够启迪常规性的科学研究,又能激发革命性的学理挑战
过去30年
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学理论战:对合作研究的力度加大、社会学理论影响的增强、对人文意识的加重,但以西方(美国)为重心的现象未减弱。 需深思: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
重要性:连理贯通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宏线→把握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知识的系统积累,知识的有意义创新
传承与发展:依赖于生产知识和推动知识发展的知识力。知识力来自竞争和借鉴融合,突出表现是新兴理论对原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国际政治学知识谱系
现发展宏线
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
主导西方国际政治研究长达30年
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冲突,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不可靠的。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事实
人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高度稳定性→国际冲突根本上不可更变
古典现实主义
摩根索
1949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冲突根源:人追逐权力的本性
新现实主义
人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自助性质;国家间的安全困境;追逐权力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保证自我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利益;达成和维持和平的关键因素是实力,根本机制是大国间的实力分配
20C70S达到巅峰,标志《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
1959 《人、国家与战争》
1979 《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冲突根源: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卡普兰
1957 《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奥根斯基
库格勒
1980 《战争的分类》
吉尔平
1981 《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米尔斯海默
进攻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权力斗争+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体系
霸权稳定说
恐怖均衡说
实力均衡说
新自由主义
突破点:质疑无政府条件下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冲突虽然是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冲突是可抑制的,国际社会成员可以创造条件,达成合作。无政府状态下理性地控制和削弱冲突的可能性,国家间合作的可行性
背景:20C70S中叶,美国霸权衰退。其他学派学者开始探索非物质性权力的作用和意义
崛起标志:1977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强有力的挑战:基欧汉、鲁杰 国际机制
新自由主义学术地位的确立:1983 《国际组织》杂志邀请克拉斯纳主编对国际机制讨论的专辑,收入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学者对国际机制研究和争论的论文,承认了新自由主义的学术地位
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1984 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1984 阿克塞尔罗德 《合作的进化》
1986 奥伊 《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强有力的批判:1986 基欧汉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定名:1988 奈使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标识
1990 斯坦 《国家为什么合作》
1993 鲁杰 《多边主义》
新自由主义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理论体系:1993 鲍德温 论文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铺垫:1989 格尔茨坦、基欧汉 《观念与外交政策》将观念作为与物质性变量并列的原因因素,用以解释国家的冲突与合作行为
突破点:质疑无政府性这一基本概念,强调无政府性的多种形式。合作从根本上是可能的
社会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宣言:1992 亚历山大·温特 《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
国际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国家可以造就以一种从根本上就趋于合作的国际政治文化。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家在其相互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可以有不同的逻辑内涵。无政府状态是观念的体现,不是不可变更的客观事实。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了文化,文化决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以和平和友谊为基本特征的康德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社会成员的行为。
1995 卡曾斯坦 《国家安全文化》
1996 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1998 凯克、辛金克 《超越边界的行动者:世界政治中的倡议网络》
1998 巴尼特《阿拉伯政治中的对话:区域秩序中的谈判》
1999 韦尔兹 《建构国家利益:美国与在古巴的导弹》
1999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标志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
国际政治学的三个新特点/学科发展趋势
首先,对合作的研究力度加大
其次,社会学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加大
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和能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实主义:强物质主义理论
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全面借鉴了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以物质主义为基本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新自由主义:向弱物质主义转移。以国际机制为突破口,认为国际机制是减弱冲突、增强合作的重要因素。国际机制本身是非物质的社会性因素,并且可以不依赖霸权国权势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
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表现了在国际关系领域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的减弱,社会学影响的增强;表现了物质性因素作用正在减弱,人的因素的作用正在加强
最后,人文精神的加强
背景
二战后,国际关系学的独立学科意识增强
20C20S行为主义研究方式(科学派)VS传统主义研究方法(传统派)→20C60S科学派成为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
科学派特点:“经验事实”“共时性”,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人被边际化
伦理价值、规范制度、“人的安全”、“人是目的”、人文意识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西方国际关系学两个传统
一.追求宏理论的传统
主要表现:构建体系理论
例子
沃尔兹对经典现实主义的修正
基欧汉从跨国主义观的倒退
温特在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摇摆
影响:学理论战
二.西方中心传统
二战后,尤以美国为重心。产生地点在美国,以西方的思想传承为主,以美国战后面临的国际问题为核心
理论攻击:反思主义
孔德实证主义理论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韦伯理解社会学 库恩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证伪理论 多伊奇、哈斯欧洲一体化 贸易和平论 国际政治认知理论 依附理论
权力制度文化国政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研究层次与体系理论
50S沃尔兹:分别在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个人层次上分析国际战争发生的原因
辛格:讨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层次问题,概括地提出了国际体系和国家这两个层次
研究范畴
体系理论:国际体系层次的理论研究。体系特征是发生作用的因素,单位特征是受到这种作用影响的因素,体系特征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特征的变化
次体系/单位和次单位层次:国家层次和次国家层次
国际政治学
研究范畴:体系层次的研究
沃尔兹
体系理论:体系层次的研究理论,以体系特征为解释依据。要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只有体系层次研究才可以完成
还原理论:单位层次的理论研究,以单位特性为解释依据
国际政治体系
借鉴体系理论和控制论的原理,构想国际政治体系,把其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
国际体系层次研究内容
1.设定一个体系。需要确定体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特征
2.设定这个体系所包含两种主要因素:体系因素、单位因素。需要确定体系单位最具实质意义的特征
3.设定所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体系理论的基本陈述,即体系特征与单位特征之间的关系陈述
首先需明确:国际体系中什么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什么国际体系特征对国际体系单位起到最大、最关键的影响作用
三大体系理论特征 :都强调国际体系层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能称得上国际政治理论。将研究重心置于国际体系层次,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基础、以经验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但对国际体系和体系单位认识迥然不同。三种理论在理论构建过程中表现了对科学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对国际现象的解释能力。对创建国际政治宏观科学理论体系方面的知识再生产与知积累产生重大积极意义。对国际体系和体系单位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对体系特征和 单位特征所包含的内容解读也不同。
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
国际体系特征:国际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互动的单位
结构
定义:使体系成为一个整体。需要独立于体系单位,抽象与体系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并根据单位的排列组合来加以确定
界定标准
秩序原则:国际体系的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
单位特征:国际体系单位——国家——是同类的、功能相似的单位
权力分配:如果说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只要有国家体系存在就不会发生变化的因素,作为体系单位的国家又都是同类和功能相似的实体,那么,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
体系结构: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沃尔兹对实力分配的基本思考在于“集中关注作用最大的国家”,所以,权力分配就是指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
权力
定义:国家的物质能力。“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
极
含义:表示国际体系结构,如两极、多极
意义:表明结构的根本特征是国际体系中主要单位之间的物质权力分配,亦即大国之间实力的分配
国家观
以前:现义者将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主导行为体→沃尔兹为了高度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彻底清理和简化国家的概念,将国家变成一个国际政治理论的抽象和简约的概念
1.常数性实体。历史社会学、国家社会学将国家历史化,把国家置于一系列历史阶段和社会力量的网格之中。而沃尔兹基本将国家物化为一个常数性实体
2.同类单位。排除了国家本身与国际政治无密切关系的因素,诸如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都被排除在外。每个国家都像其他国家一样,是一个自主的政治单位,是国家享有主权的另一种说法
3.面临相同的任务,不同之处仅在于国家实力的大小
体系单位成为十分简约、可相互类比的单位
S&U的关系
体系特征:S 体系单位:U
体系特征与体系单位的关系:国际体系结构→国家行为
1.结构改变行为体的行为,影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
2.结构特征和单位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体系特征是原因,单位特征是结果
3.体系结构:主要国家之间的物质权力分配;国家行为: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如,多极结构使欧洲诸国的合作不能实现,因为它们在安全领域里的互动只能是零和游戏。但在国际体系结构变为两极之后,由于美国对其盟国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合作就成为可能
核心:“结构选择”,即国际体系结构导致国家的冲突或合作行为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体系特征:国际制度
国际体系进程:对沃尔兹的继承与发展。未否认沃尔兹的结构,认为以大国间实力分配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国际体系层次上的人类活动同样会产生重要作用。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还需由强调国际体系其他特征的理论加以补充。认为沃尔兹的结构即过于狭隘,又具有很强的静态性质,所以国际进程是体系的重要特征
进程
定义:国际体系中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
影响国际进程的2个体系因素
体系结构:变化相当缓慢,要等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之后才能完成。因此,可假定国际体系结构为常数
国际制度: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是“连贯一致并相互关联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成套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定行为活动、并影响期望的形成。”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惯例等。
国家观:继承沃尔兹。认为这是与新现义最大相同点之一
S&U的关系
因果关系
核心:“制度选择”,即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不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
温特温和建构主义
国际体系特征:国际文化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同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观念结构
温特:沃尔兹的物质结构是不充分的、可还原的,因而只能是表层结构。只有观念结构才是深层的结构,是可以使物质结构具有意义的社会性结构
建构:体系中的行动者之间的互主性实践活动。行为体交往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动产生了主体间意义,加强或削弱了各自的一些私有观念,并开始形成共有观念,于是便产生了社会性的观念结构,即文化
国际体系结构
无政府文化: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往往预先设定无政府文化的单一性,把无政府文化作为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作为先验给定的国际体系秩序
温特: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1.霍布斯文化:杀戮和被杀,物质能力是用来消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2.洛克文化
3.康德文化:友谊,物质能力是保护大家的
国家观
支持现义“国家是单一行为体的假设”,坚持这是国际体系理论研究的起点
本质国家:所有时间范畴、所有空间范畴内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最小主义的国家观:把国家的一切附带成分统统剥离开来
比沃尔兹和基欧汉的国际更具“人性”,具有身份、意向、冬季等特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能动作用,认为“国家也是人”。但温特也坚持认为对国家本身不能够再进一步分解,否则就不能成为国际政治理论
S&U的关系
核心:文化选择。文化指国际体系文化,亦即国际体系中共有知识或观念的分配,这种分配的作用对象是作为国际体系单位的国家
1.建构关系
国际体系与国家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
因果关系是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两种变化有时间先后
如果设定为因果关系,研究重点就是:在国家身份和利益已定的条件下,国际体系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国家行为变化
建构关系:结构属性怎样构成了单位属性(身份和利益),即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成为国家、怎样使国家产生了利益,是一种“建构”关系。这样一来,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就不是给定因素,而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温特认为,考虑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
2.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首先是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而不是国家行为
新现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假定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给定的,在国家体系出现后,国家就是国家,国家利益就已经确定,所以,单位层次上的变量应该是国家在无政府环境的刺激下采取什么样的不同行为来实现既定利益
建构主义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产生了某种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由国家身份和利益决定,只有确定了国家身份和利益之后,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国家的行为
3.建构作用
体系结构对体系单位的建构作用
Sc⇋Ui→Ub
Sc→Ui→Ub
体系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
科学性
体系理论:认识论基础是科学实在论,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研究
自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问世以来,三种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流派都是体系理论,主要是因为体系理论最有可能构建一种科学的国际政治宏理论,这恰恰与国际政治学界建立国际政治学元叙述的愿望一致
体系理论最容易从宏观角度提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条件主要因为以下3个特征:
1.共时性。相对超时空的系统,不受时空概念影响的稳定单位。(共时性即“同步性”,指2个或多个毫无因果关系的synchronicity事件同时发生,其间似隐含某种联系的现象)
2.客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事物是客观实在,科学家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地观察、测试和验证。物质权力分配最容易以客观标准观察和测量;制度虽然属于非物质范畴,但制度的存在与实施、制度化程度却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事实;体系文化是三种理论中最难以客观定义的事物,但温特采用迪尔凯姆的做法,将社会现象视为社会实在,强调它之于行动者的外在性和客观性
3.简约性。国际政治的理论核心被定位于体系特征和单位特征这两个基本变量上,以此达到科学理论的简约要求
局限
1.共时性是体系理论成为超时空宏大理论的根本条件,但国际政治的历史性特征十分明显,这难免使人们认为体系理论对共时性的强调抹杀了国际政治的历史渊源和进化发展。国际体系和国家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间体系,亦即国际体系理论定义的国家体系,绝非永恒的现象。如1648年国家体系建立前和20C以前的中国的朝贡体系都不是国家体系。因此,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的超时空地位必然受到质疑
2.强调体系的客观性必然忽视结构——能动者互构问题。所有体系理论都将国家假定为单一的行为体,这一假定的目的是排除一切国内政治和社会进程的干扰。这里,体系理论遇到一个两难境地:国内政治和社会进程对国家身份的界定、对国家利益的形成、对国家对外行为的表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考虑国内因素,则无法确定一个可以类比的体系单位。体系理论的做法是将国内因素完全排除。这虽然帮助体系理论实现了其科学简约的目的,但却把大量问题和现象置于解释范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