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
教资科二第一章知识点,教育广义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编辑于2023-07-22 10:42:05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含义
广义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共始终
历史性
古今不同
继承性
古今相同
长期性
人才培养周期长
相对独立性
自身规律、不平衡
生产性
潜在投资
功能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
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变迁(变革、革命)、社会流动(身份转换)
性质
正向功能:积极的
负向功能:消极的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计划性
起源
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神或上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理论
发展
原始社会具有特点: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单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古代社会
.
特征
产生了学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出现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结构体系
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二十世纪以后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书。
孔子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原则的人。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要任务培养道德
柏拉图:著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昆体良: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康德:最早在大学中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卢梭:者作《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化"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造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三中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从中学做
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建国初期,为我国师范类院校教育学课程教材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士楷模):提倡五育教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核心地位的是公民道德教育;最高境界的是世界观教育;实现世界观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美感教育;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倡导发现是学习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奉献给孩子》《帕夫雷1什中学》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影响)
1、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的经济功能
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影响)
1、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决定受教育权
5、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的政治功能
1、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促进政治民主化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
4、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
1、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影响教育内容与水平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护
2、传播、交流与丰富
3、选择、提升
4、更新、创造
人口与教育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的人口功能
1、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重要手段
2、提高人口素质重要手段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量变- 质变(循序渐进、陵节而施、揠苗助长)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
不平衡性:同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互补性:身身互补、身心互补(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
遗传:前提性、可能性、可塑性;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现实性;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或者说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的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确立依据:社会依据,人类依据,学制本身的因素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西方现代学制
双轨学制: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双轨学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具有较强的学术型,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培养劳动者服务的这两个轨迹不相通也不衔接,但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苏联、中国,分支型学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既兼顾了公平又兼顾的效应,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是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是不够灵活,特别是区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学制沿革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这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最早产生。1929 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教育目的
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 评价作用
五大理论
1. 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 宗教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與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等。 (2)基本观点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飯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2)基本观点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愿給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页献的指标。
3.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2)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4. 教育无目的论 (1)代表人物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2)基本观点 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具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5. 辩证统一论 (1)代表人物 辩证统一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2)基本观点 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给子个体自由的、充分的发展,并子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地脱高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因而把两者辦证地统一起来。
我国教育目的
历史回顾
201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根本任务) 促进作用 ①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 ②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使其智力得到发展 ③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增强体质 实施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和农场的劳动进行 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 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
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观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问卷,测量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历史法 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容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6.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同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战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