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考试_语文学科_思维导图_现代汉语
教资考试资料_语文学科_思维导图_现代汉语,内容有语音、汉字、词语、句子(必考)、标点符号、修辞,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7-25 22:16:37 山东省现 代 汉 语
I. 语音
语音的概述
声母
零声母
W、Y
韵母
声调符号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隔音符号
a o e连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用'隔开。如:西安(xi‘an)
语音的音变
上声的变调
两个三声连读会变调
3+3变成2+3,3+3+3变成2+2+3
“一”、“不”的变调
“一”在前,会变调
一+四声,变二声=2+4
一切
一+非四,变四声=4+非四
一起
一在后,不变调,是一声
统一
“不”在四声前,会变调
不+4=2+4
不对
不+非4=4+非四
不好
轻声
作用:区别词性、词义
对头、东西、老子
词性、词义不变:糊涂、商量、行头
儿化
作用:区别词性、词义、表达感情
词义:头-头儿
词性:画-画儿
表达感情:小孩-小孩儿,小花儿、小猫儿
II. 汉字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七体顺序:甲金篆隶楷草行
甲骨文
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
金文
西周,青铜上
篆书
春秋战国时期
大篆、小篆
秦统一后标准字体:小篆
隶书
秦汉时期
秦隶:由象形转为不象形
汉隶:宽扁
楷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
通用时间最长的字体
草书
东汉末、唐
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狂草(唐)
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自独立
行书
东汉末
汉字的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象形
判断依据:独体(不可拆)、可以画出来(有实物)
指事
判断依据:独体(不可拆)、不可以画出来(无实物)
合体造字法
会意
判断依据:可拆、根据字义造字,两个字义组合成一个新的字义。如:男、尘
形声
判断依据:可拆、一部分发声与本字音相同或相近(义+声=声(新字))。 如:清(从水青声)
汉字字形的辨析
以音辨形
针灸、炙烤,杳无音讯、拖沓
以义辨形
飞驰、一张一弛
以词的结构变形
惹是生非、名门望族
III. 词语
词语的分类(实词+虚词)
实词
1. 名词
专有名词、抽象名词、方位名词
2. 动词
动作、心理活动、能愿、趋向
3. 形容词
美丽的、漂亮的
4. 数词
一、二、三
5. 量词
个、条、头、双
6. 代词
指示代词
这个、那个
人称
你我他
疑问
什么
7. 副词
程度副词:非常、绝对、极度、十分、最、分外、一直、才、总…… 范围副词:也、都、全部、总体、总共、共、统统、又、仅仅、只、光、一概…… 时间副词(顺序、频率):首先、正、正在、就、将要、曾、刚、才、在…… 肯定副词:必、必须、必定、准、的确..... 否定副词:不、非、没、没有、不用、未、别…… 情态副词: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 语气副词: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 地点副词:家、这里、那里、每一处、楼上楼下、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8. 叹词
唉、哦、啊
9. 拟声词
汪汪汪、嘎嘎嘎
虚词
1. 介词
于、以、对···
2. 连词
和、跟、与、同、或、更···
3. 助词(结构+动态)
结构
的、地、得
动态
着、了、过
4. 语气词
呢、吗
词语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
表扬
贬义词
批评
中性词
无褒无贬
词语的语体色彩
书面语
口语
成语
概念
特征
来源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山海经》
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历史故事
闻鸡起舞《晋书》
诗文语句
舍生取义《孟子》
口头俗语
三长两短、狼子野心
IV. 句子(必考)
句子成分
主+谓+宾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以是名词、代词等
谓语:用来说明主语的动作或动态,一般在主语后面,是动词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着,可以是名词、代词等
(定)主+(状)谓+(定)宾(补)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病句辨析
1.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技巧:划分句子成分
成分赘余技巧:找含义相同位置靠近的词语
2. 搭配不当
技巧:划分句子成分
3. 语序不当
1. 定语顺序不当,技巧:属数动形名
她是_____老师。
我们学校的
一位
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优秀的
语文
2. 状语顺序不当,技巧:因时地情人
那位失主____点了一首歌。
为表谢意
昨天
在电视台
真诚地
为他
3. 修饰语与中心语顺序不当
4. 短语语序顺序不当
技巧:出现“的”与“和”
5. 虚词顺序不当
(主体)同前异后
他不仅帅,还有钱
不仅他帅,我也帅
6. 把字否定不当
技巧:否定句+把
例:如果不把····,错误:如果把xxx不····
7. 分句顺序不当
技巧:时间和程度是递进的
如:先播种再收获
4. 句式杂糅
技巧:注意含义相同的词
5. 表意不明
指代不明
技巧:人称(代词、指示)
词的多意导致指代不明
停顿不同导致表意不明
修饰语两可导致···
技巧:数量词+的
6. 不合逻辑
一面对两面
标志:能否、是否、成败··等两面词
自相矛盾
主客倒置
否定失当
并列失当
标志:顿号、连词(和、与)
病句辨析技巧
1. 语感审读法
2. 主干枝叶梳理法
3. 逻辑判断法
V. 标点符号
问号误用
无疑而问,非疑问句不用
不需要回答的不是问句
是选··还是选··?(选择疑问句只用一个问号)
几个答案对应几个问号
主谓倒装疑问句中,问号放最后
怎么了,你?
顿号误用
表示概数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概数不用:她今天瘦了三四斤
确数可用:她本周三、四做了运动
语气词后不可用
做瑜伽呀,跑步呀,跳操呀
做瑜伽、跑步、跳操
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不用顿号
和、或、及、并、同等前面不用
冒号误用
说话人位置不同的三种情况
她说:“·····”。
“····,”她说,“····。”
“······。”她说。
说话人在中间不用
做句子某成分的引用部分前(引号前)不用冒号
冒号管辖范围以句号为结束
一个句子中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引号误用
整句引用时,句号在引号里面
局部引用时,句号在引号外面
括号误用
紧贴被解释说明的对象
破折号误用
不能和“即”“叫做”“是”等词并用
不能和括号并用
省略号误用
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同时使用
书名号误用
课程、课题、会议、组织结构、活动不能用书名号
“丛书”“文库”“系列”“书系”等不能用书名号,要用引号
VI. 修辞
比喻、比拟、反问、设问
1. 比喻
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两者有相似性
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A像B
暗喻
本体+“是”“成了”+喻体
A是B,A成了B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B
博喻
同一本体不同相似点进行比喻
A像B,像C,像D
2. 比拟
拟人
事物“人化”
她肚子上的脂肪在哭诉
拟物
人“物化”
我开心的飞了起来
甲物“乙物化”
3. 反问
只问不答,答在问中
4. 设问
一问一答,自问自答
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1. 夸张
扩大夸张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缩小夸张
寂静的应该听得见蚂蚁在地上爬
超前夸张
丹唇未启笑先闻
2.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成分排比
分句排比
3. 对偶
古诗基本都是对偶
用数字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正对
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满招损,谦受益
串对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4. 反复
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两次以上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对比、衬托、双关、借代
1. 对比
前后客观展现,没有感情色彩
2. 衬托
主观情感突出
正衬
他很好,你要更好
反衬
踩一捧一,突出一个更好
3. 双关
有双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语双关
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
4. 借代
两者具有相关性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人名代著作
反语、通感、互文、顶真
1. 反语
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含讽刺、嘲弄的意思
以正当反
正话反说
以反当正
反说正话
2. 通感
又叫“移觉”,感觉相通,以感觉写感觉
3. 互文
诗文相邻句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 顶真
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