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根据肖爷爷的精简讲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以及肖1000上面出选择题的地方。
编辑于2023-07-29 09:23:27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物质
共同特性/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运动
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
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期决定作用
语言对……起重要影响作用——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本质
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
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能动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客观规律、主观能动
人工智能
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扩展、模仿
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中介
多样性
条件性
经过努力,改变和创造条件
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错误说法:新旧事物的融合
是一个过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
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同体)-相互贯通(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
普遍性-共性
特殊性-个性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次要矛盾
解决矛盾的形式
同归于尽
克服
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量变质变规律
度
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度的两端--关节点/临界点
区分质
认识的起点、基础、前提
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考察量
认识的深化、精确化
量变
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飞跃
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的实质
扬弃
是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同一
五对范畴
形式和内容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种形式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本质和现象
关系
相互区别
本质
一般的、普遍的
相对稳定的
深藏事物内部的
只能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
个别的、具体的
多变易逝的
表面的、外显的
直接为人的感官感知的
相互依存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错误说法:本质可以离开现象×
原因和结果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必然和偶然
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by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现实和可能
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
可能性、不可能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3
客观实在性
的具体表现--直接现实性
实践高于认识
本质特征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3
客体
主体
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
基本类型×3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
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实践中发源的
大多数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特性(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摹写性
能动的创造性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认识的规律
展开版
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直接性(突出特点)
是可靠的,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力
抽象性、间接性
内容上更加深刻
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的加工
关系--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理性中有感性
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为表达手段
感性中有理性
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从认识--实践
总结版
认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认识过程中
理性因素
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激活、驱动、控制
特殊的认识--真理
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本质属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一元性
同一条件下对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辩证关系
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
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
真理和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
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统一
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逻辑证明……重要补充作用
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
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
真理和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观性
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
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也是客观的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与人的主观愿望无关。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
认识对象--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
知识性认识
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结果--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别
在实践中的统一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合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未必是真理
唯物史观
意识/存在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永恒、必要的条件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人口
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3个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最重要——生产工具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者
最活跃的因素
2个特征
客观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
性质
取决于劳动资料的性质
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科技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是生产发展/生产劳动中的决定因素
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不能自发、自主对生产、社会历史起作用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决定性的
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只有物质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
关系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反作用的性质归根结底由生产力决定
取决于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
核心/主导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意识形态
语言学、逻辑形式、自然科学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
是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意识或迟或早地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依赖于、相对独立性
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对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是意识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本、最基本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完成的,需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骨骼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
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血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
国家政权(核心)
国家
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军队、政党、警察、法庭、监狱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的需要,决定……的产生
……的性质,决定……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方向
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反作用的后果
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是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不同质态的范畴
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统一性——多样性
必然性——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曲折性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历史创造者
立足于——现实的人
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是基于自身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的本质
是社会属性
是变化的、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历史——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的人
从人与历史的不同层次上
人民群众
在创造历史/社会变革/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其活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个人
历史人物
决定个别历史事件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社会变革的先导——无产阶级领袖提出的思想
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根本分歧
选择区分
对世界本本源回答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中所体现的辩证法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
从相对中找到绝对
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
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思故我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万物皆备于我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
绝对观念
理念
道、理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回答
可知论
唯物
唯心
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唯心——二元论
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本质上是统一的
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认识
物-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没有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没有看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没有把认识看做是一个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感觉和思想-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劳动价值论--一般商品经济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社会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本质、实体)
关系
对立——者
统一——商品
常考
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有差别的、多样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复杂劳动=自乘或多倍(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简单劳动
货币
本质
职能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
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 与 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 能够相抵
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作用
1、自发调节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
决定
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解决的唯一途径
交换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3
本人
家属
教育训练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特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在消费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特点×2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不是完全占有
不是人身依附
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形态
工人的具体劳动
转移
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原有的价值量
有的是一次性转移,有的是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
不会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
购买劳动力
工人的劳动
再生产出来--创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
方式
1、延长工作日长度
2、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产率的提高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本质
源泉
剩余价值
后果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资本主义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实质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有机构成
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有机构成提高趋势
资本的本性决定
追逐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
产业资本循环
三个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两个前提条件
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反比)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选择
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实现条件
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的到补偿
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 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得到实物替换
要求两大部门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两大部类之间
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经济危机
实际上: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是实际需求)
根源
形式上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
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资源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
分配
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
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被掩盖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
利润平均化(不同部门资本家……)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
体现:不同部门
商品价值--转化--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c+v+m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存在不会阻碍超额利润(同一部门)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形成和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基础(自由竞争引起)
生产集中
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金融
金融资本
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形成途径
金融联系
资本参与
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
是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集团
实现形式
经济——参与制
政治——个人联合
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
垄断
本质
不能消除竞争
原因×3
垄断条件下竞争
形式×4
垄断组织内部
垄断组织之间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
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
特点
竞争目的
竞争手段
竞争范围
垄断利润
来源
剩余价值
对本国……
获得其他非垄断企业……
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
对国家政权再分配……
实现方式
制定垄断价格
垄断高价
垄断低价
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一定时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价值规律
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主要形式×5
宏观调节
微观管制
反托拉斯法
公共事业规制
社会经济规制
实质
金融
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
经济动因
1、将国内过剩资本输出
2、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3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组织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国家……国际联盟
经济全球化
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动因
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坚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主要表现×5
生产资料所有制
垄断资本形式
金融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
国家、政府
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扩大
2、重视加强法制建设,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
3、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变化的原因×4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
新变化、新特征×4
1、科技创新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
1、产业结构调整
2、生产组织和劳动形式的变化
3、新经济形态的出现
2、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日益显现(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
金融垄断寡头化
金融垄断国家化
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
3、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呈现复杂性、多样化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传播等超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问题×3
出题形式:找对应现象
1、经济发展失调
2、政治体制失灵
3、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社会矛盾和冲突
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