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际关系学第二章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本科段03291人际关系学第二章
编辑于2020-03-01 14:05:01第二章主要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所以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深度都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
交往的发展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第二节人群关系理论人际需要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人际关系学说,1933年梅奥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罗特利斯的专著和与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对人际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领域:①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②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③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④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与梅奥一起参加霍桑研究的罗特利斯伯格,先后出版了专著和与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对人群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地阐述,为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新观点:①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②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③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④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霍桑试验的过程和内容:①人际关系与工作态度的试验;②会见与交谈的研究;③对“非正式组织”的考察。
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念,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人群关系的理论也有其片面性。如,往往不恰当的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对立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看成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被人们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原动力是人的基本需要:按其强度不同而排列成一个等级层次。可分为七类,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⑥认识与理解的需要⑦追求完美的需要。需要呈逐级上升趋势,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果遇到高层次的需要虽然有可能得到满足,但低层次的需要反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他就宁可放弃高层次的需要而去追求或谋取低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①生理性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⑥认识与理解的需要;⑦追求完美的需要。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认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符合一般人的共同心理过程,具有一定道理。这一理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①每一种需要都要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百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会出现;②其中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渐次展开,就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正确的;③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而且层次分明,这种划分方法也明显的存在着弊端。
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沟通的需要,人际沟通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人际支配的需要就是人际关系中所谓支配权;爱的需要,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们建立密切情感联系的需要。
舒兹的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①人际沟通需要;②人际支配的需要;③相爱的需要。
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评述: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解释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角色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奠定基础,后经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等多位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互动理论。
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比作戏剧表演,并借用了戏剧艺术的术语来阐释人际互动和印象管理,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也叫做印象管理理论。
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前台和后台:前台特指进行表演的场所;后台相对于前台而言,是指非表演场所。
不协调角色: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谋、职业侦探、中介人和调解人、雇员和仆人。
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对戏剧交往理论的评述:欧文•戈夫曼主要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揭示那些隐含着的、不公开的互动规律。他认为,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所给人的印象。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比作戏剧表演,并借用了戏剧艺术的术语来阐释人际互动和印象管理,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也叫做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人际互动做了深入细致地描述,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理论仅仅从微观层次上对人际互动做了生动仔细的描述,却没有把人际互动放在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
人际交换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教授,他认为,交换不仅有物质财富的交换,而且还有精神财富、心理财富的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受经济原则支配的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①成功原则:在一个人所采取的所有行为中,如果某一个行为经常获得奖励,则该行为越可能重复出现。②刺激原则:如果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某一刺激的出现常伴随着对某人某行为的奖赏。那么,现在出现的刺激状况如果与过去相类似,则此人越有可能采取某种行为或某行为相类似的行为。③价值原则:某种行为的结果越有价值,则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④剥夺——满足原则:如果某人经常获得某种特定的酬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酬赏对该人的价值就会越低。⑤攻击——赞赏原则:a如果某人的行为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受到了惩罚,便会感到委屈、受挫愤怒,并导致攻击性行为。b如果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报酬,或者未收到预料中的惩罚,那么就会感到这种行为的结果很有价值,并产生喜悦,导致让对方更加赞同的行为。⑥理性原则:人们总会选择那种可能带来价值较高结果以及较能获得该结果的行为。
对人际交换理论的评述。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人们了解人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追求索取、获益,要获益必须付出和给予,否则,就不可能产生人际吸引力。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该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式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说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行为,这具有片面性,因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付出大于获取及无私奉献的人类行为。
第四节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此理论虽然源于精神病治疗,但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理论,它对于改善现实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此理论过分夸大了儿童心态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心态:伯恩内认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三种不同的心态:①每个人身上都好像保留着儿童时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②每个人身上都又都好像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③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前两者分别称为“儿童”和“父母”,后者称为“成人”,这三者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
十种交往行为分析:根据交往双方PAC的不同组合,人格结构PAC分析理论把人际交往行为分为十种类型:第一种:“父母”对“父母”(PP对PP)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双方的行为表现都比较武断,并表示相互理解,具有同感;第二种:“成人”对“成人”(AA对AA)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双方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所谈论的客观事物或交往对方;第三种:“儿童”对“儿童”(CC对CC)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双方都感情用事,缺乏理智思考,有时表现为炫耀或攀比。第四种:“父母”对“儿童”(PC对CP)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PC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发出刺激的一方以长者自居,而反应一方则表示接受。第五种:“成人”对“儿童”(CA对AC)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胆怯依赖、无自信力,另一方则表现为冷静理智、慎思明断。第六种:“成人”对“父母”(AP对PA)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A表现出理智、慎思,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因此要求P担任“父母”的角色监督自己。以上六种情况中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都具有互补性,这些种类的交往和谈话都能够顺利进行。第七种:AA对CP交往,在这种交往中,甲方以成人的心态理智的对待乙方,但乙方却以儿童的心态将对方当成父母,表现为撒娇、任性,感情用事。第八种:AA对PC交往,在这种交往中,甲方以成人的心态理智地对待和要求乙方,但乙方却以“父母”的身份自居,把甲方看成“儿童”,轻易地训斥甲方。第九种:CP对CP的交往,这种交往中,双方都感情用事,耍小孩脾气,如夸大事实、互不相让、相互依赖等。第十种:PC对PC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甲方以“父母”的姿态命令乙方,而乙方则不服,也以同样的方式还治其人之身,显然,这种交往方式最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第七到第十这四种情况中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不具有互补性。这类交往常常会发生矛盾或冲突。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尽管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说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尽一致,但不一致总是趋于向一致性方面转化,人们在不一致时总会不断地引起冲突、紧张和焦虑,直到获得某种一致为止。
对平衡理论的评述: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这一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了这个系统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因此,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有些简单,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片面;人际关系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人们在心理上都在追求“完美的形式”。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知觉绝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人们在心理和认知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论述某一现象,不是单纯追求某一元素,而是追求“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形象”。当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是,人们往往设法使之平衡。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交往关系的认识,人们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人际关系中既存在平衡结构,也存在着不平衡结构。平衡理论认为,不平衡结构会向着平衡结构转化。从不平衡转化为平衡可以多种方式:平衡理论强调的是“最省力原则”,即人们为了使不平衡状态变成平衡状态可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变。平衡理论还认为:对于自己愈喜欢的人,愈希望与其保持关系平衡;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则不大注意关系是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