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教师招聘知识点总结来啦!教育与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下图分为两大板块,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教育概述、教育起源、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与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一图在手,效率UP。
编辑于2020-03-04 10:37:27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概述
㈠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狭义:指学校教育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㈢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阶级性
长期性
生产性
民族性
二、教育起源
㈠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
㈡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否定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㈢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㈣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㈠原始形态的教育
㈡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
⑵西周以后: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分学科教学的雏形)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⑶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规模最大
⑷西汉时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察举制度: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书和才德作为标准来选拔官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⑸隋唐时期:
实行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立国子监,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唐朝设立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⑹宋代以后: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学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⑺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⑻清朝: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废科举,兴学堂”
2.古代印度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 其次:刹帝利,军事贵族 再次: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最低等级: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3.古代埃及
⑴宫廷学校:公园前2500年左右,埃及王官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始办学,学生学习读写、数学、天文,学习结束后进入国家机关任职
⑵职官学校:政府为了训练官吏创办的,修业期为12年,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项专项工作的官员
⑶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 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欧洲
⑴奴隶社会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⑵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各科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5.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
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㈢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㈣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对象普及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㈤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1.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㈠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㈡教育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㈢教育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
1.孔子
⑴关于教育作用: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 “庶、富、教”的观点;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⑵关于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⑶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提出了“学而优则仕”
⑷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提出“文、行、忠、信”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⑸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4.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学记》
⑴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⑵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②预时孙摩
③长善救失
④藏息相辅
⑤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灵魂说:实施体、德、智三育,体育放在首位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称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㈡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培根
在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了“泛智”教育
3.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白板说”
4.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5.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德国康德
它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7.赫尔巴特
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思想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是首要任务
8.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⑴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⑵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⑶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⑷提出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30年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㈣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①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②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4.布鲁纳《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式学习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
7.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
㈤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
⑴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⑵独立教育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㈠观察法
㈡调查法
㈢实验法
㈣历史法
㈤行动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