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是药剂学里面的一大知识点,整理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梳理清楚。
编辑于2020-03-04 12:50:10第三章 固体制剂
3.1散剂的概述
对于刺激性、腐蚀性强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物一般不易制成散剂
定义:散剂是指药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特点
化学药中应用不多,但在中药制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可供口服或局部用药,其质量标准对粒度由明确规定
口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散剂应为极细粉
分类
按医疗用途
内服散剂
外用散剂
散布散剂
吹入散剂
牙用散剂
按药物组成
单味散剂/粉——由单味药物制成
复方散剂——由两种以上药物制成
优点
比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较快
制备简单,适用于医院制剂
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应用较多,也适用于小儿、老人、吞咽困难的患者
缺点
分散度大,易吸潮变质
接触面积大,易产生刺激性
特殊散剂
含毒性药物的散剂
服药剂量<0.001g时,制成千倍散
服药剂量0.001-0.01g之间时,制成百倍散
服药剂量0.01-0.1g之间时,制成10倍散
九分散:是因为处方中含有毒性药物马钱子,所以采用淀粉稀释到规定含量的倍数服用
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低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滑或液化的现象
药效增强:低共熔法(减少用药剂量) 药效减弱:避免低共熔 药效不变:从混合的方便性剂均匀性角度考虑
含挥发油或能溶解低共熔的液体:喷雾法
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液体组分少:可直接利用固体组分吸收后再混匀
液体组分大多:可加入适宜辅料吸收后混匀
液体组分过大且属挥发性成分:先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并进一步在水浴中继续蒸发,低温干燥后再与其他辅料研匀
眼用散剂
一般散剂过6号筛(100目,125μm)的细粉含量不少于95%
难溶性药物、收敛剂、吸附剂、儿科或外用散剂过7号筛(120目,150μm)的细粉含量不少于95%
眼用散剂过9号筛(200目,75μm)
3.2颗粒剂的概述
定义:颗粒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粒状制剂。主要用于口服,可直接吞服或冲入水中饮服。一般要求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和粉末的总和不得超过15%
药物:化学药物、中药提取物、药材细粉 辅料:稀释剂、吸收剂、润湿剂、粘合剂、矫味剂
特点
与散剂相比较,飞散性、附着性、聚集性、吸湿性均较小
与液体制剂相比,便于服用、携带、贮存、起效快
适当加入芳香剂、矫味剂、着色剂等,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
必要时对颗粒进行包衣,根据包衣材料的性质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型或肠溶性等
多种颗粒混合而成的颗粒剂,应防止发生离析,因此应注意各种颗粒的大小和密度
中药颗粒剂克服了临前煎煮的麻烦和易霉环变质的缺点
分类
可溶性颗粒
指易溶性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颗粒剂。绝大多数为水溶性冲剂,临用前加适量热水溶解后工口服,如感冒退热颗粒等;还有个别品种为酒溶性颗粒剂,临用时加一定量饮用酒熔化后服用
混悬性颗粒剂
是难溶性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剂。临用时加水或其他适宜的液体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供口服,如阿奇霉素颗粒等。混悬颗粒一般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泡腾性颗粒
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遇水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药液呈泡腾状态的颗粒剂,临用前溶解或分散于水中供口服,如维生素C泡腾颗粒剂。泡腾性颗粒中的药物是易溶性的,加水产生气泡后能溶解。有机酸一般用枸橼酸、酒石酸等
肠溶颗粒
指采用肠溶材料包裹颗粒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颗粒剂,肠溶颗粒耐胃酸,而在肠溶中释放活性成分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防止在胃内分解失效,避免对胃的刺激。肠溶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缓释颗粒
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缓释颗粒应符合缓释制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控释颗粒
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颗粒剂。控释颗粒应符合控释剂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3.3颗粒剂的制备
在整个制备颗粒剂的过程中,制粒是颗粒剂制备的标志性单元操作,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
制粒
定义:是将粉状、块状、熔融液、水溶液等状态的物料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与大小的颗粒状物的操作
目的
改善流动性
防止各混合成分的离析
防止粉尘飞扬及器壁上的粘附
调整堆密度,改善溶解性能
制备方法
干法制粒(适用于热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药物)
压片法
滚压法
湿法制剂(常用方法)
挤压制粒法(动力消耗大,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转动制粒发
高速搅拌制粒法
流化床制粒法(既可提高生产效率,又可满足不同剂型对颗粒质量的要求,由“一步制剂”之称
工艺流程
药物+辅料→粉碎→过筛→制软材→制湿粒→干燥→整粒分级→质量检查、分剂量
干燥
箱式干燥法
流化床干燥法
整粒分级
一号筛除大颗粒
五号筛除细颗粒
稀释剂:淀粉、蔗糖、乳糖、糊精等 粘合剂: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等
3.4片剂的概述
定义:是将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生产涉及两个核心工序:制粒、压片
特点
运输、贮存、携带及应用方便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性状稳定,剂量准确
不同设计满足临床要求
分类
根据原料不同分类
全浸膏片←药材提取物
半浸膏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
全粉末片←药材细粉
提纯物片←药材细粉
根据给药途径分类
口服片剂
口含片剂
外用片剂
皮下给药片剂(适合长期且频繁使用的病患)
根据不同制备方法和功能分类
普通压制片/素片
包衣片
包衣材料
糖衣片
薄膜衣片
肠溶衣片
多层包衣
咀嚼片(不含崩解剂,适用于小儿及吞咽困难的患者)
泡腾片(奏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散片
在15-25℃水中3分钟崩解分散,过二号筛
分散后形成一定黏度的混悬液
口腔崩解剂
服用时无需水,适合吞咽困难的老人、儿童及严重伤残病人
含有强效崩解剂
多层片
上下分层
片中有片
含片
发挥口腔局部治疗作用,治疗口腔炎症、咽炎
舌下片
专用于舌下或颊腔
3.5胶囊剂的概述
定义:是指将原料药用适宜的加工方法加工后,再加入适宜的辅料,所制成的一种空的硬质胶囊,或者把它密封于一个软质的囊材中所制成的制剂
胶囊分类
硬胶囊
软胶囊/胶丸
肠溶胶囊
适用范围
胃刺激性强的药物
遇胃液变质的药物
作用于肠道的驱虫药和消毒药
需要在肠道保持较久时间以达到延长治疗目的的药物
缓、控释胶囊
胶囊壳的材料
明胶——成型材料
甘油——增塑剂(增加空胶囊的坚韧性与可塑性)
水——溶剂
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
药物的水溶液、稀乙醇溶液:药物中含有大量水,明胶遇水熔化
易风化药物:在风化的过程中会脱去结晶体,明胶吸收这些结晶状后会发生软化
易吸湿的药物:药物会把明胶中的水吸走,导致胶囊壳干燥脆裂
物理变化
醛类药物:和明胶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明胶变性
液态挥发性药物和小分子有机物:会导致囊壁熔化或软化
化学变化
明胶替代品
变形明胶→酰化明胶、甲醛明胶
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胃液中崩解和释放药物,是肠溶胶囊
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
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
植物胶→卡拉胶、海藻酸钠
胶囊剂的特点
掩盖药物不良嗅味
提高药物稳定性
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
液体药物固体化
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利于识别
3.6硬胶囊剂的制备
定义:是将药物填充于硬质囊壳中而制成的制剂
制备
原料药+辅料→药物的处理→空胶囊→填充→抛光→成品
填充药物:混合均匀的细粉、颗粒、小丸、半固体、液体 辅料:蔗糖、乳糖、微晶纤维素、改良性淀粉、二氧化硅、滑石粉、硬脂酸镁
空胶囊的制备
栓膜法:将不锈钢制的栓膜浸入明胶溶液形成囊壳
程序:溶胶→蘸胶制胚→干燥→拔壳→切割
在制备过程中为使蘸膜后的明胶流动性减小,可加入适量的琼脂,增加明胶的凝聚力
若想增加胶囊的美观和易于识别,可加入食用染料进行着色以增加胶囊的美观并易于识别
若是对光敏感的药物,可加入2%-3%的二氧化钛起遮光作业
规格大小
由大到小分八种:001(1.42ml)、00(0.95)、0(0.67)、1(0.48)、2(0.37)、3(0.27)、4(0.20)、5(0.13)
制备方法
小剂量制备——手工填充法
大剂量制备——自动胶囊填充机
步骤:送囊、囊帽、囊体分离、剔除废囊、填充药物、锁囊、出囊
药物填充方式
自由流动方式
柱塞上下往复压进方式
螺旋转压方式
填充管压填充方式
3.7滴丸剂的制备
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备的,其制丸的设备是滴丸机
滴丸剂基质
水溶性
脂溶性
制备流程:药物+基质→熔融物→滴制→冷却→收集滴丸→洗丸→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滴丸成品
滴制的两种方式
药液的密度低于冷却密度→由下向上滴制
药液的密度大于冷却密度→由上向下滴制
贮液瓶到滴管部位都应该有保温装置,确保药液在滴出之前是呈液态
影响滴丸成型与丸重的因素
基质的影响:基质的类型、种类及药物与基质比影响丸剂的成型。基质的比例越大,丸剂越容易成型
冷却剂的影响:冷却剂的类型、种类、性质(密度、黏度)、温度控制等
滴管口径的影响:滴管的内外径影响丸型与丸重
滴制过程的控制:包括药液温度、滴管滴出口与冷却剂液面之间的距离、滴制速度等
3.8栓剂的概述
定义:是将原料药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在常温下是固体,进入人体的腔道后在体温的作用下能迅速软化、熔融并且溶解于分泌液中,释放药物可产生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局部作用:润滑、消炎、抗菌、杀虫、收敛、止痛止痒
全身作用:阵痛、镇静、兴奋、扩张支气管、扩张血管
特点/优点
比口服制剂的干扰因素少,不受胃肠PH、酶破坏
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减少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适宜不能口服昏迷、呕吐、婴幼儿等
缺点:使用不方便
分类
按给药途径分类
直肠-直肠栓:全身给药、局部给药(2g)
阴道-阴道栓:局部给药(3-5g)
尿道-尿道栓/塞药
按制备工艺与释药特点分类
双层栓
内外两层
上下两层
中空栓
速释放、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
泡腾栓
原理:利用酒石酸和碳酸氢钠遇水生成二氧化碳
作用
有利于药物分布和渗透粘膜皱襞
适用于制备阴道栓
缓、控释栓
微囊型、骨架型、渗透泵型、凝胶缓释型
药物的吸收途径
直肠上静脉
肝脏代谢后进入全身体液循环
直肠下静脉或肛门静脉
直接进入体循环
直肠粘膜(针对大分子药物)
淋巴系统
3.9栓剂对的制备
优良栓剂基质的特点
在室温时应具有适宜的硬度,当栓剂塞入腔道时,保持其不变形、不碎裂,在遇体温后又易软化、融化或溶解
对粘膜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性,释放速度必须符合治疗要求
性质稳定,与主药混合后不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作用和含量测定
要有润滑或乳化的功能,能混入较多的水分
栓剂基质分类
油脂性基质
天然油脂
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氢化油脂
特点:药物释放快,全身作用
水溶性基质
甘油明胶
聚乙二醇
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
泊洛沙姆
特点:药物释放慢,局部作用
栓剂制备方法
热熔法/铸造法
既适用于水溶性基质也适用于油脂性基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冷压法
可避免因加热而对主药或基质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用于制备油脂性基质的栓剂
置换价
定义:是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比值称为该药物对该基质的置换价。根据置换价可以对药物置换基质的重量进行计算。
公式:F=W/G-(M-W)=W(药)/G-W(基质)
G:纯基质栓的平均栓重 M:含药栓的平均重量 W:每个栓剂的平均含药重量 G-(M-W):纯基质栓和含药栓中的基质的重量差,也就是与药物同容积基质的重量
3.10丸剂
定义: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供口服
优点
丸剂的作用迟缓,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可缓和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可减缓一些药物成分的挥散
缺点
单位含药量小,单次服用剂量大
生产流程长,微生物容易超标
水丸
水丸的制备是依靠水等极性液体作为赋形剂,诱导药材的黏性,使之黏结并滚圆成型
赋形剂
水:本身无黏性,可诱导黏性成分渗出使药粉黏结成丸
酒:有引药上行、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溶解药材中的树脂及油而增加细粉粘性
醋:入肝经散瘀止痛的处方制丸常以醋作赋形剂
药汁:处方中某些药物不易制粉,可制成液体作赋形剂泛丸,有利于保存药性、提高疗效、便于泛丸的操作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外观色泽不均、粗糙☟ 适当提高饮片粉碎细度,成型后用细粉盖面,湿丸干燥时及时翻动是水分蒸发均匀
丸粒不完整、均匀度差、皱缩☟ 控制加水加粉量,丸粒湿润均匀后再撒入药粉,及时筛除过大过小的丸粒。控制好泛丸速度,每次应有适当的滚动时间
溶散超限☟ 加入适宜崩解剂来缩短溶解时间;泛丸所用药粉过五号筛或六号筛;用低浓度乙醇起模,适当增加每次的加粉量,缩短滚动时间;塑制法制丸,采用微波干燥
微生物限度超标☟ 流通蒸汽灭菌,高温迅速干燥等综合措施,也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热压灭菌法等
特点
传承有特色
创新有基础
服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