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第二章知识体系,欢迎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构成
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基本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技术
问卷法
访问法
观察法
抽样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层次
探讨研究的基本假定、逻辑原则、规则和程序
指导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哲学
类型
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学派vs人文主义学派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论
经济学“经济人假设”vs社会学的“社会学假设”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具体研究根据课题选择方法论
研究方式
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具体包括:
研究法
统计调查
研究设计:对研究类型、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计划
研究方案
描述vs解释VS探索(研究目的)
截面vs总管(时间维度)
调查vs抽样vs个案(调查范围)
不同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案意味着不同的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与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
文字资料分析法
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问卷设计技术
观察工具使用
统计分析软件
社会研究的层次和角度
社会层次
微观
从个体或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为的意义、特点与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定义
子主题
主题
人的社会化
人际关系
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注重实际的社会过程和个人活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实地观察
中观
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
社会研究组织:企业、公司、学校等机构
通过分析变量来描述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社会群体研究
用参与观察法对特定群体做详细描述,获益是研发探究实验变量对群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社区研究
用人类学方法(长期参与观察和实地研究),对社区做全面考察,或对社区社会问题的研究
宏观
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角度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变迁研究
在文化层次上(历史演化角度)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结构研究
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分析社会体制
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
将多人行为和态度视为整体,由此分析、预测人们的社会行为
研究单位的角度将社会现实划分为
个体层次:客观(行为)vs主观(态度)
群体/集体层次:群体机构和集体行为(客观)vs人际关系和互动规则(主观)
社会结构层次: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网络
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社会现实的层次分化: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研究角度
整体论
解释
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实在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社会整体(制度、结构)
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宏观变量(结构、环境)来解释,不可归结为个人特征
代表
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批判理论
宏大理论基本延续整体论
用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去解释和理解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
评价
优点
强调只有了解一个有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认识系统的属性
有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缺点
忽视重要问题: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没有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社会成为一个黑箱
消解个体,行动者“过度社会化”
个体论
社会由个体社会行动者组成的系统,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
基本分析单位:个体及其行动
社会整体的属性、特征和状态只能从个体的动机态度和行动来解释
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常人方法学、微观社会管理论(现象学、社会学、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
从“还原论”和”简化论“立场看待”社会整体“
主张以个体行动和个体之间的互动为研究的对象,从个体的角度解释社会的形成以及存在状态
主张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个体,以社会行动和互动作为研究对象
有助于了解社会是如何通过个体的行动和互动形成的
忽略问题:行动这是如何获得自身社会行动的意义的
个体行动者成了一个黑箱
消解了社会,行动者”社会化不足“
对比
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关注特殊性或独特性
研究范式
范式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时间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艾尔·巴比:范式是用来组织观察和推理的基础模型或参考框架
社会学是一门多范式的学科,三种不同的范式
社会事实范式--涂尔干
社会定义范式--M.韦伯
社会行为范式--B.F.斯金纳
个性解释
发生学解释
意向性解释
倾向性解释
共性解释、因果解释
一定条件下,某些规律作用,可预测现象
例:美国为何是两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