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脏六腑气血精
五脏六腑精气血津液完整版中医学习用
编辑于2020-03-10 03:05:54藏象
六腑
胆
与肝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肝主疏泄
功能失调
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等
怯懦,善太息,或谋虑不觉
小肠
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食
主泌别清浊
受盛食糜
化物
分清
水谷精微
脾
全身
别浊
残渣糟粕 (浊中之浊)
大肠
粪便
剩余水分 (浊中之清)
肾的气化
膀胱
尿液
胃
与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已降为和
功能失调
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食积,或多食善饥等症
大肠
与肺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胃的降浊
肺的肃降
肾的气化
大肠传导的排泄
膀胱
与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功能失调
尿频、尿急、尿痛
小便不利,尿少,尿闭
尿失禁,遗尿等
三焦
上焦
膈以上为上焦(含心、肺)
上焦如雾
宣发散布水谷精气以营养全身
中焦
膈至脐为中焦(含脾胃、肝胆)
中焦如沤
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
下焦
脐一下为下焦(含大、小肠肾与膀胱)
下焦如渎
排泄糟粕和尿液
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
元气借三焦之路,分布到达全身
运行水液
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
津气血津液
精
分类
广义
指血、津液以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
生殖之精
精的代谢
生成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
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
贮藏
先天之精
贮藏于肾
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
施泄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
濡养脏腑
化为生殖之精
繁衍生命
精的功能
先天之精充盈
后天之精充盈
肾精充盈
脏腑之精充盈
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
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气
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
肾藏精
水谷之气
肺主呼吸
自然界之清气
脾主运化
人体之气
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分布与分类
先天之气
元气
生成
由肾中精气所化生
分布
依赖三焦通达周身
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张和发育
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水谷之气
卫气
生成
水谷精微中慓疾利滑的部分
分布
行与脉外
主要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养脏腑、肌肤、皮毛...
可腠理开合
营气
生成
由水谷精气精华部分所化生
分布
循于脉中,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功能
营养机体化生血液
自然界之清气
宗气
生成
自然界之清气(肺) 水谷之清气(脾胃)
结合而成
分布
聚集于胸中
宣发
出喉咙
贯心
肃降
下蓄丹田
主要功能
视、听、言、动、呼吸、心率...
气的生理功能
气机
气机的运动形式
升
出
入
降
气机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守内
气闭:气内结与内,不能外出
脏腑气机失调
肺失宣降
脾气下陷
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
肝气郁结等
运动
推动作用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推动脏腑经络的功能
推动血液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
推动废物的排泄
温煦作用
气的运动是人类热量的来源
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使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防御作用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固摄作用
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
气化作用
是指气通过运动而产生的变化。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物质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营养作用
指脾胃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进而化身为营气以营养全身。营气与津液相结合化生为血液,由脉运往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血
概念
红色液态物质
循行于脉中
富有营养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
精髓
营气
津液
运行
气的推动,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
相关脏腑活动的协调平衡
循行
在脉管内由气的推动和固摄
功能
濡养与化神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失调
失眠
惊悸
多梦
健忘
津液
概念
津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
散布于体表的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液,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较醇厚,流动性较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生理:相互转化,互相补充
病理:伤津脱液
功能
滋润濡养机体
参与化生血液
运载全身之气
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阴阳平衡
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气为血之帅
血对气
血能生气
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对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失血过多导致津液亏损
津液大量亏损导致血脉空虚
子主题
五脏
心
生理功能
主血脉
正常
面色红润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脉象和缓有力
胸部感觉顺畅
异常
心气虚
推动无力
心脉瘀阻
心血虚
血脉空虚
心失所养
主藏神
异常
心血虚,血不养心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痰迷心窍
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忧心
燥狂
形体官窍
与小肠互为表里
五行属火
其体为脉
其华在面
开窍与舌
在液为汗
在志为喜
肺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宣发肃降
宣发
正常
呼出体内浊气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毛皮
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他
异常
呼气不利
胸闷、鼻塞
无汗、喷嚏
肃降
正常
吸入自然界清气
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
失肃降
呼吸短促或表浅
咯痰、咯血,哮喘气逆
小便不利,面目水肿
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异常
肺气壅塞
血脉瘀塞
心悸胸闷、唇青舌紫
正常
气体交换
助心行血
主治节
玩完成内外气体交换(肺司呼吸)
保持全身气机调畅(调节气和)
共同完成血液的输送(助气行血)
调节水液代谢(通过宣降,通条水道)
形体官窍
与大肠互为表里
五行属金
其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
在志为悲忧
肝
生理功能
主疏泄
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调畅气机
疏泄不及(肝气郁结)
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协少腹、乳房胀痛,甚者刺痛
正常
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和调
疏泄太过(肝气上逆)
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吐血、咯血,甚者卒中
促进血液于津液的运行输布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肝失疏泄
血行障碍
形成瘀血
津液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胸胁
少腹胀痛(肝气郁结)
胸胁刺痛
瘀血
梅核气(痰)
膨胀(水饮)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脾升胃降
肝失疏泄
脾
头晕目眩、飧泄(肝脾不和)
胃
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脘腹胀痛、便秘(肝胃不和)
有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
肝失疏泄
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
疏泄太过
易燥易怒
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行经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男子精液、女子经血的正常排泄
主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形体官窍
与胆互为表里
五行属木
其体在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肾
生理功能
主藏精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肾精
肾气
肾阴
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阴虚
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小便短少, 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大便干结,舌红而少精
肾阳
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阳虚
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舌淡
肾精不足
小儿—骨骼发育迟缓
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中年—早衰及性功能减退
老年—齿及发脱落,骨脆易折
主纳气
摄纳肺所吸清气
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吸气浅表
纳气失调
呼吸浅表,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主水液代谢功能失调
肾中精气
蒸腾气化
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浮肿,尿少。
形体官窍
与膀胱互为表里
五行属水
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开窍为耳及二阴
在液为唾
在志为恐
脾
生理功能
主运化
运化食物
运化水液
失调
湿、痰、饮、水肿
主升清
升输清气
升托内脏
脾气不足
水谷不运,气血不足
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内脏下垂,久泄脱肛
主统血
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脾生血(血旺则自固)
不统血
便血、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等
形体官窍
与胃互为表里
五行属土
体合四肢、主肌肉
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在液为涎
在志为思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