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发展与教育学习笔记
看这!下图总结了感觉与知觉的知识点,有感觉的种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相互作用,知觉的种类、基本特性、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中小学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观察 (思维的知觉)。复习考试必备!
编辑于2020-03-11 02:43:00感觉与知觉
感觉
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是一切知识与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种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 (根据刺激的来源)
外部感觉: 只感受外部刺激,反应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
视觉
由外界物体所发生的或所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视网膜是视觉的感受器官
听觉
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内耳耳蜗是感受器官
嗅觉
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味觉
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味道的感觉,如酸甜苦辣咸
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肤觉 (皮肤觉)
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
内部感觉: 只感受内部刺激,反应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
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如胸闷恶心呕吐等
平衡觉 (姿势感觉、静觉)
产生头部运动速度、方向或失重、超重的感觉
感受器位于内耳部分的前提和半规管内
运动觉
传递着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感受器散布在关节、肌肉和肌腱等神经纤维的深处
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
物理感觉
化学感觉
从距离和非距离角度
距离感觉
非距离感觉
临床角度
特殊感觉
体表感觉
深度感觉
内脏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到刺激范围
二者关系
在数值上成反比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一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绝对感受性与个别差异创设条件,使那些视觉和听觉感受性差的学生能清晰地感知到板书的内容和讲课的声音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的发展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依赖于人们的日常条件和实践活动。 由于时间活动的要求,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会变得灵敏,比如茶博士的品茶功夫的。
感觉的相互作用: 即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痛觉:很难发生痛觉得适应,其作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过于强烈的刺激很难产生视觉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如:把灰色方块放在白色背景上,方块显得暗些
继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酸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正后像
如:注视灯泡几秒,闭上眼会感到眼前有像灯泡的光源
负后像
正后像出现后,把视线转向白色背景,会感到背景上有黑斑点
视觉后像残留的时间,与刺激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如:在噪音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新会降低到之前的20%;而轻微的肌肉动作或用凉水擦脸,可以使黄昏视觉的感受性提高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有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敏锐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
知觉
概念: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某物体绿中透红,表皮光滑,有新鲜的水果气味,吃起来酸甜于是人脑便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知道它是苹果,这就是知觉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
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
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整体属性
感觉依赖个别感觉器官活动,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联合活动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知觉比感觉复杂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且听、视、触感官都参加
运动知觉: 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
真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在两处做连续的位移
似动知觉: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 (最佳运动、Phi运动)
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出现时,我们会以为看到一个像另外一个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自主运动
在暗示点燃一个烟头并注视,会看到它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
在注视下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体,就会看到静止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
概念: 社会中的人为现象的知觉
包括: 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出现的偏差
首因效应 (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先入为主”
近因效应 (最近效应)
记一系列事物时,对尾部记忆机优于中间部分
刻板印象
对某个事物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且忽视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以偏概全”
错觉: 知觉的特殊情况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大小、方向、形状、时间、倾斜错觉
产生的原因有客观主观心理生理等
基本特性
选择性
概念:知觉系统会自动的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因素
客观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蔚县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选择知觉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
对象的活动性
如流星霓虹灯容易吸引人们知觉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理解性
概念: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对于知觉的三个主要功能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使之觉更清晰准确
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此外,理解性不仅可以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现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整体性
概念: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如:面对残缺不全的零件,有经验的人能马上看出他是什么机器的部件,这是因为过去在感知它时是把它当作整体的
有助于人的知觉能力与速度的提高,也可能妨碍和干扰部分与细节反特征的反映
恒常性
概念: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印象仍相对不变
如:平视桌上的书与斜视桌上同一位置同一本书,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形状虽不同,但人对书的形状知觉仍然不变
包括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
作用:使人能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他们
中小学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
小学
视觉,听觉运动觉发展很快,视觉占主导;运动觉发展,速度水平与训练有关
初中
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增加
知觉的发展
小学
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左右方位辨认不完善; 小学时期是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初中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感知规律
强度律
对于被感知的事物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感知清晰,在实践中要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
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他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被感知的清晰
对比律
两个性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的感知,在观察中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制造对比环境
活动律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更容易感知
组合律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被感知
协同律
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协同合作可以提高观察效果,因此学习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观注律
有了持久的观察习惯,能克服观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观察力就得以锻炼和提高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者应结合使用)
实物直观
概念: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优点:赋予真实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局限
不易突出事物本质因素
受时间空间限制,无法提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种植物生长过程等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观察
模象直观
概念: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图片录像等),形成感知表象。模型图像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抽象或夸张
通过人为手段消除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突出所要概括的本质因素
言语直观
概念: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优点
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教学中大量采用这种方式
能培养学生想象力
由于表现具有概括性,这就有利于向抽象概括过渡
局限:言语唤起的表像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所获得的映象完整稳定,鲜明和准确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
教师应突出那些强度低但重要的要素,使他们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
差异律
教师在制作教具演示以及板书时,要增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清晰印象
活动律
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善于利用现代技术作为知识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给学生。
组合律
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比一般自觉有更深的理解性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
观察 (思维的知觉)
含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
目的性
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使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选择性
客观性
善于实事求是的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 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
精细性
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敏锐性
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全面性
观察是否全面取决于观察是否有序以及是否动用了多种感官。“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深刻性
观察深刻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必要的。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培养学生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还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