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曼昆
一张宏观经济学思维导图带你全面了解经济学,再也不怕经济考试。本张思维导图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向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其中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指标和衡量方式,蒙代尔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内容全面,一图在手,宏观经济瞬间理清。快快收藏起来吧!
编辑于2019-01-28 06:48:38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仅供参考,个人简单的思维导图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作者曼昆,此书 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非经济学模型。本图帮大家总结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方便大家复习。
一张宏观经济学思维导图带你全面了解经济学,再也不怕经济考试。本张思维导图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向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其中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指标和衡量方式,蒙代尔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内容全面,一图在手,宏观经济瞬间理清。快快收藏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仅供参考,个人简单的思维导图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作者曼昆,此书 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非经济学模型。本图帮大家总结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方便大家复习。
一张宏观经济学思维导图带你全面了解经济学,再也不怕经济考试。本张思维导图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向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其中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指标和衡量方式,蒙代尔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内容全面,一图在手,宏观经济瞬间理清。快快收藏起来吧!
宏观经济学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GDP衡量了什么?
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组成部分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真实GDP与名义GDP
GDP的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率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
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固定篮子
找出价格
计算篮子东西的价格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指数公式
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
替向偏向
新物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差别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
指数化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25章:生产与增长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重要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人均物质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或简称资本
人均人力资本
工人通过教育、拍讯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
人均自然资源
技术知识
对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储蓄和投资
储蓄可以引起生产率提高,让GDP增长更快
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来自国外的投资
教育投资
健康和营养
产权和政治稳定
自由贸易
人口增长
导致自然资源紧张
稀释了资本存量
促进了技术进步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债券市场
什么是债券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相当于“借据”。
债券的特点
期限
信用风险
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
什么是股票
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
共同资金
可以降低风险
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者的服务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
Y=C+I+G+NX
Y:GDP C:消费 G:政府购买 NX:净出口
Y=C+I+G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
I=Y-G-C
I被称为国民储蓄
I=(Y-T-C)+(T-G)
T:税收 前部分是私人储蓄,后部分是公共储蓄。
储蓄与投资的含义
当个人的收入超过消费时储蓄发生;当个人或企业购买新的资本时,投资发生。
可贷资金市场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利率调整调整其供给关系
储蓄激励
投资激励
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第27章: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现值
用现行利率产生的一定货币量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终值
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
风险管理
风险厌恶
保险市场
企业特有风险的多元化
多元化可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与市场风险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取舍
股票的多元组合
安全替代品
债券
储蓄
资产评估
基本面分析
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
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上市的公司都受到许多管理者跟踪
供给均衡决定了市场价格
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
随机游走与指数基金
第28章:失业
失业的确认
如何衡量失业
劳动力=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成年人数是所有城年人数,包括失业者、就业者及非劳动力。失业率不包括非劳动力计算,参工率则包括。
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衡量的准确性
失业状态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大多数是也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段所观察到的大多属事业又是长期的。
为什么总有人失业
摩擦性失业
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是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
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物品
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中
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
信息传播帮助工作匹配
政府就业机构
工人培训
失业保险
优点
减轻失业痛苦
提高岗位的匹配性
弊端
增加失业量
扭曲找工作的激励
经济学家对失业保险的利弊观点不一致
最低工资法
影响经验最少及技术最差的工人
改变供给平衡,导致失业
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经济学
工会导致工资提高
工资提高改变市场供给
本部门需求减少,工资上升
外部门需求增加,工资下降
导致失业出现
工会对经济是好是坏
好处
抗衡企业市场势力
协调工人与企业的利益关系
弊端
引起失业及无效率
牺牲部分工人利益
效率工资理论
提高工人健康
减小工人流动率
吸引高能力工人
提高工人努力程度
第29章: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计价单位
价值储藏手段
与非货币相比,货币具有极高的流动性
货币的种类
商品货币
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
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通货
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
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体系
美联储的结构
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银行与货币供给
百分百准备金银行
资产负债表
部分准备金银行
准备金率
银行创造货币
货币乘数
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银行资本、杠杠以及金融危机
银行向其所有者发行的股票中得到的资源成为银行资本。 杠杆:将现有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 杠杆率: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
资产小于负债时破产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
美联储如何影响准备金量
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买买美国政府债券。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
美联储如何影响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
支付准备金利息
控制货币供给中的问题
联邦基金利率
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一方面,物价水平看做是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供给由美联储与银行决定
货币需求
利率
平均物价水平
货币注入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
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调整过程简述
1.货币注入
2.生产率未变情况
3.人均货币增多,消费需求增加
4.供不应求
5.价格上升
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古典二分法
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真实变量
当比较任一两种物品的价格时,美元符号被抹去,用实物单位衡量的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
美元价值
货币中性
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
V=(P*Y)/M
V:货币流通速度 P:价格 Y:产量 M:物价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数量方程式
M*V=P*Y
解释均衡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所需的因素
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每个人钱包里的货币变得不值钱了。
费雪效应
1.真实利率不受货币增长的变动。 2.货币增长率提高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等量变动)
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的谬论
1.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自己服务于产品挣到钱,所以收入的膨胀玉无价的膨胀是同步的。
皮鞋成本
为维持手头保留的钱少于没有通货膨胀时的数量你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菜单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增加了储蓄收入的税收负担
扩大了资本收益收入的税收负担
问题解决方法之一:通过税收指数化解决
混乱与不便
收益成本难以衡量,影响金融市场
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超速通货膨胀:债务人受益
通货紧缩:债权人受益
通货紧缩
或许更不好
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物品的流动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贸易盈余
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赤字
出口小于进口
贸易平衡
出口等于进口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相等
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
储蓄=净出口+国内投资
储蓄=资本净流出+国内投资
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与贸易盈余下的国际流动
贸易赤字
净出口小于0
储蓄小于投资
贸易盈余
净出口大于0
储蓄大于投资
贸易平衡
净出口等于0
储蓄等于投资
国际交易的价格:真实汇率与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与贬值
坚挺与疲软
经济学家研究汇率变动时,通常使用许多汇率平均的指数
真实汇率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的物品与服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名义汇率 X 国内价格 / 国外价格
真实汇率=(e x P)/P*
e:名义汇率 P:本国一篮子消费物价指数 P*:国外一篮子消费物价指数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在国家买到等量的物品。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逻辑
1.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否则就会有被利用的可以获取利润的机会。 2.出现套利的现象出现。使得一国的需求增加,价格升高,另一国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最终会趋于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
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1=e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许多物品是不容易进行贸易的
即使可以贸易,不同国家生产的物品也不总能完全替代
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可贷资金市场
可贷资金的理解: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
NCO>0
增加国内可贷资金的需求
NCO<0
减少国内可贷资金的需求
真实利率上升
降低资本净流出
真实利率下降
增加资本净流出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理解
资本净流出代表为购买国外资产而供给的美元量
供给是垂直的
供给不随汇率变化,因为换成他国货币后,最终还是要换回本国的货币。
净出口代表为了购买美国物品与服务的净出口而需要的美元量
需求斜向下
供给平衡时的价格是真实汇率
真实汇率上升减少外汇市场美元的需求量
国内的商品更贵了,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减小,进口增加。
真实汇率下降增加外汇市场美元的需求量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资本净流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决定外汇市场的是真实汇率
决定可贷资金市场的是真实利率
政策和事件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政府预算赤字
减少可贷资金供给,真实利率上升
资本净流出减少
资本净流出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部分。
真实汇率上升,美元升值,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导致贸易赤字
贸易政策:关税影响
增加净出口,外汇市场需求曲线上移
真实汇率上升,美元升值,抑制出口
最终净出口不变
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
资本净流出增加
为了给国外资本资产筹资,可贷资金的需求更大了
真实利率提高,资本净流出减少
真实汇率下降,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促进出口,但是只抵消了部分由资本外逃引起的的资本净流出增加。
货币贬值促进出口,使贸易变得盈余
同时,利率上升,国内投资减少,放慢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经济波动时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不适用于短期分析
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高度相关
货币供给可以暂时改变真实GDP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下,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服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总供给曲线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下,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财富效应
物价⬇️消费⬆️
利率效应
物价⬇️购买力⬆️存款⬆️利率⬇️投资&消费⬆️
汇率效应
物价⬇️利率⬇️资本净流出⬆️真实汇率⬇️净出口⬆️
总需求曲线曲线的移动
消费变动
投资变动
政府购买变动
净出口变动
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原因
劳动
资本
自然资源
技术知识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
资本变动
自然资源变动
技术知识变动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黏性工资理论
工资调整具有滞后性,当物价变化时,工资未调整,使企业成本变化,供给随之变化,最后工资调整,供给恢复自然产量
黏性价格理论
价格的滞后性,导致某些企业价格未在短期内变化,使其产品价格更便宜或更贵,改变其供给量
错觉理论
物价总水平变动会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看法
物价总水平变化,使供给者做出改变供给量的决定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
资本变动
自然资源变动
技术知识变动
预期物价水平
黏性工资
黏性价格
错觉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短期中,引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长期中,引起物价的而变动,不影响产量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涨——衰退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通过政策改变总供给可以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债券改变供给
其他工具
降低贴现率
银行从美联储借准备金的利率
货币需求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
持有的货币的成本变得更高(可用于储蓄利息)
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货币市场的均衡
供过于求时,利率会降低
供不应求时,利率会提高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货币需求高,利率高,贷款消费或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货币需求低利率低,贷款消费或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货币供给的变动
减少货币供给,利率高,贷款消费或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低,贷款消费或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美联储政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
为什么用利率目标
难以准确衡量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一直在波动
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目标,通过调整相应的货币供给调整了每天货币需求变动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政府购买的变动
乘数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高需求→高工资→高消费→高需求
支出乘数的公式
乘数=1/(1-MPC)
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
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净出口
挤出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一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投资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挤出部分投资
税收变动
乘数效应
减税,收入增加,.......,刺激需求
挤出效应
减税,收入增加,.......,利率上升,抑制投资
总需求增加或减少取决于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相对大小
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轮
使用适当,稳定总需求
反对积极稳定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时滞性,效果需要六个月以上后才能显示
无法预测衰退与萧条,无法提前做出反应
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稳定性
自动稳定器
税制
衰退时,税收会自然减少,刺激需求
政府支出
失业保险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总需求、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事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短期中,总需求增加,产量提高,物价提高,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减少。反之则失业率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的作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曲线
长期中,需求变动不影响产量,会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失业率不变。
自然就业率的理解
“自然”是指不受货币政策影响的就业率,比如工会势力不随货币供给变化而变化
使理论与证据一致
预期的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
短期中,人们没有预测到通货膨胀的发生,货币量的变动引起了产量、物价、失业和通货膨胀发生未预期的变动。
长期中,人们可以预测美联储决定引起多搞的通货膨胀率,于是失业率不变。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的通货膨胀变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
长期中,人们习惯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并相应改变通货膨胀预期,自然就业率不变。
自然率假说的自然实验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都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
供给冲击: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他们收取的价格的时间;它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因此也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不利的供给冲击
产量下降,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
决策者面临着反通货膨胀与反失业率的艰难抉择
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
牺牲率
牺牲率是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率必然引发产量下降及失业率上升
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理性预期
当人们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政策的信息和理论。
理性预期观点持有者,认为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调整足够迅速,牺牲率可以大大降低。
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正确的
理性预期理论难以判断正确性
支持
但也许是人们对政策不够信任,调整不够迅速
同时,牺牲率的确没有预期的大
反对
沃尔克时期,理性预期并没显现
格林斯潘时代
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符合菲利普斯曲线规律
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视图稳定经济吗
支持方
经济是不稳定的,政府决策可以使经济更稳定
反对方
政策具有时滞性,目前的决策是基于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做出的决定
宏观经济知识有限,许多情况难预测,消除所有经济波动是不现实的目标
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支持增加支出
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支出比减税更有效
增加支出会完全增加总需求
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较差,减税并不会过多刺激消费
支持减税
减税改变了激励
增加总供给
失业者更愿意找工作
就业者更愿意努力工作
增加总需求
刺激消费
衰退时,政府增加支出,未来可能导致高税收,引起人们减少消费
政府也许并不能将支出使用高效
减税的有点在于分散了支出决策,而不是依靠集中,不完善的政府过程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定制定还是相机决策
支持规定制定
导致政治性经济周期
在大选来临前,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临时的经济繁荣,有利于选举
政策前后不一致性
政府声称希望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但由于稳定物价会造成高失业率,所以通常又无法达成降低通货的目的,造成政策前后不一致性
影响政府公信度,使人们预期通货膨胀提高,菲利普斯曲线上移
支持相机决策
相机决策具有灵活性,可以更灵活应对突发事件
相机决策造成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假想
里根总统竞选前,紧缩性政策
政策前后不一致性
政府可以通过兑现诺言,获得信任
制定规则需要面临准确规则的艰难任务
中央银行应该支持零通货膨胀吗
支持方
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只是暂时的,只要人们预期通货膨胀迅速改变,成本可以很低
降低通货成本的成本是暂时的,但是带来的好处是长久的
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并没有预测的那么大
零通货膨胀目标提供了一个比任何其他数字更自然的聚焦点
稳定物价
反对方
比温和通货膨胀相比,零通货膨胀成本很高
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大部分成本要由那些承受能力最差的人承担
比如低技能、低能力的人更容易失业
降低通货膨胀并不会使真实收入增加
工人们更容易抵制名义工资下降的情况
通货膨胀能使负真实利率成为可能,可以提供对总需求的足够刺激
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支持方
预算赤字带来的债务最终由子孙后代承担
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利率下降,抑制投资
例外情况
战争时期
提高税率对饱受战争的人民是不公平的,此时可以通过增加支出进行筹资
衰退时期,总收入减少,税收减少,若减少支出,将导致经济恢复缓慢
平衡预算能稳定经济,意味着未来的人们能有更繁华的经济
Sub Topic
反对方
减少预算支出,长期看会导致更不利的局面
比如减少教育投资
有远见的父母会通过储蓄抵消债务给子孙后代的影响
只要政府债务增长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政府债务可以持续
巨大的预算赤字不可能永远持续
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支持方
储蓄高,利率低,刺激投资
美国多项税收政策扭曲了储蓄激励
通过使用消费税代替所得税,能促进储蓄
反对方
改变储蓄政策,收益最多的是富有者,这会增加穷人的税收负担,使社会更不公平
提高储蓄收益并不一定带来储蓄量增加
替代效应
少消费,多储蓄
收入效应
多消费,少储蓄
可以简单地通过增加对富人的税收或减少预算赤字改变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