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必看教育理论基教育学知识汇总。下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五)教育制度;(六)教育目的。喜欢请点赞收藏!关注我,能持续获取优质导图哦。
编辑于2019-01-29 06:44:02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
由来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分别解释教和育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概念
广义: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
更狭义:德育
子主题
家校合作的方式: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教育的日常用法
1.过程: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方法:你是怎么教育你孩子的
3.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美国谢弗勒《教育的语言》对教育定义的分类
1.纲领性是应然,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2.描述性是实然,教育实际上是怎样的,对他进行描述
3.规定性是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给教育下的定义,我认为的教育是怎样的
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媒介/教育举措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形态
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按运行场所和空间分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按时间标准,产业技术,社会形态分
1.农业社会的教育
2.工业社会的教育
3.信息社会的教育
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1.永恒性:与人类历史共始终
决定因素
外部:生产劳动的永恒性决定教育的永恒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内部:教育的功能
2.历史性:古今不同
3.继承性:古今相同
4.阶级性:原始和共产主义都没有阶级性
5.等级性:某阶级内部,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原始,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都没有等级。
6.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本体/固有功能
个体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派生/衍生功能
人口
经济
政治
文化
科技
按性质/方向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形功能
可以互相转化
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朱熹,所有宗教
最古老,起源于上帝
生物起源说
本能生利西
沛西.能,利托尔诺,桑代克
第一个正式提出(科学),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理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孟禄
孟禄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单选选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米凯爱劳动
米丁斯基,凯洛夫
正确科学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需要起源说
杨贤江
交往起源说
叶澜
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
原始社会:简单劳动无阶级
1.无阶级性也无等级性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内容简单,教法单一
古代社会:阶级学校无劳动,专制刻板无制度
1.古代产生了学校,世界最早古埃及宫廷学校,我国最早夏朝;学校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剩余劳动力,社会需要和文字。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樊迟问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4.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占主导地位)5.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没学制)
奴隶社会
夏朝:我国最早出现学校:序和校
商代:大学,小学(我国最早出现),瞽宗,庠和序
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宗教教育
西周:国学: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地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或礼)为中心
特点:学在官府(阶级性),官师合一
只有官学
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战国:1.私学兴盛。2.教育内容以儒墨为主的显学。3.选士制度:军功爵制度。稷下学宫.
性质:官学(官家举办,私家主持荀子主持了3次)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尊师重道
时期:战国齐国(在今淄博)
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管仲《弟子职》
两汉:1.察举制(举孝廉自下而上),征辟bi制(自上而下)2.教育内容:儒家经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文翁兴学。4..官学和私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标志着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我国第一所具有完备规制的学校
鸿都门学
世界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
宫邸学
地方官学
略
私学
书馆
蒙学,基础教育
经馆
著名学者讲学,为书院提供了历史渊源
魏晋南北朝:1.九品中正制(等级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2.二学四馆:国子学,太学,儒玄文史四馆
隋唐:1.科举制产生。隋炀帝606-1905。2.六学二馆
六学:太国律算四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弘。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1.四书五经。四书(梦中大论):《孟子》《中庸》《论语》《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书院盛行。精神:自由讲学;性质:半官半私。起于唐,盛于宋
中国四大书院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之首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至今保存最完整
3.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4.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明
清:科举制废除1905
西方
西方奴隶社会
古罗马
1.家庭教育为主: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2.主学希腊语和拉丁语。3.昆体良
1.《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世界上第一本论述教学法的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提出分班教学思想,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3.提倡双语教育
4.学习过程3阶段:模仿-理论-练习
古希腊
斯巴达教育
1.尚武。2.重视女子教育,不重视智育。3.教育内容
1.军事体操,道德训练
2.五项竞技:跑跳力饼枪。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雅典
1.崇文2.轻视女子教育。3.四育: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两个城邦最大区别:教育目的不同
古印度
古儒学校:婆罗门教育;《吠陀》为主要内容,由古儒教授。利用年长的儿童充当助手协助老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与小先生制(我国)和导生制(英国)类似
佛教教育:寺院,教授佛家经典
种姓制度4等
1.婆罗门(僧侣)
2.刹帝利(武士)
3.吠舍(平民)
4.首陀罗(奴隶)
古埃及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与西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类似)2.学校名称及教育内容
1.宫廷学校:世界最早的学校。文法修辞,天文神学
2.僧侣学校:佛教经典
3.职官学校:政府律令
4.文士学校:最低级,设置最多;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西欧中世纪
教会学校:1.僧侣学校2.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最早是智者学派提出)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最早由柏拉图提出)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教区学校:简单读写算
骑士学校(家庭教育)
骑士七技:马泳剑是猎枪棋诗;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近代社会
基本特征:公立双世义
1.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1.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马丁路德(16世纪)
2.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令:1619(17世纪)德国(但当时德国处于战争,未普遍实施)
3.世界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发》:1763年普鲁士王朝颁布
4.中国最早:1906年《强迫义务教育章程》中国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3.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执教
4.教育的世俗化
5.形成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鸦片战争)
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
2.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我国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最早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学堂
工业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持续时间最长
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盛宣怀:1.1897年开设南洋公学(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也是最早的公立小学堂)。2.1895年开设北洋大学堂(我国现代意义上第一所工科大学)
3.教育内容:西文(外国语言文学),西艺(科学技术)
4.留学教育:留美,留欧
维新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
1.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2.废八股,改革科举,讲西学,建新式学堂
3.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严复
梁启超: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提出趣味教学
严复:最早从德智体上构建教育目标体系的第一人,新民德(德育),开民智(智育),鼓民力(体育)
清末新政时期(八国联军侵华)
1.建立学制(壬寅(yin),癸卯(gui,mao));废科举(1905),兴学堂
2.留学:留日,留美
蔡元培
1.地位:毛主席夸赞: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五育教育
1.军国民教育(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智育)
3.公民道德教育(德育,核心和重点)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美育,中国近代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三个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
3.北大改革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原话: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4.教育独立思想
1.经费独立2.行政3.学术和内容4.脱离宗教
陶行知
地位
1.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2.万世师表-宋庆龄 3.一个无保留的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 4.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郭沫若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实践
1.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2.首创“小先生制”(类似英国导生制),发扬“艺友制”(师范教育,同伴互助思想) 3.创办山海工学团
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
文艺,卫生生计,公民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梁漱溟
致力于乡村教育
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失衡
黄炎培
职业教育之父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陈鹤琴
中国幼教之父
“活教育”思想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课程结合自然,社会,儿童和学校教育内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2.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需要起源说
外国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
个性解放
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
宗教改革
新教教育
加尔文:普及教育之父
天主教教育
重点在于中等和高等教育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德国
《初等义务教育法》,保障初等教育
法国
1881年和1882年,《费里法案》颁布,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三大原则
英国
1870年《初等教育法》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美国
1852年,马塞诸萨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赫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现代社会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现身多元化
1.教育终身化,是一种教育理念
2个人物:第一本终身教育的著作:1929英耶克斯利《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篇报告中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上”
4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全民化
3.民主化:追求教育平等和自由;教育民主的核心是实现教育平等,包括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
4.多元化
5.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
核心:人的现代化
着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关键: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重要保障: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重要标志: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
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公益性和免费性不对)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概述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一个时选教育问题)
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
合起来是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特点:
1.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的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中国教育思想
儒家
孔子
孔子启发因材施
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人性3等:上智,中人,下愚
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悔也
教育功能
国家发展3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中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
德才兼备的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原则和方法
1.学思行并重
2.因材施教:“闻斯行诸”;“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3.启发原则:世界上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
5.知行统一原则:“力行近乎仁”;“听其言观其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循序渐进原则:欲速则不达
道德教育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孟子性善盈科进
人性论
性善论:1.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人之所以不学,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教育目的
明人伦
理想人格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思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育方法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
社会分工与教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意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用
荀子
荀子性恶闻知行
人性论
性恶论:“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教师地位
师云亦云:先秦儒家中最先提出尊师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教师条件(非统考考过)
1.要有尊严,使人敬服;2.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3.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4.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
著作
《劝学》
最早把道和德连起来使用
循序渐进的原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中庸》
教育的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知行统一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庸》和《学记》都出自《礼记》
墨家
墨子非攻善科技
人性论
“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思想基础
兼爱,非攻
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或者“贤士”
教育内容
1.政治道德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数学:圆的定义,一中同长
力学:力的定义
光学:光的直线行进,小孔成像
机械制造
3.文史教育
4.逻辑思维,实践能力
获得知识途径:亲知,闻知,说知(推理)
教育方法
1.主动(不扣必鸣)
2.创造(述而又作)
3.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听其言而观其行;)
4.量力: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量力原则的(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三表法”--判断言行是否合理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道家
老子
文化堕落---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人性复归论
绝圣弃智
学记
出自《礼记》,作者乐正克
地位
世界最早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的雏形
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的重要性与政治的关系
教学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救失
预时孙摩
1.禁于未发之谓豫;2.发然后禁,则扞(han)格而不胜;
预防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适时而教(关键期)
1.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2.不陵节而施 3.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
4.相互观摩:相观而善,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
相互观摩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可接受(量力)
1.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课内外相结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尊师重道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讨论法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复述策略(真题考过)
朱熹(宋朝)
教育目的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忌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教学原则
夫子施教,各因其才
因材施教
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
3.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循序渐进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发性原则
教学阶段,重视基础教育
大学:教理(四书五经)
小学:教事
提出课程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与现代课程意思相近
唐,孔颖达最早提出课程,但与现在课程意思不同---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治
王阳明 明朝
人性论
心即理(良知就是天理)
教育目的
致良知,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1.立志2.自求自得3.知行合一
随人分限所及
单选量力性
多选时也选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
求本心(独立思考)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董仲舒西汉
著作
《对贤良策》
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太学(第一个具有完备规制的学校)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ao)之性
王充--东汉
著作
《论衡》
1.培养目标
鸿儒,著书立说,首倡培养创造性人才(人才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五种层次
2.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敢于质疑书本和老师)
颜之推--魏晋南北朝
著作
《颜氏家训》--最早的家庭教科书
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士大夫
教育内容:德:儒家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艺: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
儿童教育:及早施教,提出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
学习方法:提出勤学,切磋,眼学(亲自研究的意思)等主张
韩愈--唐
著作
《师说》
1.学无常师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三人行,必有我师
体现了“相师”
1.人性说:性三品(上中下)
2.教育目的:明天王之教,学所以为道
3.教育内容:儒家经典
4.教师作用:传道授业解惑
5.教学方法:勤勉,精通,独创
王夫子---明末清初
人性说:性日生日成,后天习得(人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教育的内在作用
1.继善成性,使之为善
2.可改变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
外国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
“智者学派”
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最早确立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苏格拉底
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教育目的论
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
培养道德(教人学会做人)---提出“美德是否可教”
德育论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传
智育论
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修科目
产婆术
版本一: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西方最早采用启发术教学的教育家)
版本二: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mi)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两个世界观
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学习即回忆
教育目标
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儿童教育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2.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首次认可游戏价值的是:福禄贝尔--世界幼儿之父;首次提出趣味教学的是梁启超
3.重视早期教育,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女子教育
女子应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教育内容
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四艺)列入教学科目,与智者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合称七艺
著作
《理想国》,《法律篇》
三个等级
劳动者,军人,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地位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马克思;古代的黑格尔----恩格斯
灵魂论
1.植物的灵魂(生长发育)——--体育;2.动物的灵魂(本能,欲望)---德育;3.人的灵魂(思维,理解)---智育
教育最高目的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教育遵循自然和教育分段
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0-7,第一段-体育为主 ;7-14,第二段-德育 ;14-21,第三段--德育为主
反对教育的功利性,主张提高一般文化素养,适合自由民(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17年考过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
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代表作
《论灵魂》和《政治学》
古罗马--培养雄辩家
昆体良
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世界最早是《学记》)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练习
1.班级授课的萌芽
最早提倡双语教学:拉丁文和希腊文
创立时期
培根
培根首提出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现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
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
著作
《新工具》--归纳法;《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
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独立;采用自然类比法进行研究
《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的课本,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宗教目的--永生“今生为永生做准备”(原话)
泛智主义
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主张统一学制,扩大了初等教育内容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与教育原则: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根本指导原则)
2.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的金科玉律)《世界图解》
子主题
3.把教学比作钉子,钩子,夹子----巩固性原则
4.不强迫智力接受任何它的自然爱好所不喜爱的东西---量力性原则
5.系统性
都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和系统论证的(其中量力性有说法认为是由墨子提出
6.循序渐进性
康德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1776年 德,哥尼斯堡大学
教育思想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万能论(考过)
著作
《康德论教育》又称《教育论》
卢梭
《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