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思想史—古典时期
经济思想史,古典时期(1776基本信条)核心观点:经济自由主义 1.崇尚个人自由 2.提出利己假设 3.主张最小政府干预 4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5.经济规律
编辑于2023-08-18 21:48:35 福建省DBMS完整概念,包含EER,relation model,physical design,DBMS是一个综合性的软件系统,它负责数据库的定义、建立、操作、管理和维护。通过DBMS,用户可以方便地存储、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无需关心数据的底层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
经济思想史—新古典学派,介绍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福利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经济思想史,古典时期(1776基本信条)核心观点:经济自由主义 1.崇尚个人自由 2.提出利己假设 3.主张最小政府干预 4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5.经济规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DBMS完整概念,包含EER,relation model,physical design,DBMS是一个综合性的软件系统,它负责数据库的定义、建立、操作、管理和维护。通过DBMS,用户可以方便地存储、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无需关心数据的底层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
经济思想史—新古典学派,介绍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福利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经济思想史,古典时期(1776基本信条)核心观点:经济自由主义 1.崇尚个人自由 2.提出利己假设 3.主张最小政府干预 4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5.经济规律
经济思想史
古典时期(1776-1871)
古典学派催化剂
思想革命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基本信条
核心观点:经济自由主义
1.崇尚个人自由
经济思想基本前提
2.提出利己假设
3.主张最小政府干预
4.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除了李嘉图
5.经济规律
先驱者
威廉·配第(英)
古典经济学奠基人,政经之父
有浓厚重商主义
1.劳动分工
2.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3.分配理论
工资理论
工资是维持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反对提高工资,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地租理论
地租是收获的农产品扣除生产费用后的剩余
地租就是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后的余额
级差地租
因土地距市场远近不同、土地丰度不同,产生不同地租
利息理论
利息是货币租金,利息是合法正当收入
安全无问题情况,利息量=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土地的地租
地租高低是利息高低基础
利息取决于货币供求
理查德·坎蒂隆(爱尔兰)
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价值理论
内在价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
市场价格:市场上商品的实际价格
市场价格围绕内在价值变动,取决于供求
货币理论
货币→商品交换的尺度
货币也有内在价值
货币数量论
货币量增加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取决增加货币量所造成的消费和流通状况变化)
分配理论
手工业者劳动收入是所消费土地产品的两倍
手工业收入高于农业
利润是利息基础
反对人为规定利息率
大卫·休谟(苏格兰)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1.货币是贸易机器上使齿轮转动更平滑的润滑油
2.金银作为货币是依靠某项社会职能采取得的一种虚构价值
3.商品价格是流通中用商品除货币数量所得,商品增加价格便宜,货币增加,商品涨价。

赋税:支持间接税制度(利于土地所有者和富人,剥削穷人)
构建者——亚当斯密
影响

核心理论
《道德情操论》
同情——社会繁荣幸福 无同情心——社会不复存在
∴司法体系是必要
违反神的意志——内在耻辱、自责 违法法律——法律惩罚
看不见的手——对财富追求的欲望(人是自私又仁慈的,为虚荣心追求财富)
《国富论》
两个假设:
1.利己主义
2.经济人假设

1.劳动分工和交换理论
劳动生产率增加是分工结果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
1.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损失时间
3.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器发明,使一人能做许多人工作
分工程度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限制
分工产生的原因是交换,分工促进交换
2.货币理论
货币是交换媒介
货币是劳动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纸币代替金银
3.价值和价格理论
1.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界定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
3.研究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4.资本积累理论
通过分工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便是资本积累
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生产性增加物的价值,非生产性不增加。
2.收入分配理论
工资理论
来自劳动的收入——工资
工资增长由财富增长决定而不是实际大小,所以工资最高的一定是最繁荣的 国家但不一定是最富的。
充足的劳动报酬是财富增加和人口增加的结果。
物价低廉年份工资较高,因为雇主要多利润
工资增长提高商品价格
利润理论
来自运用资本的收入——利润
劳动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的余额
城市利润率低于农村,因为竞争大
资本存量减少降低劳动工资,同时提高利润,提高货币利息(卖高价,费用低)
利息是派生的收入
地租理论
地租来源:
1.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一部分
地租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是地主对工人剩余劳动价值的剥削
工资和利润高低是价格高低原因,地租高低是价格高低的结果
2.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
3.一种垄断价格
4.自然力的产物
地租理论试图在价值论基础上说明:
劳动是财富源泉,地租源于劳动
一年中劳动创造的产品如何在三大阶级间分配
农业中存在土地私有权,这种垄断的存在和地租的关系如何
农业中存在自然力作用,它创造的价值如何转化为地租
5.其他
①自由放任
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
②论国家的职责
三项职能
1.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犯
2.维护社会治安
3.维持社会需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③论赋税
政府支付履行职能费用来源赋税
赋税四项原则
1.公平,每个人负担的税额应按照各人在国家保护下取得的收入按比例分担
2.确定,纳税时间、方法、税额确定,让纳税人明白,不随便变动
3.便利,各种赋税缴纳日期及方法要给予纳税人最大方便
4.经济,一切赋税征收尽可能全部纳入国库(重点)
公债向资本募集,影响生产,公债制度有害
价值之谜:钻石与水
为了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不解释该悖论
现在的解释是从供求角度解释和边际效用
两论之谜
《道德情操论》同情原理,利他
《国富论》利己原理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两个方面考究才是对人性完整理解
利己→社会利益扩大→利他
先利己→有同情心→利他
道德情操论→精神 国富论→物质
悲观者
时代背景
英国《济贫法》:对穷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马尔萨斯反对)
英国《谷物法》:对进口谷物征收关税,提高原定最低价(马尔萨斯支持)
马尔萨斯
人与自然矛盾
反对《济贫法》,因为这只会增加穷人生育能力,社会不会改善
人口理论
两条公理
1.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一个假定
两个增长级数的假定:生活资料以算数级数率增加, 人口再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因为生活资料增长受土地限制,所以要保持平衡, 必须抑制人口增长。
忽视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资料发展作用
对人口的抑制
最后抑制:食物短缺(饥荒)
直接抑制(一切因食物短缺发生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疾病,以及不由食物短缺引起的所有因素)
预防性抑制
不赞成的预防措施,罪恶:卖淫和避孕
积极抑制:战争、瘟疫、流行病
三个命题:
1.人口必然受到生活资料限制
2.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也一定增长
3.上述抑制因素以及压制人口超强增长的抑制因素,都可归在道德抑制、恶习和贫困名下
济贫法
是一种罪恶,对穷人的欺骗,毁灭的人超过保护的人
以土地收益递减律为依据,但是这是以劳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变为前提,不是普遍规律,论据不充分。把节育视为罪恶,把战争、瘟疫、贫困视为抑制手段,带有非人道主义色彩。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人们在有购买愿望的基础上,实现愿望的购买能力
商品价格=工资+利润;利润不可能通过资本买卖实现,在卖的时候实现,却在买的时候失去
有充分有效需求:生产商品全部售出 有效需求不足:不能全部售出,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边际生产力递减→平均利润降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
李嘉图
人与人的矛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在他手中达到顶峰
李嘉图恶习:抽象理论演绎法
1.货币理论
一般货币理论
货币是商品,有价值,价值取决劳动量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货币表现
一国所需货币量取决货币价值
黄金规定纸币价值
货币数量论
货币价值取决数量,两者反比
商品价格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正比
2.劳动价值理论
区分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尺度,但对交换必不可少
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交换价值由生产耗费劳动量决定
复杂劳动and简单劳动
直接劳动and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
个别劳动and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最不利的条件下耗费的劳动
相对价值
3.分配理论
工资理论
市场价格and自然价格
把工人贫困归咎于工人自身
但是有利润,不是等价交换,有矛盾
相对工资
工资利润反比
利润理论
商品价值=劳动工资+资本利润
工资是变化原因,利润是变化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
地租理论
人多→耕种劣等地→价值却决于劣等地→优等地获得超额利润→地租
级差地租取决不同土地的劳动生产率差别(排除地租是自然力报酬的错误说法)
级差地租
第一形态:土地位置or肥沃程度不同产生地租
第二形态:同一土地,追加等量资本和劳动,每单位投资带来产出减少,因生产率不同产生地租。
4.对外贸易理论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不会直接增加一国价值总量
对外贸易获得高利润不会提高该国利润率
只有当从国外进口廉价必需品→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工资↓→利润↑
对外贸易意义在于增产
比较成本说与国际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反对谷物法
分化者
边沁——功利主义之父
经济学贡献
效用最大化
边际效用递减
衡量幸福七大标准
强度
持久性
确定性
类似性
多发性
丰度
纯度
为高利贷辩护,政府不应调控利率高低
政策含义
政府公共政策目标:生存、安全、富足、平等
政府接管人寿,社会保险思想雏形
平等,→照顾穷人
萨伊——法国亚当斯密、庸俗经济学鼻祖
政经“三分法”(实验科学)
生产
分配
消费
生产性消费
再生产性消费
指出斯密不足:人的劳动力才能创造价值(错误) 正确:一切价值来自劳力作用,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资本的作用。
主观价值论
价值:人的勤奋与自然和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生产三要素
劳动
土地
资本
生产创造价值→价值衡量效用,用价格表示
工资是劳动报酬,利息是资本创造的价值,地租是土地的收入。
企业家的重要作用
人的劳动分为三类:
哲学家or科学家劳动,阐明理论
农场主、工厂主or商人劳动:应用
工人劳动:执行
企业家和工人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任务不同。
利润:
资本利润
利息
使用资本的劳动利润
企业家经营报酬
企业家是第四种生产要素
萨伊定律
核心:供给创造其自身需求
1.生产产品多样化→产品销售得越快、越多、越广泛,利润越大
2.全体企业共同繁荣的利害关系:一企业成功,帮助别的企业成功
3.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不至于损害国内产业和生产
4.鼓励消费没用,还要激励生产
西尼尔——知行难以合一的辩护士
纯经济理论:
政经应是研究财富性质、生产和分配的学科,别牵扯价值判断、福利
最早区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四个命题:
1.效用最大化原理
2.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沿袭
3.资本积累原理
节欲可以积累更多资本
4.收益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价值论先驱
财富价值三要素
效用
指的是事物对人们的痛苦与愉快的关系
供给有定限
喜爱变换:边际效用递减
喜爱体面:公开拥有供给有定限的商品
可转移性
节欲论
生产三个手段
劳动
自然要素
节欲
工人牺牲欲望→工资
资本家牺牲享乐→利润
工作11.5小时,前10小时刚好价值=成本和折旧,最后一小时创造纯利润,最后的一个半小时创造总利润
政策立场
支持济贫法
反对工会运动
反对10小时工作时间,要工作更久,反对《工厂法》
巴斯夏——最简单的自由贸易倡导者
破窗理论第一人
自由贸易倡导者
和谐经济论
社会需要人为秩序
劳务价值论:互相提供劳务,交换中确认和产生价值,物的价值就是劳务价值,交换物=交换价值
实行贸易自由、创建竞争环境→社会各阶级利益趋于和谐
综合者:慕勒
功利主义
目标:使行为者和与此有关的一切人都得到幸福,支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批判边沁的感性快乐=精神快乐
幸福要有质、量之分
两分法:
财富的生产确立为经济发展
分配确立为社会法则
自由主义与适度国家干预
支持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个人自由、多样性与公正视为公共生活中最高价值
自由放任促成最大程度个人法则,这是人类制度安排不是自然法则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国家干预
命令式干预
非命令式干预
国际贸易
肯定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加入需求分析
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
人口增长
斯密:国民财富增长,强调劳动效率
资本积累
马尔萨斯:人口约束
技术进步
李嘉图:边际递减停止增长
自然资源
社会改良
反对土地所有权
主张合作互助,友好竞赛;允许私有财产自由和竟争自由
其他贡献
经济人假设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
慕勒加以严格界定
利润构成与信用周期论
肯定西尼尔节欲论
利润=利息+保险费+管理工资
否认生产过剩危机
工资基金说:主张工人工资是资本家资本一部分
反对最低工资
工资基金是错误的,工资不是资本预付支付,而是源于销售收入现金流
马克思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矛盾:等价交换,利润来源?
剩余价值来自可变资本的增殖,各部门利润率不同,趋于一致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1.劳动价值论:抽象的绝对价值固定不变,价格是其再分配的结果
交换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供求不影响价值,价格只是供求关系引起市场波动的结果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只是实现了价值的重新分配
2. 剥削理论:特殊的劳动力商品是剩余价值的的唯一源泉
劳动产品的价值超过劳动服务的价值,通过劳动创造产品价值超过维持工资,利润就来源于这部分未支付劳动,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有资本所有权,可以无偿占有利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用于支付工人工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投入的总资本的比率
价值体系两个特点:
1.总价值=总价格
2.以价值衡量的总剩余=以价格衡量的总利润
3.经济危机:用机器替代工人无异于自取灭亡
机器替代工人,缩减了剩余价值的基础,利润率下降,产品过剩,工厂倒闭。恶行循环,财富积聚在少数人手中,加剧工人贫困
4.资本主义的运行法则:财富两极分化原因及其后果

德国历史学派
先驱者:李斯特
旧历史学派
罗雪尔
新历史学派
施穆勒
讲坛社会主义
方法论
历史——经验分析方法
历史统计法
国家职能
马克思·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