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固体结构
本图是无机化学--固体结构知识点整理,内容详尽条理清晰,预习复习一览无余,对你有帮助值得收藏反复观看哦!
物理化学化学势知识点整理,公式适用条件,包含偏摩尔量、 化学势、气体物质的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化学势、 理想稀溶液物质的化学势等内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识点大纲,公式使用条件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破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包含无机化学--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基础知识,内容详尽,图文结合,条理清晰,预习复习一览无余,值得收藏反复观看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十章 固体结构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
晶体的结构特征晶体理论
晶体缺陷
非晶体和准晶体
晶体类型
§10.2 金属晶体-金属键理论
金属晶体的结构
金属键理论
非定域键
金属晶体是金属原子或离子彼此靠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金属键没有方向性。 金属键的理论模型有电子海模型和能带理论(金属的分子轨道模型)。
子主题
2.能带理论 若有n个原子聚积成金属晶体,晶体中n个原子的每一种能量相等的原子轨道,通过轨道叠加、线性组合得到n个分子轨道。由于n 数值很大(~1023),所得分子轨道各能级间的间隔极小,几乎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能带。n个分子轨道中,n/2个的分子轨道有电子占据,另外n/2个是空的。
电子有移动的空间了才能产生电流,导电性是靠导带中的电子实现的,满带和空带重叠可以成为导带
导电
金属能带结构的特点是存在导带(如Li、Na)或价电子满带与能量间隔不大的空带发生部分重叠(如Mg),在外电场作用下,导带中的电子可跃迁到相邻的空轨道,因而能导电。 电子是活动在整个金属晶体范围内,为非定域状态,所以金属是导体。
由于半导体的禁带较窄,△E <3eV。在 外电场作用下,部分电子由满带跃入空带, 从而使空带变成了导带,满带中失去电子从 而留下可以接受电子的空穴。 半导体的导电性是导带中的电子传递 (电子导电)和满带中的空穴传递(空穴导 电)的混合导电。
导电性区别
升高温度时,金属中原子振动加剧,导 带中电子运动的阻碍加大,导电性下降,电 阻增大。 升高温度时,半导体中满带有更多的电 子跃入导带,导带中电子数增加,满带中空 穴增加,导电性增强,电阻减小。 低温时半导体是电子的绝缘体,高温时电子能激发跃过禁带而导电。
§10.3 离子晶体-离子极化
离子晶体的结构
晶格能
离子极化
离子在靠近极板时会产生变形,电子和原子核的移动反向
极化率
离子中的电子被原子核吸引得越不牢,极化率越大
① 离子半径 r : r 愈大, α愈大。 如α:Li+<Na+<K+<Rb+<Cs+;F-<Cl-<Br-<I- ② 负离子极化率大于正离子的极化率。 ③ 离子电荷:负离子电荷多的极化率大。 如:α(S2-) >α(Cl-) 正离子电荷少的极化率大。 如:α(Na+) >α(Mg2+) ④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构型(离子半径、电荷相同): (18+2)e-,18e- > 9~17e- > 8e- 如:α(Cd2+) 18 >α(Ca2+)8; α(Cu+) 18 >α(Na+)8 r/pm 97 99 96 95
极化力
①离子半径 r :r 小者,极化力大。 ②离子电荷:电荷多者,极化力大。 ③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构型: f :(18+2)e-,18e- > 9~17e- > 8e- 当正负离子混合在一起时,着重考虑正离子的极化力,负离子的极化率,但是18e构型的正离子(Ag+, Cd2+ 等)也要考虑其变形性。
离子极化的结果
§10.5 层状晶体
定义
石墨具有层状结构,称为层状晶体。
§10.4 分子晶体
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分子的偶极矩与键矩的关系: 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 分子偶极矩 = 键矩 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 = 键矩的矢量和,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分子间具有吸引作用的根本原因:任何分子都有正、负电中心;任何分子都有变形的性能。
作用种类
分子间力即范德华力为三种力的总称
特点
不同情况下,分子间力的组成不同。例如,非极性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极性分子之间有三种力,并以色散力为主,仅仅极性很大的H2O 分子例外。
分子间力作用的范围很小(一般是300- 500pm)。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既无方向性又无饱和性
意义
决定物质的熔点、沸点、气化热、熔化热、蒸气压、溶解度及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归纳
氢键
HF 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 F 原子一侧。在几乎裸露的 H 原子核与另一个 HF 分子中 F 原子的某一孤对电子之间产生的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形成条件
类型
除了HF、H2O、NH3 有分子间氢键外,在有机羧酸、醇、酚、胺、氨基酸和蛋白质中也有氢键的存在。例如:甲酸靠氢键形成二聚体。 除了分子间氢键外,还有分子内氢键。例如,硝酸的分子内氢键使其熔、沸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