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思维导图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持续更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文学活动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 :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 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发生学
人类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认识论
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 与发展的,理应从生活活动 中出发认识人的特性。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地位
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 : 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模仿论: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
别林斯基等人沿袭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的观点
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
表现论
产生于浪漫主义思潮。主张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并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相对立。
作品
俄国形式主义 (注重作品形式之于作品的意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对象 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形式不是表现内容, 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陌生化”:作品语言与现实存在距离,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 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英美新批评 (注重作品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
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作品,而非作家与世界。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
虽然同为形式主义文论,但更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 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它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 用抽象手段从作品中加以挖掘。注重二元对立的研究手法。
读者
接受美学(姚斯)
接受研究 强调读者对文本和意义的决定作用
效应研究(伊瑟尔) 注重作者与读者在文本当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隐含的读者”
读者反应批评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
巫术发生说
弗雷泽《金枝》
相似律
同类相生or同果必有因, 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 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
接触律
甲乙两事物接触,施力于甲可 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 人施予影响)
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
格罗塞
游戏发生说
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谷鲁斯: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
劳动发生说
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通 过劳动锻炼了大脑,在劳动中为了需要创 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
2.劳动产生了文学需要。为了协调行动、 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由这些 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4.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早期文艺 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其形式 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文学活动 的发展
《乐记》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发展动力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黑格尔认为文学发展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念对文艺产生不同作用
加拿大 弗莱以“循环“作为动因,把文学史上作品类型 按照时代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四类。
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俄国 文论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甄别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
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指出“俄狄浦斯”流传时形成了不同变种
根本力量;生产劳动。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制衡力量 (注意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除此之外, 上层建筑对文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呈现出来。
文学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着作品这一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 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 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社会) 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 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马克思主义用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