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于中公军队文职《公共科目一本通》,内容有补充
编辑于2020-03-29 16:43:3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主要内容
供求机制
价值规律
以供求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均衡机制
价格机制
以价格信号为导向的自动调节机制
生产要素从价格降低的部门流向价格升高的部门
利益机制
以物质利益为内在动力的利益协调机制
是价格机制的实质
内因
竞争机制
以市场竞争为外在压力的优胜劣汰机制
外因
作用条件
健全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格局
有序的市场秩序
优点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缺陷
对生产的调节
滞后性——浪费;自发性——损人利己;盲目性——跟风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作用有限
不能很好解决经济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问题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理论
计划与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
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
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分配方法不同
按比例,有计划
商品经济发达
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先市场后政府
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
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价值规律失去作用
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位使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概念
斯大林
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调节作用
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发展
深化
邓小平
1985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199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节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四大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质的飞跃
习近平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践探索
五个演化过程
1956~1978
传统计划体制下对市场机制的排斥阶段
阶级斗争为纲
1978~1992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阶段
改革开放后
重要会议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十二届三中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十三大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1992~199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总体配套改革阶段
1992十四大
市场经济市场基础性;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2000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1至今
2012十八大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2017十九大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特征
基本条件
内部
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自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
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包括一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外部
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
eg.市场价格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根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衡量标准
公有制资产是否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是否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国有经济是否对整体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
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论
创立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邓小平
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创立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理论
习近平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
一种经济组织
企业制度
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组织、运营、管理)
个人业主制
合伙制
公司(法人)制
公司制是典型形式
大型公司四会
权利
股东大会
决策
董事会
执行
经理层
监督
监事会
不能相互兼任
现代企业制度
定义
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为核心,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拓展
四政分开
政企、政事(事业单位)、政资(中外)、政社(社会团体)
市场体系
内涵
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买卖货物的市场(产品市场)
包括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消费品交易市场
服务市场
广义
指除物质生产部门之外的所有其他部门
eg.金融、保险、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
狭义
公共事业、个人服务、企业服务、各种修理、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法律、会计等
生产要素市场
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三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主要有房地产、劳动力、人才、科技、金融和证券、外汇调剂市场等
现代市场体系
一般特征
统一性
打破地区、部门间的分割和封锁
开放性
国内开放和国际开放
竞争性
有序性
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制度化
发育过程
四阶段
市场萌芽
物物交换、有市无场
市场形成和市场体系雏形出现
以原始市场经济为主
市场体系形成
原始到古典,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市场体系完善和现代市场体系形成
过渡到现代
体制完善
财税体制改革
意义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目标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狭义指转变GDP增长方式
广义指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
如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
改善收入分配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法制化程度
提高财政可持续性
对一个经济实体而言,当它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不能存续而宣告破产;反之,它有偿债能力则说明可存续。从研究范围上看,财政可持续性是国外理论界对与政府偿债有关研究的概括性说法,研究的是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其本质上是对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
控制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因多种外部或内部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时间积累没有被发现或重视,在某段时间共振导致无法控制使金融系统参与者恐慌性出逃(抛售),造成全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系统性风险对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有影响,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 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宏观风险,流动性风险,外部风险,灾害。其中政策和宏观的变化交互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内容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三年滚动财政规划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一般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完善税收制度
税收调节经济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中央事权
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
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
地方事权
区域性公共服务
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
营改增
减少重复征税
改革财政管理制度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拓展理财渠道
金融体制改革
相关重要会议
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2017十九大报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2019政府工作报告“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具体内容
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
银行
政策银行
亚投行、国开行、农发行
商业银行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全局与宏观
政府、立法、司法等
地方层面
监管到位
宏观的金融政策环境
利率、汇率、市场定价等
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改革
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功效
更加全面地对社会融资活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过度波动
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维稳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改革背景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避免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政策
两个同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调节过高收入
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定义
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方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社会保障体系
含义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内容
社会救助
对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务接济和生活扶助
最低生活标准
社会保险
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
五险
核心地位
社会福利
改善和提高
较高水平
社会优抚
对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提供褒扬和优惠性质的物质帮助
功能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最新政策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基础工程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保体系建设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宏观调控
目标
基本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总体
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具体目标
经济稳定增长
衡量指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
经济结构优化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充分就业
社会公平
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尽量公正
保障国际收支平衡
内容
财政政策
组成
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性支付(货币)——补助、捐款
“逆经济风向行事”
预算平衡
国家债务
影响
产出效应
使一国总产出成倍数地放大或缩小
因素
财政政策工具选择
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
居民个人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率,即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者对利率变动反应的灵敏度
挤出效应
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货币政策
概述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进而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
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组成
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赤字财政政策
三大货币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等将其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提高:紧缩货币供给
降低:扩张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经济衰退,央行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刺激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过热,卖出,回笼,抑制
再贴现政策
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对央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
需求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支持政策、产业抑制政策和产业替代政策
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和司法
行政手段
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eg.限购限售)
调控主体是掌握宏观决策权的国家,调控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
基本机制
信息系统、调节与指挥系统、监督系统
国家发展规划
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等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
目标
2017十九大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8政府工作报告
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防控金融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
对外开放
方式
展卖、“三来”贸易(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对等贸易
途径
引进来+走出去
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政策
自贸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内的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而不包括农产品。这种自由贸易区被称为“工业自由贸易区”。有的自由贸易区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的工农业产品的贸易往来都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
时间线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2015.3.24,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2015.4.21,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2016.8,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新成立7个自贸试验区
2017.4.1,以上七个自贸区挂牌
2018.10.16,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海南岛全岛
2019.8.26,国务院《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至18个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重要目标
三大共同体
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基调)、责任共同体(担当)和命运共同体(升华)
四大理念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合作重点
五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放宽投资准入
加快走出去步伐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此区域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认识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诞生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
拓展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的商品经济消亡后的经济形态;产品统一分配;属于共产主义阶段
定义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劳动生产不再为自给自足
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使用价值:有用性;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使付出劳动也没有价值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如果不是劳动商品,也没有价值
价值在交换中体现,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具体劳动即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即人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价值实体;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规律
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商品价值的量由劳动量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受供需影响
作用
棒子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鞭子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
筛子
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货币
本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为最基本职能
商品转化为货币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幼儿园化:商品卖不卖得出去
纸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只代替它所代表的的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货币量=总额/次数
取决于三个因素
待售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不良后果
通货膨胀
测定指标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反映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价格指数
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
>3% 为通货膨胀 >5%严重通货膨胀
危害
经济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
通货紧缩
危害
影响企业与投资积极性
对策
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税收
财政支出
稳健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基准利率
同升同降
私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矛盾
定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通俗讲是私有制生产难以匹配社会需求。 分析: (1)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如果私人劳动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会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内容来自知乎
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通俗化理解:割韭菜割到最后一无所有 分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445655/answer/577314821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产生过程
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的原始积累(15世纪后30年~19世纪)
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主要途径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动因:对上层建筑彻底变革的需求
17世纪中~18世纪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
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意义
标志着简单商品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特点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由生活必需品价值决定,包括
通俗化理解:从资本家角度讲,是保证其所需要的同水平的劳动力商品不断代,资本得以可持续发展;对劳动者而言,资本家的工资维系其自身和后代阶层不下滑 分析: 阶级社会里,整个阶级的行为及其结果,与阶级里的个人的所思所想的关系并不大。请把以上这条牢记于心,因为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断十分重要。回到第三条,资产阶级需要保持自己及后代的阶级地位,就要进行阶级再生产。另一方面,劳动者会退休,不许继续剥削了,那得有新的劳动者继续受剥削啊,所以也要让员工进行阶级再生产。而这一靠婚姻,二靠教育。婚姻方面,用彩礼和嫁妆做阶级区分,当然还有存款、房、车、家世……员工的工资收入那一点,自然拿不出高昂的嫁妆或彩礼,只能与同为劳动阶级的异性通婚。教育方面,择校费、高价课外补习班、用来贿赂校领导进入实验班的费用、高价课外兴趣班、出国留学的费用、然后是大杀器学区房房价……劳动者通过工资收入攒不下、拿不出。但是要保证劳动者阶级的后代成为合格的被剥削者,为剥削者贡献剩余价值所需要的技能。所以资产阶级必须要让员工阶级的工资能够覆盖让其后代能顺利升入普通中学、普通大学或技校所需的费用。另外扯句题外话,学区房可以保证同一个阶级的人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吃在一起、世界观相同,有得是共同语言,青梅竹马,将来有更大的概率恋爱结婚生产后代。这也是封建社会“娃娃亲”制度的现代翻版。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
定义:货币所有者购买能够获得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
货币购买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
描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本质: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工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来源:必要劳动之外的剩余劳动
定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存在形式
不变资本C:生产资料,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原有价值量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工人劳动再生产出来,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或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方法
你在公司工作一天8小时,其中4小时用来赚回你的薪水,剩下的4小时变成了利润“分红”给股东或变为财务成本(利息)“偿还”给债权人。剩余价值率(剥削率)=,(800-400)/400=1.0。这剩下4个小时的劳动就是你的“奋斗”贡献的剩余价值。 现在更直观地拿货币衡量一下:你8小时的劳动导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200块,你的日薪是100块(以月薪3000为例)。当然公司的收入还包含税收、固定资产折旧什么的:国家拿税收补贴你还是资本家,不好说,固定资产也都是企业的产品,也是工人的劳动产品,被其他公司买下之后,它里面的必要劳时就转移到其他公司的产品中。 绝对剩余价值:原来干8小时,发给你100块,现在996,爱干干,不干滚,逼着干12小时。一天的劳动能为公司增加300块收入,但是还发100块,剥削率:(300-100)/100=2.0 ——延长绝对劳动时长,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原来干8小时,为公司增加收入200块,发给你100块。现在还是干8小时,但是由于技术进步,你一天干8小时能为公司增加400块收入,但是还发给你100块,剥削率(400-100)/100=3.0,即干2小时就能把自己工资挣出来,剩下6小时贡献剩余价值; 或者更直接,干8小时能为公司增收200块,但是工资降为75块,(这里从微观视角看是“减工资”,从阶级视角看,是食品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食品所需社必劳时下降,每份食品凝结的价值下降,食品价格下降,所以扣工资饿不死员工。当然,这是没有金融资本囤积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才有的现象。),剥削率(200-75)/75=1.67,即干3小时就能把工资挣出来。 这两种情况下,剥削率的提高来自必要劳动时间(挣出自己工资的时间)占全部劳动时间的比例的降低,故曰:相对剩余价值。 疑问:根据定义,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每件产品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这里已经明确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了。 后面书上又明确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必要劳动时间都缩短了,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是比原来多了,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减少了呀,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量也不变,那我现在干2小时和原来干2小时产生的价值量有什么区别? 个人理解:从现实意义来讲虽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个产品价值量降低,但工人的工资是由生活必需品价值决定的,该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工人工资的上涨具有滞后性。这段滞后期正是资本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提高生产率使产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其他资本形式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利润来源
从产业资本瓜分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销售给消费者
借贷资本和利息
定义
借贷资本家或银行为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产业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闲置货币资本的转化形式
特征
资本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积累
概念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回到原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越快,一定时期内剩余价值越多
社会再生产
价值补偿: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去
实物补偿:卖出去的钱无法购买生产资本
利润
当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竞争及由此引起的资本的转移,是利润率平均化过程的机制
平均利润率
社会生产各部门在一年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社会两极分化
工资
劳资关系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相比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较小
基本矛盾
定义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爆发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两个矛盾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国家职能
服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进步作用
战胜封建社会,保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民群众享有比封建主义下更多的政治自由
历史性的促进了人的发展进步
局限性
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资本主义法律将不平等合法化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
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
定义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垄断利润
凭借垄断地位取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形成原因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或小资本合并
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企业间妥协
竞争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
历史时期
自由竞争阶段
19世纪70年代前
向垄断过渡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垄断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初至今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物
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成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控制了生产的人和一个控制了银行的人,联合起来形成的垄断。 工厂就意味着始终的增殖,这种增殖你可以理解为是稳定的,比如我们都需要可口可乐一样,咱们之前说过,在原始渔猎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不稳定的,但是到了农业社会,你有土地的话,这种财富是可以稳定增殖,同样,工业社会就是把增殖源由农业转移到了工业,因此,你有了工厂,就意味着这种增长基本是可持续的了。 但有一种情况则会打破这种稳定,就是资金链断了。 于是,开工厂的和开银行的绑在了一起,那就意味着开工厂的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了。
金融寡头
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政治上主要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垄断的最高形式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
微观规制
金融垄断资本
产生条件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表现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
实体经济资本利润率下降,金融资本急剧膨胀
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垄断资本国际化
动因
国内过剩资本输出
非要害技术转移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组织
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国际卡特尔
经济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制度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依次更替
一般规律
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
直接动力
阶级矛盾
重要动力
改革
是什么
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
逻辑概括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创立与发展
历史背景
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英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周期型经济危机
工人运动的兴起
卢德运动:英国工人破坏机器抗议失业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展望理想社会
中国化发展
毛泽东
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论
创立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指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状况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合理分配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衔接、基本适应和大体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求得社会总需求同总供给基本平衡,社会总产品能够比较充分实现的一种经济良性循环过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通过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运动来考察和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又称“国民经济平衡”或“综合平衡”。对过去时期的考察和研究,叫做统计平衡,对未来时期的考察和研究,叫做计划平衡。从计划工作方面来说,综合平衡是指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根据全社会的资源和需求情况,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来规划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地分配劳动、物资、资金等社会总资源,使之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相适应,保持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互相协调,求得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地发展。综合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基本方法。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关系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中央和地方 中国和外国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邓小平
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各方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理论
习近平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
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意义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