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PA注册会计师-会计-导论
网校的听课笔记,会持续总结,不断更新发布!欢迎关注并下载使用,互帮互助,希望大家今年都能过关!
编辑于2020-04-04 16:46:55CPA会计导论 会计
一、会计是什么
1.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 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对象:
资金运动
3.四表:
资产负债表:
有关财务状况的信息
利润表:
有关企业收益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现金流量表:
有关企业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转方面的信息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有关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利润分配的信息
二、会计假设与记账基础
1.会计四大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前提
I.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
i. 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ii. 意义:明确了会计核算空间范围,解决了核算谁的经济业务、 为谁记账和算账的问题。
II. 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
意义:明确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解决财产计价、费用摊销、 信息一致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III. 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od)
我国会计年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意义:明确何时记账、算账和报账。
IV. 货币计量(Monetary Unit)
附带假设:币值稳定不变
意义: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
我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2.记账基础
A. 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
a. 适用于企业
b. 符合现代企业业务的特点,即交易发生的时间与现金流变 动的时间错位
c. 依赖于专业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
B. 现金实现制(cash basis)
a. 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b. 简单、可靠性强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I. 可靠性(Reliability)
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 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真 实可靠
II. 相关性(Relevance)
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财务会 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
III. 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
会计核算记录、报告应 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对于会计 报告中难以用数字明确的问题,应当用文字加以说明。
IV. 可比性(Comparability)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一致性(Consistency)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V.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企业应当按照 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 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VI. 重要性(Materiality)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 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对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 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 可适当简化处理。
VII. 谨慎性(Conservatism)
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 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 债和费用
VIII. 及时性(Timeliness)
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即:会计 核算应于经济业务发生的当期进行,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
四、会计要素、等式与计量属性
六大会计要素
根据交易 或事项的 经济特征 对会计对 象的基本 分类
静态要素
资产(Asset)
1. 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 特点
i.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ii. 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iii. 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 确认条件
i.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ii.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4. 分类
A.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B. 非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负债(Liability)
1. 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 特点
i. 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
ii. 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iii. 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 确认条件
i.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ii.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 分类
A.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B.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Shareholders’Equity)
1. 定义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2. 特点
i.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
ii. 企业清算时,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才能返还
iii. 能够分享利润
3. 构成及来源
a. 股本/实收资本
b. 其他权益工具
c. 资本公积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d. 其他综合收益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e. 盈余公积
f. 未分配利润
留存收益
动态要素
收入(Revenue)
1. 定义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 特点
i. 由日常经营活动产生,而非偶发活动中产生
非日常,偶发性的:利得
ii. 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
iii. 会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 分类
A. 主营业务收入
B.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收入
4. 收益
收入
利得
费用(Expense)
1. 定义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 特点
i.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而非偶发活动中产生
非日常,偶发性的:损失
ii. 可以表现为资产下降、负债增加
iii. 会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 分类
A. 营业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B.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Profit)
1. 定义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2. 分类
A.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其他收益+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
B.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C. 净利润
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会计等式
静态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是“表现和占用”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来源”
资产负债表: − 反映企业在某一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 反映了静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结构 − 反映了流动性和偿债能力
动态等式
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
利润表: − 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 反映了动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计量属性(Measurement Attributes)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可变现净值
重置成本
现值
五、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法
会计科目
定义
对会计对象按其反映的具体经济内容所作的分类项目名称,是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的分类
设置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使用
公司可自行选用,但不得自创科目名称
分类
按经济内容分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共同类、成本类、损益类
按提供信息详细程度分
一级科目
科目表中选取,总括反映核算内容 总账科目
二级、三级科目
按相应内容自行分类 明细科目
账户(Account)
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简化结构
会计记账方法
I. 单式记账
记录与资金有关联的账户的变化
II. 复式记账
A. 定义
在所有受影响的账户中同时记录
B. 分类
i. 借贷记账法
定义
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借贷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关联地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理论依据
会计恒等式
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资产类账户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
ii. 增减记账法
iii. 收付记账法
六、会计循环
会计凭证
定义
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文件,是重要的会计资料。
分类
原始凭证(Source Document)
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会计凭证。
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
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Journal)
根据已审核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所记载的经济内容,通过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确定会计分录,并作为登账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会计分录
分录(Journal Entry)定义
是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确定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步骤
− 根据业务,判断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 根据上述影响,确定记入账户的方向
− 确定记入账户的金额
− 检查是否平衡。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要素
记账方向、对应账户、金额
教学及考试中的格式
实际工作中的格式
编制记账凭证
账项调整(Adjusting Entry)
定义
又称调整分录,将本期应收而未收的收入、应付而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同时,将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
相关会计理论
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
举例
结账分录(Closing Entry)
定义
会计期末对账簿所做的结束工作。
视图
账簿(Ledger)
定义
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序时地、分类地、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簿籍。
分类
登记账簿
过账
定义
将在记账凭证中确定的会计分录,按一定的分类顺序一一记入相关分类账中。
步骤
− 设置分类账,登记期初余额
− 确定会计分录中涉及的分类账户
− 分录中的内容记入分类账
− 记账凭证打√
− 结账
− 期末计算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平行登记
定义
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要求
− 同期(同一会计期间)
− 同向(借贷方向相同)
− 等额(金额相同)
试算平衡(Trial Balance)
定义
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和“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目的
检查记账的正确性,为编制报表做准备
方法
发生额平衡法&余额平衡法
注意
如果借贷平衡,表示记账工作基本正确,而不能保证一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