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植物学之植物细胞
植物学植物细胞总结,记录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编辑于2020-04-13 23:19:24植物细胞
原生质体
细胞质和膜系统
膜系统
膜系统从结构上使各部分相互连接。在细胞器之间物质交换中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细胞膜(质膜)
核膜
液泡膜
细胞质
细胞质
细胞质运动:一、转动式运动;二、循环式运动。作用:促进细胞中物质交换与运输,有利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胞生长,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标志。
质膜(选择透过性)
内质网
功能:1.提供细胞空间支持骨架。2.增加细胞表面积,使细胞代谢活动在膜上高效率进行。3.是核糖体集中分布的场所,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4.形成细胞内运输和贮藏系统。特别是蛋白质。5.通过胞间连丝。保持了细胞间的联系。
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
光面内质网(合成脂类糖类)
胞基质
质膜与核膜、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部分称为胞基质。胞基质中隐藏着很多更精细更具专门功能的和结构单位——细胞器
细胞器
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细微结构
细胞核(控制遗传、生长发育)
核膜(选择性渗透膜)
核孔(控制物质运输)
核仁(RNA与某些蛋白质合成,装配核糖的场所)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细胞期间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核质
线粒体(呼吸作用,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产生能量)
质体(与碳水化合物合成、贮藏密切相关)
白色体(存在于贮藏组织,一定条件转化成叶绿体和有色体)
造粉体(积累淀粉)
造油体(参与油脂形成)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有色体(含绿色以外色素的质体)
胡萝卜素
叶黄素
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高尔基体(分离、浓缩和加工包装细胞质合成物质向一定的方向运输。主要合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沉淀木质素、果胶质)
溶酶体、圆球体(1.自体吞噬:消化分解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2.分解细胞内储存物质;3.自溶作用:即溶解衰老和不需要的细胞)
微体
微管、微丝(细胞骨架)
由主要的生活物质——原生质组成,原生质分化形成细胞器
组成
水和无机盐
蛋白质
核酸
脂类
糖类
生理活性物质
生理特性
具有生命现象,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
物理性质
无色半透明半流动的粘稠亲水胶体
液泡
幼嫩细胞:小或不明显
成熟细胞:中央细胞
能调节渗透压;控制水分进出;维持膨压;是各种养料及新陈代谢的贮藏场所
后含物
贮藏营养物质
淀粉粒(水稻、玉米,栗子、板栗、藕粉)
是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淀粉是一种多糖,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细胞质中,一般由白色体转换而成。淀粉不溶于水,在热水中膨胀成糊,遇碘变蓝色。有复粒淀粉粒、半复粒淀粉粒,单粒淀粉粒之分。两个轮纹以上有各自脐点。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油类种子中,如胡桃,花生,大豆,蓖麻。)
糊粉粒
结晶状
脂肪(以油滴状态存在,植物种子和果实的细胞中。如花生,芝麻,油茶,核桃,油橄榄。)
生理活性物质(集中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微粒体和溶酶体中。)
酶
维生素
植物激素
其他物质
甜:糖
酸:有机酸
涩:单宁
香:精油
艳:花青素
碱:植物碱
盐:无机盐和结晶体
细胞壁
吸收、保护、支持、蒸腾、物质运输和分泌作用。
化学成分和结构
胞间层(中层):果胶质、果胶酸钙、果胶酸镁
初生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少量果胶质。能透过水分和溶质
次生壁:细胞壁继续增厚,但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次生壁:由纤维素、木质组成
纹孔
细胞壁上不增厚的部分。相邻纹孔成对出现,称为纹孔对。是细胞间水分和物质交换的通道
具缘纹孔(发生于次生壁强烈增厚的细胞)
单纹孔
半具缘纹孔
胞间连丝
细胞壁生长特化
木化:增加木质,使硬度增加,增加机械支持作用
角化:增加角化,不易透水从而防止水分过度蒸腾及微生物的侵蚀
栓化:增加栓质,失去透水透气能力,所以栓化细胞为死细胞。(软木塞)
矿化:增加矿物质:硬度增大,从而增加植物支持力,多见茎叶表层细胞
粘液化:果胶、纤维素等变化成粘液,提高细胞持水性,有利种子萌发、保持细胞活性
植物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
间期
DNA合成前期(G1期)
RNA、蛋白质和磷脂合成
DNA合成期(S期)
染色体复制、DNA和组蛋白加倍
DNA合成后期(G2期)
RNA和微管蛋白合成,能量贮藏
有丝分裂期
前期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
纺锤丝形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其赤道面上
后期
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分开成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级移动
末期
子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核仁核膜重新出现,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周期
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无纺锤丝构成,细胞直接分裂成两个。速度较快,耗能较少。在植物形成愈伤组组织时或在陪乳发育过程中出现。
分裂时首先是核仁分裂为二,随着细胞核伸长,中部核膜向中央收缩成两个子核。然后细胞质随之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也有分裂出几个核而不进行胞质分裂的。无丝分裂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植物的生殖过程中。 (2)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其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半数。 (3)减数分裂由两次连续的分裂来完成,故形成的四个子细胞称为四分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配对交换分离等现象。 (5)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间期
DNA合成,DNA和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包含两天染色单体,DNA数目变成原细胞的两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细线期
染色体在核内出现,成极细的线状
偶线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来自父方,母方的形状、大小、长短相似的染色体)开始配对
粗线期
每对同源染色体缩短变粗,每条染色体纵裂成两个染色体,着丝体不分开,即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个染色单体,又称二价体
双线期
每对同源染色的四个染色单体开始分离,相互交叉,进行遗传因子——基因的交换
终变期
染色体继续收缩。同源染色体的每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进一步分离。结束时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Ⅰ
出现纺锤体,染色体排列赤道面上,通过交叉结合在一起 的同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对称排列赤道面的两端
后期Ⅰ
同源染色体对的两个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着丝点不分开,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级
末期Ⅰ
染色体形成核膜而形成两个子核,即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但染色体并不完全消失,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Ⅱ
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Ⅱ
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后期Ⅱ
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向两边移动
末期Ⅱ
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植物细胞膜层数
单层膜结构
溶酶体、液泡、微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双层膜结构
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杂色体、有色体、白色体
无膜结构
核蛋白体、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中心体
由主要的生活物质——原生质组成,原生质分化形成细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