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身心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身心发展理论,内容有身心发展特点、心理活动的特点、情绪与情感、意志、需要与兴趣、能力、人格、人格理论。
编辑于2023-08-27 20:04:10身心发展理论
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的推移,在人身上发生的连续不断的向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积累与质的变化
两个方面
身体发展
是指人的机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生理机能的变化
心理发展
是指能心理活动特点及能力的发展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物质前提可能性
环境因素
现实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因素,动力
学校教育因素
主导
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原因的学说
内发论 孟子弗霍逊高格
孟子
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霍尔
他的经典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概述
小学是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6岁至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我国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
高尔登
“优生学”的代表人
格塞尔
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时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胞胎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外铄论 外婆旬找洛华生纳
荀子
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华生
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的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
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形,改变控制或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个性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启示是要由具体到抽象与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循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启示是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分阶段教学,不要搞成人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启示是注意教育的事实性,提高教育的成效,抓好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启示是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启示是教师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心理活动的特点
心理活动的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因素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因素
认知过程分析
感觉
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概念
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一个感受器官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类型
明适应
暗处到亮处
暗适应
亮处到暗处
感觉对比
概念
不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类型
同时对比
同一时间
继时对比
有时间先后
感觉补偿
概念
某种感觉基本丧失后有其他感觉,积累来弥补
联觉
概念
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
知觉
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类型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偏差类型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期影响较大,熟人之间
晕轮效应
个人或某个人
刻板效应
一类人或群体
投射效应
主观意向
特征⭐️
选择性
个体会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进行知觉加工
理解性
个体会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
整体性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
恒常性
个体的直觉印象会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保持相对稳定
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条件⭐️
客观条件
强度
刺激物对比
运动变化
新异性
主观条件
需要和兴趣
情绪
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活动的合理组织
个人的意志品质与经验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简述如何运用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演讲,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分心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特征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转移
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醒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观察
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特征
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敏锐性
想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特征
是否有目的性
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内容是否新颖
再造想象
二手
创造想象
一手
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
理想
空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和保护好奇心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想象
思维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借助思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点
间接性
概括性
过程
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系统化和具体化
形式
概念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判断
概念之间的关系
推理
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
种类
思维活动的凭借物
感知动作思维 (3岁前)
具体形象思维 (3至7岁)
抽象逻辑思维 (7岁以后)
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
集中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变通性/灵活性
独特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逻辑性
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
认知结构
同化
新信息纳入图式,丰富图式
顺应
根据新信息改造图式或创造新图式
平衡
通过同化、顺应达到
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
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到7岁)
出现表象和形象,会延迟模仿
获得守恒
思维不可逆
泛灵论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
思维可逆
获得守恒
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具备推理能力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7
问题特征
已有知识经验
定势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智力水平
记忆
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类型
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信息加工与储存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备性
准确性
过程
识记
保持与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7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识记者的态度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回忆或再认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情绪与情感
基本理论
含义
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的种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信号功能
组织功能
感染功能
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教师感染力
培养学生积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意志
概念
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过程
行动过程
采纳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目标
选择方法和制定行动方案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
自制性
坚持性
果断性
意志品质培养
自觉性训练
果断性训练
坚持性和自制性训练
需要与兴趣
需要
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种类
需要的起源
先天的生理性需要
后天的社会需要
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
成长性需要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兴趣
涵义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品质
广度
中心
稳定性
效能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转向间接兴趣转化
兴趣的管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兴趣由消极向积极发展
能力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能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
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人格
概念
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心理品质)
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整合性
功能性
影响因素
遗传
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有爱合理要求
专断型。无爱要求服从
溺爱型。有爱但缺乏要求
忽视型。缺爱又缺乏要求
自我
人格的构成
性格
概念
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地位
人格的核心
结构特征
态度
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
意志
调节行为的方式和水平
情绪
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的特征
理智
认知过程
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主要途径 (我的三观在集体,强化榜样因材施)⭐️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三观
(3)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4)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5)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6)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气质
概念
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联系
气质影响性格的发展
性格可以改造气质
区别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稳定,性格可塑
气质先天,性格后天
气质无好坏,性格有好坏
★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 不平衡
精力旺盛、反应快不灵活做事冲动鲁莽、脾气暴躁
多血(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反应快而灵活、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没有耐心、情绪不稳定
粘液(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情绪沉着冷静、忍耐性强性格内敛,呆板
抑郁(抑制型)
弱
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孤僻
认知风格
概念
信息/知识加工方式
类型
场独立和场依存
冲动和沉思
同时和继时
自我调控系统
组成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一群人共有的。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典型特质
中心特质。重要特质, 5~10个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能力特质=液体智力+晶体智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格发展理论
(0-1岁)口腔期。嘴巴的吸允、咀嚼、吞咽
(1-3岁)肛门期。排泄
(3-6岁)性器期。触摸性器官
(7-青春期)潜伏期。同性之间
(青春期后)两性期。异性之间
★埃里克森阶段理论
(0-1.5岁 )信任对不信任
(2-3岁)自主对羞耻
(4-5岁 )主动对内疚
(6-11岁)勤奋对自卑
(12-18岁 )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
(18-25 )亲密对孤独
(25-60 )繁殖对停滞
(60以上)自我整 合对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