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69:王安石理财有可能成功吗?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编辑于2025-07-30 20:49:45《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0期带你穿越两种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罗振宇从王安石变法切入,揭示青苗法背后的“零增长社会”困境官府低息放贷反致交易成本飙升,而民间借贷利率更低传统社会如铜墙铁壁,短暂失衡后终将回归原状王安石的伟大在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悲剧则在于单凭制度难以撼动土地经济的核心逻辑张笑宇的《商贸与文明》指出:唯有贸易才能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本期用质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层阻力。
她叫阿云,是一位普通宋代农妇。她母亲刚死,就被迫嫁给了相貌丑陋的村民韦阿大。阿云不愿意跟这个人过一辈子,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手起刀落重伤了丈夫。按宋朝律法,谋杀未遂是“十恶不赦”的罪行,理应砍头。可奇怪的是,她没被判死刑,最终只判了流放。她凭什么获得减刑?
在大宋朝堂,宰相与谏官起冲突,不算稀奇事。但一次性把整个台谏系统连根拔除,却是史无前例。公元1066年,“濮议”争论进入第20个月了。台谏官联名反对皇帝英宗认亲,结果六人被逐出开封,谏院几近清空。一个原本讲道理的讨论,怎么就变成一锅端了?
“延和论辩”
就事论事
宋神宗召集翰林学士讨论一个问题:国家祭祀大典之后,按惯例给大臣们的赏赐,能不能少给点?
司马光说,既然国家财政不宽裕,大臣们也觉得不该再接受这种赏赐,省了就省了吧。
王安石提出了一套非常创新的思路
王安石说,国家这么大,怎么会没有钱?之所以觉得财政困难,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你说的善于理财的人,说白了,不就是能到民间搜刮的人吗?老百姓穷困潦倒、流离失所,甚至造反,这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王安石:桑弘羊那样的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不用给老百姓加负担,但是照样可以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一次自上而下的变革,一定要揪住财政问题这个抓手。只有钱,才是一场大型改革的仪表盘和进度条,大家看着财政状况的改善,才能逐渐凝聚上上下下的共识,平息方方面面的疑问,改革才能往前推进。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解误区
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吗?
宋神宗一死,司马光上台之后,马上就废除了所有的新法。
但是,很多新法措施,像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都在以各种变形的方式被使用。
王安石变法是无效才被废除的吗?恰恰相反,非常有效。
富国
因为变法,国家财政状况立竿见影地好转了。
强兵
“ 熙河开边 ” ,宋朝收复了河湟之地。
河湟之地就是今天从陕西宝鸡到青海西宁之间,黄河上游,青藏高原边缘的这一大片地方。
从此,宋朝对西夏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的局面。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解误区
王安石是著名的改革家吗?
从南宋开始,不仅变法被彻底否定,跟着他搞变法的几个人甚至被列入了《宋史·奸臣传》。
后世的主流士大夫,像朱熹、马端临、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龚自珍,都对他持负面看法。
直到清末,梁启超因为搞改革,才开始有人说王安石的好话
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吗?
很多新法措施,像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都在以各种变形的方式被使用。
为什么变法
大宋
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行政系统之外新建了一套系统
宋神宗专门为王安石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宋朝的宰相是不管财政的。管财政的部门叫三司,独立对皇帝汇报。
就是制定和财政有关的新规章的部门。
王安石的地位和权力超越了正常的宰相。
又设立了一个执行机构“提举常平司”,在各个地方上都有分支
王安石居中策划,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订政策细节,报神宗批准,发到各地的提举常平司执行
制置三司条例司用的是王安石欣赏的年轻人
系统内年轻人的豪气冲天
突然被委以重任,突然有了个小群体,突然有了共同的小秘密,突然觉得自己有幸参与这么重大的事件
系统之外的官员感受糟糕
你们搞的声势越大,老百姓就越觉得奇怪,你们想的办法越新奇,其他官员就越困惑
世界
征服者威廉对英格兰北部发起毁灭式的军事行动
日本发布庄园禁令,压制贵族
越南皇帝李日尊攻占占城
高丽同意与宋朝恢复外交关系
大宋熙宁二年,大辽咸雍五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为什么变法
《文明之旅》第70期
文明1069:王安石理财有可能成功吗?
楔子
7分利是当时市场定出来的利率水平
在世界各地的传统社会,利率都很高,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通常都高于5分。
几个因素
首先是违约率太高
那时候农民除了种地,也没有其他收入,一旦遇到灾荒,很容易违约的。
如果是穷人借钱,数额都很小,但是每一笔的审核和催收的成本是差不多的。
传统社会的信用机制不健全,借钱很少有抵押物,即使有抵押物,估值也很模糊
现代社会的利率为什么低?
现在银行背后是庞大的社会基础设施网络
我的收入是怎么来的?稳定吗?我的社会关系是怎么样的?我的抵押物到底值多少钱?我要是当了老赖,有多少种办法制约我?
现代经济学对利息这个现象的认识
在传统社会,不管是中国、西方还是中东,对利息的看法都非常负面。
费雪在1930年出版《利息理论》,很多问题才说清楚
现代金融学,什么是利息?来自于人性的“不愿意等待”
一个苹果,人类总是倾向于今天吃掉,如果你说,今天这个苹果让给你吃,我明天再吃,那我就觉得受了损失,你得补偿我。这个补偿就是“利息”。
未来的风险决定利息的水平
例:美联储的主席是格林斯潘权力大得没边?
利率是整个社会把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风险、通胀、国际局势、交易费用加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汇总指标。
他不过是跟在市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绞尽脑汁地去识别这个利率到底是多少,然后把它汇报出来。如果他判断错了,他和他的美联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例:一个企业家,为一款新产品定价,这是权力吗?
这个产品能卖出的价格其实是市场环境综合决定的。
企业家的任务是把这个价格发现出来。
如果定错了,企业都是要付代价的。
青苗法为什么搞不下去?
在实践中都变形
自愿后来变成了摊派,4分的利息变成了政府有理没理都要确保40%的收益,想照顾贫民的政策反而害了贫民,想劫富济贫却成了找老百姓多收了一笔重税。
青苗法为什么搞不下去?
青苗法的精妙
当时的民间高利贷一般是7分利,你年头借我100,我年底要还你170块
农民也是没办法,存粮吃完了,新粮食还没下来,这叫“青黄不接”,不借钱就等着饿死
王安石说,政府出钱借给老百姓好了,借不借,自愿,政府只收40%的利息
一方面,这减轻了农民的利息负担
另一方面,政府手里的资本,一年就有了四成的利息收益
这笔钱的实质是劫富济贫:政府挤进金融市场,抢了地主老财的高利贷生意,既给老百姓创造了实惠,也顺便把富人挣的黑心钱拿过来花花。
青苗法悖论
从理论上说,世间确实是有很多方法,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就是王安石说的“理财”,形成新的分工合作的社会结构,也可以让天下的财富发生增长。这不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吗?
现代社会来临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1776年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亚当·斯密还出版了《国富论》
比新技术更重要的,其实是人类找到了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分工合作。
千年难题
帝制国家的财政,要么皇帝省着花,要么花样翻新地盘剥百姓之间打转转。
让老百姓出血有很多方法,不见得是直眉瞪眼地收税
比如桑弘羊就搞出来盐铁专卖这样的制度
汉代的盐铁会议上,有人指责这套办法残害百姓
“桑弘羊之问”:如果不这么干,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
跨越时代的问题:天下的财富到底是恒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通过理财,也就是资源配置,有没有可能凭空增加出财富?
生活在现代社会:王安石说的其实也有道理,财富的总量不是恒定的,确实是可以增长的。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青苗法悖论
《文明之旅》第70期
文明1069:王安石理财有可能成功吗?
为什么变法
“零增长社会”
张笑宇在《商贸与文明》中提出了一个概念
对传统社会核心逻辑的最简洁的描述
因为土地是当时最有价值的资产,所以,能够掠夺土地的暴力,或者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权力,就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分配方式;
因为大家都追求暴力能力的最大化,所以社会有极大概率陷入持续的互相伤害状态;
因为社会陷入持续的相互伤害状态,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财富零增长。
只有当财富生产不是围绕土地,而是贸易的时候,这个死结才有可能解开。
不管有多少奇思妙想,多少偶然的好运,有多少上天恩赐的资源,传统社会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坚硬的存在。它可能会短暂地被打破平衡,但是很快又会回归原状。
王安石的悲剧与伟大
他的悲剧在于,试图用几项制度设计就轰开传统社会的铜墙铁壁,结果功败垂成;
而他的伟大在于,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设想
他设想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国家变得富强,但是不以盘剥百姓为代价,也就是整个社会的财富进入正向增长的通道。
观察社会现实,有时需要一种质朴的精神
司马光的观察角度
富人对穷人可是一点权力都没有的,他们都能靠借点钱给穷人,把穷人逼得苦不堪言。
官府借钱给穷人,那是有合法暴力手段的官府,他们能把老百姓逼成什么样?
“马尔萨斯陷阱”
19世纪,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一个英国牧师提出了一套很悲观的观点
土地的总量是有限的,养活的人口越多,那每个人平均下来就越穷,最后就会导致饥荒、战争。
等到饥荒战争把人口消灭掉之后,人均财富又多了起来,于是大家又开始使劲生孩子。人类就死死地卡在这个怪圈里,往复循环,无法摆脱。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鸿沟
现代社会
今天的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背后是公民身份管理、税务系统、社保体系、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大数据、AI风控,这一大堆基础设施。
传统社会
他们也有一个简易版本的金融征信系统。就是熟人
一个地主老财,他知道村子里谁家里殷实谁家穷,知道谁在辛勤工作,谁在游手好闲。
凭这些信息,地主老财就能判断,可以把钱借给谁,收多少利息合适,以及收不上来该怎么办?
而王安石他们,没有看到这个沉默的征信系统,以为可以靠官府介入,就能把黑心富人们多收的高利贷利率半路截流下来,然后变成朝廷的收入。
两种社会
用远低于市场实际水平的利率,肯定会赔钱
大宋朝一个地方官接到朝廷的命令,要搞青苗法了
给你一笔钱,你把它贷出去,明年,你要负责收回本金和年化40%的利息。
他根本不敢贷
最敢来借钱的,准是地痞流氓赌徒酒鬼,钱拿走就没了。
甄别谁是良民,还是乡下的那些地主老财更擅长
他们都要收七分利才敢放款,我这只有四分利,我敢放?
民间借贷的利率反而是更低的
如果今年还不上,那就明年还;如果没有粮食来还,那就可以用干草,或者抓只鸡,牵条狗,赶头猪,都可以还债。
没有限定死的日期,也没有出纳手续费。
官府的赔钱,交易成本更高
你借了我的钱,今年还不上?国法俱在,不怕挨打吗?
给我一只鸡一头猪,老爷我没地方养,我只要现钱。
怎么办?
只能找富户去摊派。
更懒一点的地方官,干脆摊进税收里面
自愿?
韩琦在反对青苗法时说:如果朝廷非要推行青苗法,对地方官进行数字考核,那他们当然就有本事把强迫变成自愿。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两种社会
《文明之旅》第70期
文明1069:王安石理财有可能成功吗?
青苗法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