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化概论问题(鹤昳)
《中国文化概论》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下图整理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提纲,欢迎大家参考。
编辑于2021-05-05 21:46:1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一传播学概论的笔记。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专业的笔记,还有些重点标记出来了。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文化概论》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下图整理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提纲,欢迎大家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一传播学概论的笔记。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专业的笔记,还有些重点标记出来了。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文化概论》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下图整理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提纲,欢迎大家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文化的含义:文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是改易生成造化
文化的基本结构
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过程和结果
就过程而言: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是,“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这是文化的定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含义: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和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片面性:认为人的心理、气质和民族风貌 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都由地理环境决定
局限性
容易步入文化中心主义假说
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容易步入种族歧视
发展(一般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中可以说)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巨大影响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中西方地理和文化
西方: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
代表陶器:彩陶
龙山文化
黑陶,代表器物磨光黑陶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
灰陶
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干栏式建筑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方式
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或者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也是一样的
自给自足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
男耕女织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或者叫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优秀文明
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简记:延续力 包容力 凝重性)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
PPT上的内容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分并存,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延续性
纵向: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始终保留历史痕迹
横向: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商品经济的特点
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波浪式前进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理解性知识
六班整理出来的问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
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考试类别:1.童生试2.乡试3.会试4.殿试
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
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内容。“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地人生太俗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试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你怎么看
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i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
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
榫卯sǔn mǎo技术。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
它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还具有防蛇虫猛兽和饲养家畜、堆放杂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历数千年不衰。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
简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名词解释
左祖右社
“左宗右社又称左祖右社,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都城的传统建筑布局,其中“宗”或“祖”指祖庙(或太庙)祭祀祖先,”社“为社稷坛祭祀社稷,左右对称。面南背北,左侧为东方,右侧为西方。”
游耕
填空题
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周朝
西湖醋鱼是一道()——浙菜
讲到文化人人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易》
园林按所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陵寝园林,公园)
佛跳墙是——闽菜
按《周礼》记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其职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
()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军事理论的著作——《孙子兵法》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当时他用的是()——泥活字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宫殿的布局有严格要求,其中太庙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的规矩安排的——左祖右社
中国古籍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始于()朝——隋
古代一些君王曾专程赴()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泰
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名家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属于()石器时代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____文,也叫钟鼎文。——金
端午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
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子主题
到第十章
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分类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甲骨文
大篆
草书
行书
秦始皇 书同文
建筑
古代建筑大体分为四大类型
宫殿
陵墓
寺庙
园林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撰写,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中国饮食
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苏菜
闽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果腹层
小康层
富家层
贵族层
宫廷层
茶文化
绿茶(不发酵)
红茶(全发酵)
黑茶(全发酵)
黄茶(微发酵)
青茶(半发酵)
白茶(轻度发酵)
乌龙茶(半发酵)
花茶
酒文化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 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借景
对景
框景
漏景
障景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对比
中国园林的六要素
地形
园路
山石
园水
植物
建筑
框景、漏景、园中园
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各民族大致分为三个文化类型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特征
在耕种方式上“刀耕火种”
与汉族“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不同,游耕民族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由游耕经济模式所决定,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水平
游耕:其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游耕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文化交汇的途径有哪些
迁徙、聚合、贸易、战争
丝绸之路
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
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北方的农耕和南方的游牧文化
汉服
特征
右衽ren,无论男女都是左襟压右襟,衣服的连接处在右腋下方,所以称为右衽。这也是汉服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上衣下裳
系有腰带
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时间:从汉代到唐代。
外来文化主体: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内容: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给其它文化系统。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时间:明万历年间
外来文化主体:欧洲、美国、日本文化
内容: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原始宗教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原始人一般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自然崇拜
中国民族的远祖
东夷集团
苗蛮集团
华夏集团
制礼作乐
制礼:把上下尊卑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
作乐: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秦汉——一统帝国或文化一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明清——沉暮与开新
隋唐——隆唐时期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三大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完备系统
严密的专制主义
家国同构
三纲五常(可以不要)
宗法制度
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亦叫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总结商代兄终弟及制和父子相继制,因一夫多妻制形成的兄弟残杀争位,引发政权与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教训,制定王位继承秩序:
实质:父权制社会中利用家族父子血亲情感维持 王权秩序性
优点:定名分,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混乱
封建建国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宗庙祭祀制
目的:尊祖敬宗仪式化,团结族人,巩固家族政权,家族制度政治化,礼乐文化形成
什么叫家天下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政治模式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延续
父系单世系制
家国同构
定义: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