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经济学理论梳理
国际经济学理论梳理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国际经济学 理论梳理
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15-16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产生
财富的惟一形式是金银
追求贸易顺差 金银流入 增加财富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
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所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
局限:没有考虑绝对劣势的情况
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
基本假设
2×2模式 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 一个要素
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 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完全竞争 两国均自由贸易 无限制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理论观点
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
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 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 增加产品消费 提高资源利用率
贡献与局限
补充了绝对优势的局限 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和贸易利得
局限: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要素单一,假设前提过于苛刻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物质定义伐和价格定义法
要素密集度 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个相对概念
标准贸易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社会无差异曲线(CIC)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提供曲线
H-O理论
假设前提
2×2×2模型 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 两个要素
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技术
XY的生产技术不同 假设X为资本密集产品 Y为劳动密集产品
A为资本丰富国 B为劳动丰富国
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 国际间不能流动
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核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中 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一国应该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差异–供给差异–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差异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价格差异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国别比较基础之上的 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两种要素,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完善和更加有说服力。
假设条件中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 且HO模型比较强调静态的结果
保罗萨缪尔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HOS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国际贸易的开展,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最终趋于共同的水平
要素价格均等是易以商品价格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商品价格难以达到完全一致,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故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要素积累和国际贸易
要素总量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贸易条件的变化
罗伯津斯定理
前提
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不变
保证充分就业
内容: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下降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形态
验证和补充
里昂惕夫之谜与解
自然资源说
人力资本说
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一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 对同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分类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 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
规模经济
在某一产出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 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导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 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导致行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贸易中获利
贡献: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益,各国既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生产有限类别的商品,又不失消费多样性
动态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
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一种动态贸易格局
将技术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比较优势从技术进步国转向模仿国
将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古典与新古典V.S.新贸易理论
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技术不变,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
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