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新闻史 第二章思维导图
中国新闻史 第二章思维导图,还是比较详细哒
编辑于2020-05-12 18:19:23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㈠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前提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仿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众多文明事物之一。
古代报纸
地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形式之一
巅峰
清前中期
限制
①因素: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内容:仅限于谕旨、题奏、官吏任免和科举等方面的信息
③影响:这种只服务于官方信息传播,并仅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和士大夫阶层流行的古代报纸,没能直接严禁成为近代报纸
近代报纸
传入
在鸦片战争前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
西方发展
开端
背景
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
过程
手写传播模式——印刷的近代报刊
17世纪后
西方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统治阶级登上历史
世界意义上的近代化报刊就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背景下产生
1609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两种周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时期
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走向了商业报刊
工业革命后
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廉价报刊
影响
新闻的各种传播功能得到了全面体现
报刊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工具
其他
欧洲是近代报刊的发源
中国很早就成为西方殖民者觊觎的对象
外人、外报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序幕
外人在华办报现象贯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始终
㈡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
扩张原因
英国国力增强
急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打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对华贸易量急剧增加
扩张方法
传教、办学、行医、出书、办报等
海外传教于海外殖民紧密结合,借助传教士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马礼逊的传教
⒈1795年,伦敦布道会成立
⒉1804年,成立中国布道团,同年,马礼逊加入
⒊1807年,马礼逊成为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⒋早期的出版活动,因为有违中国的文化政策而受到很大限制
⒌1814年,中国境内第一家西式印刷所在澳门成立
⒍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成立于1815年8月5日
每月出版一期
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传播方法上采用中国本土化策略
1812年12月停刊
⒎1823年7月《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⒏1828年,《天下新闻》用白报纸活字印刷,改为散张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㈠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外文报刊
截止1839年,外文报刊已有20多种
出版地点局限于澳门、广州
语言仅为葡文和英文
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
最早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
澳门是金属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的地方
澳门在17世纪初就具备了出版近代报刊的条件
直到19世纪初,澳门才出现了第一份近代报刊(出现晚)
出现晚的原因
1737年,禁止葡萄牙海外属地(各殖民地)出版的法令
1768年,新闻检查制度
1820年,葡萄牙国内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1821年,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案
1822年9月12,立宪党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
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
主要内容是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
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4年1月3日,澳门历史上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门报》→宣传葡萄牙国内保守派的主张
1833年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
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㈡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杂文篇》
创立
1833年4月29日,澳门
地位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印刷
不定期刊物,在马氏英式印刷所印制
内容
大部分是宣扬基督教信仰
影响
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
创立
1833年5月1日,是中英文合刊的报刊
印刷
同《杂文篇》
内容
中国文化知识
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
各地消息及评论
采集方式
报社人员自行采集
译自其他报刊、私人信件、政府公文等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志》,是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刊
㈢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前提
与葡文报刊相比,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是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的英文报刊。从19世纪20年代起,外人开始在广州出版报刊,这是外人在华办报的重要进展。
英文报刊首先在广州问世
《广州记录与行情报》
创立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8年改名为《广州纪录报》
①性质:商业性报纸
②内容:货价行情,航运消息
1833年,广告商情附刊《广州行情周报》,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影响
曾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影响很大
19世纪30年代以后
英国人创办
《广州周报》,周刊,篇幅多,十分关注中国问题
《广州纪录报》
美国人创办
《中国差报于广州钞报》
1831年7月28日创立,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中国丛报》
1832年5月31日创立的英文月刊
该报撰稿人是那些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外国人,舆论很受西方社会重视
总结
以上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对象。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是其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体现。
㈣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
前提
1833年,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中文报刊开始在中国境内出版,将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创立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由郭士立创办
创办目的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星
性质
宗教性报刊
编辑业务
文字通俗,文风简短
长文分期连载
有目录便于阅读
栏目较为固定
宣传策略
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各国消息》
创立
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
主要内容
各国新闻消息和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宗教性完全消失
所谓各国新闻是各国历史、地理知识的介绍
影响
①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的关系,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②随着社会形势变化,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
发展的前提条件
1841年1月,香港为英国侵略者所占,此后大量英国移民涌入香港,为英文报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香港钞报》
创立
1841年5月1日
地位
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中国之友》
创立
1842年3月17日
自第二期起与《香港钞报》合刊,改名《中国之友与香港抄报》
1844年恢复本名
有敢言的美誉,重视中国新闻
《广州纪录报》
1843年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
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1858年停刊
《德臣报》
创立
1845年2月20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
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
存在长达129年,是香港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
亲政府,曾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孖剌报》
创立
1857年10月1日
地位
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香港电讯报》
创立
1881年6月15日
每晚出版,周日体刊
其他
1853年9月24日,《香港政府公报》
1877年创的半月刊《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前提
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42年后,伦敦布道会决定正式展开在华的传教活动
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转移至香港,在香港建立新的传教基地
开拓期的传教士们基本上以文字传播和教育传播为主要传教方式
19世纪40年代后口头传教和医疗传道积极展开
《遐迩贯珍》
创立
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
由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英华书院印刷
刊物内容
以新闻为主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日本、欧美、东南亚的新闻
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于中国人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宗教宣传占比小
新闻业务
消息、通讯、短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已初具雏形
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
1855年增出附刊《布告编》
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前提
鸦片战争后,大量商品倾销到武大通商口岸。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中外贸易已率先发展起来并走向繁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中文商业报纸。
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大多是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出来的
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了《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报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和广告为主
主要读者是商店职员
几年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所刊新闻增多,发行对象扩大为一般市民
1873年改为日报后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德臣报馆
1861年8月10日,中文附刊《香港新闻》
1981年3月18日,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2年4月,《香港华字日报》
所刊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
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后与《香港中外新报》对垒而立,逐渐发展为香港地区最重要的两份中文报纸
《近事编录》
创立
1864年
内容
行情、船期、广告和大量新闻
是所有中文报刊中最早报道巴黎公社起义消息的
新闻常被当时的《上海新报》转载,因而在国内还有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
①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
②由于刊期缩短和报道时间要求的加快,通讯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印刷条件日趋完善,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采编的水平的提高
③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④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报纸的新闻特性更加凸显
⑤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㈠上海英文报纸的出版
前提
香港地处中国南端,离中国腹地较远,香港外报在华的影响有限。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外人在华办报中心北移至上海。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至1865年,全国对贸易商品的一半通过上海集散,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上海报业也开始兴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起步
19世纪50年代
先有外文报纸,再有中文报刊
早期发展程度赶不上香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后来居上,19世纪90年代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北华捷报》
创立
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内容
初期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信息 (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
自1859年,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 (被视为“英国官报”)
《字林西报》
创立
1864年7月1日,综合性日报
内容
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但也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特点
报道面广
信息及时
内容丰富
影响
《北华捷报》成为附刊,影响力日益下降
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纸
其他报纸
《中国之友》
1866年迁至上海
《上海差报》
1868年10月1日创刊
《华洋通闻》
1874年创刊
《文汇报》
1879年4月17日创刊,为上海晚报之一,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报的报纸
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㈡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前提
继外文报刊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出版中文报刊。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是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六合丛谈》
创立
1857年1月26日(影响重大)
内容
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期刊
刊有大量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商情也在该刊上有所反应
《万国公报》
传教士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身
1868年9月5日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
1872年8月31日改名为《教会新报》
1874年9月5日改名为《万国公报》
1876年,增出期刊《益智新录》(专言科学)
1889年1月31日,恢复《万国公报》,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士控制舆论的重要工具
1875年起,《万国公报》上由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数量日益增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读者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报刊
其他报刊
《格致汇编》1876年2月17日,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
《成童画报》1889年1月创刊,后改名《福幼报》,隶属广学
《中西教会报》1891年2月创刊,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小孩月报》1875年5月5日迁至上海,改名《小孩月报志异》 1881年改名《月报》 1914年改名《开风报》
《益闻录》
1878年12月16日创办的半月刊
1879年改名《格致益闻汇报》,周刊(天主教会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机关刊物)
1908年改名《汇报》
《圣心报》
1887年7月21日,天主教会主办的月刊
㈢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
前提
与香港不同,上海英文商业报纸的市民读者数量有限。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向中国的大量涌入,外商们迫切需要中文报刊来为其商品做广告,以便在中国人中间打开销路。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上海应运而生,并获得很好的发展。这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背景下,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报业所作出的一种正常反应。
《上海新报》
创立
1861年11月19
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前550期)
刊登商业广告、航运信息、货品货价等
②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1868年2月1日)
版式革新,重新编号,样式接近现代日报,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刊登广告、中外新闻、船期及行情表、论说及杂著
编辑业务上,有专门的新闻标题,具有较浓的宗教色彩
③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1887年2月1日)
逐渐呈现出一种娱乐化倾向
刊登奇闻轶事、因果报应、花界动态等
1872年7月改为日刊
《申报》
创立
1872年4月30日
业务上改进,扩充了篇幅,加强了新闻报道,纸张也有所改进,广告激增
创办目的
赚钱(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为提高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1882年1月26日,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道路
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重视报纸言论工作,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举,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1876年后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在广告、发行等报纸经营上
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
加强外阜发行工作
积极宣传广告的作用
㈣上海早期报业竞争
前提
《申报》的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沪新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字林沪报》
创立
1882年5月18日
1885年5月20日,刊出征稿启事,加强新闻报道
为吸引读者,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
1900年春,转售并改名《同文沪报》
《新闻报》
创立
1893年2月17日
性质
中外合资
为了竞争采取低价推销
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第五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㈠鸦片战争后广州、澳门的外报
广州·各类外报
《广州探报》
创立
1843年,广州第一份近代报刊
内容均为当地新闻,主要供澳门英商阅览,在中国人中毫无影响
1845年后,《中国丛报》迁回广州出版,但影响不大
1860年,英文《中国之友》从香港迁往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后在广州出版的第三份近代报刊
19世纪60年代
1865年2月2日,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
1865年,《广州新报》
19世纪70年代后
广州报业较大规模的发展
《小孩月报》,《西医新报》,《纪南报》
澳门·各类外报
澳门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之一,其报业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衰减,但仍有所发展
1842年到1894年间,《大西洋国》(葡萄牙文报刊) 内容以葡萄牙政情为主
1893年7月18日,《镜海丛报》
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澳门报刊
分葡文,中文两版
㈡近代报刊在其他东南沿海城市的出现
宁波
1854年《中外新报》
1870年《宁波日报》
1881年《角报》
福州
1858年1月12日《福州信使报》
1860年《教会使者报》
《福州广告报》《福州每日广告与航运报》《福州捷报》《福州每日回声报》《中国纪录报》等英文报刊
厦门
1872年《厦门航运报道》
1886年《厦门新报》
1888年《漳泉公会报》
1889年《厦门画报》
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扩展
汉口(1886年起步)
1886年1月6日《汉口时报》,该地区第一份近代报纸,专供汉口外国侨民
1874年,英文《汉皋日报》
1888年5月,英文《中国传教士》
1872年《谈道新编》
1875年《开风报》
1880年,中文《昭文日报》《新民报》
1883年5月《武汉近事编》
1887年2月《益文月报》
外人主办的中文报刊
内容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主
1893年3月23日《字林汉报》
天津
1880年第一家近代报刊《北方邮报》 非时事政治性报刊,主要刊登海关贸易统计之类的材料
1886年,中文《时报》和英文《中国时报》
《时报》
创立
1886年11月6日
日刊,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国时报》
创立
1886年11月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1894年3月,英文《京津泰晤士报》
重视京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有“外人在华北的《圣经》”之称
1895年1月26日《直报》
设有上谕恭录、评论、新闻等栏目
初期曾刊载严复的政论文章
其他城市
潮州·1889年《潮惠会报》
九江·1890年《护教者》
烟台·1894年,英文《芝罘快邮》
《中西见闻录》
创立
1872年8月
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报刊
多为免费散发
多介绍详细实用的科技知识
1891年《华北新闻》
㈣法、德、日、俄等国在华办报的兴起
法国(19世纪70年代起)
前提
法文报刊在上海的影响与势力仅次于英文报刊,但各报刊之间态度对立,斗争激烈,出版时间一般都不长。
1870年12月5日,法文周刊《上海新闻》
上海甚至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
1872年12月31日186期停刊
1871年3月21日《进步》
与《上海新闻》两败俱伤
1873年1月16日《上海信使》
其他
《上海回声报》
《远东信使报》
《中法汇报》
德国(19世纪80年代中期)
《德文新报》
创立
1886年10月1日
德国在华的言论机关,国内出版的第一份德文报纸
日本(19世纪80年代起)
前提
最初创办报纸源于商业动机
《上海商业杂报》
创立
1882年7月
为国人详细介绍中国国情,刊登清国的政治、文学、各地风土人情等
1890年6月5日《上海新报》 《上海时报》 《上海周报》
在华早期报纸面向的是日商和日本侨民,以提供中日商业信息为主
《汉报》
创立
1896年2月12
创办目的
打动中国人的人心
获得日本对中国的战略优势
其他
《闽报》
《上海新报》
《亚东时报》
《同文沪报》
《顺天时报》
影响中国读者与舆论干预中国政治
俄国
1898年《哈尔滨》(第一本俄文杂志)
1899年8月《新边疆报》(第一份俄文报纸)
打破了东北地区“不知报纸为何物”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对国人起了示范作用
主刊载总督府及各官署的命令、告示与法规等
1901年8月14日《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
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家报纸
黑龙江省的第一报
1904年《关东报》《盛京报》
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中文报纸
国人自己在东北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1905年《东三省公报》
1906年3月14日《远东报》
㈤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提
鸦片战争后,除香港、上海外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商人以及其他各界人士,还在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等通商口岸办起了一批近代报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
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澳门,广州,香港等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申报馆
在经营业务上,除了出版申报,一是发行各类期刊,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关于改名
改名前
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之类的,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
改名后
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
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减少了有关宗教教义的宣传
对宗教有关事件详细记载
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益于中国
西方近代报刊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