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马原
任燕翔老师马原主观题带背,方便记忆。
编辑于2020-06-02 10:38:39马原
1. 唯物论和辩证法
1.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意识的定义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能动的作用。
2. 四性
1. 主体选择性,目的性,计划性
2. 创造性
3.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形式
1. 定义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 基本特征
1. 直接现实性(马上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2. 能动性(主动)
3. 社会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3. 诸要素
1. 实践的主体(人)
2. 客体(对象)
3. 手段(工具等)
4. 基本形式
1. 生产劳动实践(最重要)
2. 社会关系实践
3. 科学实践
3. 实践与人类社会
1.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
1. 实践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
2. 实践又使两者统一
3. 两者都有客观物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问题:严重失衡
2. 解决:通过实践协调,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3. 注意事项: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概述
1. 矛盾是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2.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 同一性
1.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统一体内部)
3. 斗争性
1.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2. 斗争性不等于对抗性。斗争性既有对抗性也有非对抗性
3. 斗争性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性造成事物的质变
4. 和谐
1. 属于矛盾,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2. 不是对立面的消失,也不是斗争性的消失
3. 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同一性表现的明显,斗争性表现的不明显。
5. 内因和外因
1.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内因是决定性的
2. 内因就是矛盾
3. 内因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 矛盾分析法
1.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两个对立面和抓主要方面
3. 抓关键,看主流(抓主要矛盾)
4.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5.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
1.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特殊性
1. 具体事物中矛盾和每一个矛盾方面都有不同的的特点
2. 不同事物矛盾不一样
3. 同一事物同一矛盾不同阶段不一样
4. 同一事物同一矛盾同一阶段不同方面不一样
2. 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1. 根本矛盾贯穿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
2.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性作用
3. 矛盾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 辩证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2.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7. 质变与量变
1. 认识质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精确化
2. 方法论:要正确把握度,区分不同的事物,适度原则
3.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 方法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加踏实地。
8. 肯定与否定
1. 辩证否定观
1.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状的因素,否定因素使现存实物灭亡的因素
2.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内部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3. 方法论: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2. 否定之否定
1.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 内容:自已发展,自己完善;形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3. 方法论:既要对挫折有所准备,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9.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1. 联系
1. 定义: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
2. 客观性:反对主观随意性
3. 普遍性
1. 事物内部要素相互联系
2. 任何事物都有联系
3. 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4. 多样性
5. 条件性
6. 方法论:善于分析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 从动态中考察事物联系
2. 发展
1. 定义:前进上升的运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2. 新事物合乎历史方向,有远大前途,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3. 方法论:历史的眼光 了解过去 ,观察现在,预测未来
10.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原因和结果
1. 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2. 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2. 必然性和偶然性
1. 对立统一,有区别有联系
1.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2. 偶然性背后隐藏必然性
2. 方法论:重视必然,重视偶然,偶然中发现必然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1. 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2. 分析发展各种可能性
3. 对不利情况做好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
4. 现象和本质
1. 对立统一
2. 观察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化认识
5. 内容和形式
1. 根据内容需要决定形式,形式是载体
2. 形式可以更好的表内容
11. 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
1. 规律定义: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
1. 客观性
2. 不依赖人的意识
3. 人受规律支配
4. 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
3.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 人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作为
2. 人认识发现规律并指导实践
3. 人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 尊重客观规律
1. 认识正确规律,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
2. 违背规律,事情办不好
2. 主观能动性
1. 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2. 不是消极被动无作为
3. 实践将二者统一
4.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1. 把握规律,从实际出发
2. 实践是基本途径
3.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 认识论
1. 实践与认识
1.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 总体上说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 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也在认识客体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实践的方法论
1. 尊重实践
2. 一切从实际出发
3.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
2. 错误认识误导实践
2. 认识的本质
1.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认识的反映性,描摹,原物映现
3. 认识的创造性,反映不是仅仅描摹,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4. 对信息的接受,选择、重组、整合、构建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两次飞跃
1. 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2. 从理性认识--实践,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 相互依存,理性依赖感性,感性要发展成理性
2.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3. 辩证统一,割裂二者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只看理性是教条主义,只看感性认识,是教条主义。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反复性:认识对象很复杂。认识主题能力不断增强
2. 无限性:认识在运动变化发展
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1. 客观性
1.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3.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
2. 绝对性和相对性
1. 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2. 真理是绝对的,因为真理就是正确的,又是相对的,因为有范围
3. 方法论:既要反对相对主义,又要反对绝对主义。绝对主义是教条,相对主义是怀疑科学,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5.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谬误不可避免
2. 真理和谬误的性质不同,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 方法论:敢于同谬误作斗争,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6. 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2. 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实践是桥梁
7.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 价值评价
1. 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 价值评价是一种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3. 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4. 价值评价标准是要代表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相一致
2.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力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2. 真理原则是依照客观规律
3. 价值原则是要有用,按照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
4. 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为前提
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2. 认识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3. 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就是要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4.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5.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1.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实践
2. 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1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2. 把客观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的根本出发点
3. 要用联系变化发展的动态考察,并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
3. 历史唯物主义
1. 社会基本矛盾
1. 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4.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发展
5.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
3.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