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 欧美教育思潮 教育 考研 大学
编辑于2020-06-02 17:11:53欧美教育思潮
近代欧洲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
1.起源于古希腊、酝酿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8世纪
2.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维多里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3.时代背景:启蒙思想、资本主义客观发展的需要、封建教会教育的没落
3.发展阶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按年龄分期教育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维多里诺——快乐之家
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标志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卢梭:教育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培养自然人
裴斯泰洛奇:深化自然教育思想,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福禄贝尔: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内在的生长法则
4.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
顺应自然、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儿童发展分期
先身体、后抽象理性
课程论
夸美纽斯——泛智思想
卢梭——家庭教育、无系统课程
裴斯泰洛奇——以心理和社会为标准
福禄贝尔——宗教、自然尝试、促进思维
5.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夸美纽斯——自然适应
卢梭——顺应自然
裴斯泰洛奇——自然教育原则、直观性,连续性教学原则
6.评价
积极
1.寻求教育规律、使教育理论更加科学化
2.儿童观:以儿童为中心、深化儿童能动作用认识
3.重视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4.性质上: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
消极
1.对“自然”概念界定不清晰,有时指自然界法则,有时指天性,
2.部分混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区别,以自然规律论证教育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3.忽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将人性与社会对立起来。
4.在教育的研究方法上:多是神学推演和理论类比、粗浅的经验,缺乏严谨的论证。
教育心理学化
1.18世纪初兴起
2.代表人物:
洛克
裴斯泰洛奇:要素主义、教育研究建立在儿童本性发展
赫尔巴特:使教育心理学化系统化、提出统觉概念
福禄贝尔:使教育心理学化深化、幼儿教育
第斯多惠:心理学解释人的本性
3.理论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
柏拉图:教育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亚里士多德:三种灵魂转向,提供心理学依据
昆体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心性特点和发展的思想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化的早期表现形式
3.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洛克——经验主义哲学、康德——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4.评析
主旨与诉求
1.人的发展:教育必须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科的发展: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学真正全面反映教育规律的科学。
意义
1.促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2.宣告单纯以思辨和经验提炼教育研究时代的终结,推动了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终结。
3.师范教育的完善
科学主义
1.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末,兴盛于19世纪后期。抨击古典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主张建立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代表人物
斯宾塞:《教育论》、教育目的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从传统教育中解放、适应生产生活需要。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批判传统教育、兼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3.时代背景
传统教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科教育受到重视
4.评析
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改革
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主义
1.形成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9实际在德国发展并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
孔多塞
《国民教育计划纲要》
费希特
国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新国民
拉夏洛泰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同时通过管理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
政治革命
4.评析
1.特征
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张普及义务教育
提倡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
2.影响
A. 批判了教会教育,直接推动了欧美教育国家化的进程
B. 为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C. 推动了欧美国家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洲新教育运动
1.兴起标志:“新教育之父”雷迪创办了阿伯茨霍姆学校;结束标志:1966年
2.著名实验
1.阿伯茨霍姆学校——欧洲新教育的典范 上午智育、下午体育、晚上美育
2尼尔与夏山学校:民主自治、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自由思维方式、课程和活动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利
3.德可乐利与生活学校
1907那年加强学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儿童提供适宜环境、打破传统分科体系,按教学单元进行、根据儿童本能与兴趣创办“德可乐利教学法”
3.主要理论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理论、培养有用的公民、职业教育、劳作学校是目的、手段、机构三位一体的关系
蒙台梭利
关于幼儿发展;生命的冲动
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快乐之家
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感官教育、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联系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更关注民众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的联系、更重视做中学。
2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兴起阶段(19世纪末-1918):帕克创造”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
成型阶段(1918-1929):1919年进步主义教育发展协会成立(美国进步教育协会)、《进步教育》杂志的创办
转折阶段(1929-1943):由强调儿童中心转到更加关注学校的社会功能。
衰落阶段(1944-1957)
3.进步教育实验(重点)
A.昆西教学法
实验者:帕克
改革措施:强调儿童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的自我探索和创造的功能。
B.有机教育学校
1907年,约翰逊创办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闻名
活动课程、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多少作为教育的目标。
C.葛雷制
沃特推行、又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
学校:体育场、教师、工艺和商店礼堂
课程: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体育、游戏
D.道尔顿制
创始人:帕克赫斯特、个别教学制度、
基本原则:自由和合作
注重个体差异、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年级制、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陈列学科参考用书和实验器材、各室配备教师一名负责个别指导学生
E文纳特卡计划
华虚朋推行
课程分为两部分:共同的知识或技能(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与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木工、织布、绘画、雕塑等);前者按学科进行,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不考试
F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
主张放弃固定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以学生为主,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
重点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