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析化学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分析化学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思维导图
分析化学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配位滴定法
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法
配位滴定中,用于此类滴定的无机配合物的反应并不作原因:一、配合物稳定性不高;二、存在分级配合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形成的配合物要相当稳定,使配位反应能进行完全 在一定的条件下配位数必须固定 配位反应速度要快要 有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法
氨羧配位剂
氨基二乙酸基团[-N(CH₂COOH)₂]为机体的有机配位剂或称螯合剂。 常见的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环己烷二氨四乙酸(CyDTA),乙二醇乙二氨四乙酸(EGTA),乙二胺四丙酸(EDTB)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合物
1.微溶于水,22℃时,0.02g/100ml H₂O 易溶于氨水和氢氧化钠; 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于水,22℃时11.1g/100ml H₂O,c=0.3mol/l,PH=4.4时,主要为H₂Y²⁻形式; 3.EDTA在水溶液中形成双偶极结构,EDTA相对于六元酸 4.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特点: EDTA具有广泛的配位性 大多数形成1:1的配合物 大多数的配合物稳定 无色的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无色,有色的金属离子 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稳可用Kmy表示,Kmy越大,表示配合物越稳定 M+Y⇔MY K稳=[MY]/[M][Y]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Y)
外界条件对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羟基配位效应,辅助配位效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使主反应受影响; 平衡向左移动,MY稳定性降低,混合离子效应、副反应、平衡向右移动,MY稳定性增加,但很小
EDTA的副反应系数
共存离子效应: EDTA的总副反应系数:
由于其他金属离子的存在时配位体y参加主反应的转移能力降低的现象。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αm。
辅助配位效应:由于L的影响,使M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 现象。 1)αM(L)越大,[M]越小,即副反应严重 2)αM(L)与游离的[L]有关
羟基配位效应:由于OH⁻的存在,使金属离子M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
金属离子总的副反应系数
概要
条件稳定常数K’MY
配位滴定曲线
滴定曲线: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因素
1.PH:PH越高,突跃越大,反之则小(PH决定突越范围的上限。) 2.金属离子的浓度:浓度大,突跃大,反之则小(金属离子的浓度决定突跃范围的下限。) 3.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的影响:KMY越大,突跃越大(KMY决定突跃上限)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被测金属离子的浓度Cm 2)滴定产物MY的稳定性——K’。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利用终点误差图
1.查找特定CK’体系在某-ΔPM时的TE% 2.查找特定CK'体系有多大ΔPM方可满足误差要求(TE%)。 3.根据误差要求和设定ΔPM,查找CK'应有多大。
酸效应曲线和金属离子滴定的酸度
酸效应曲线,林榜曲线。
配位滴定中适宜PH条件的控制与计算
溶液PH对滴定的影响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1.溶液PH↑,酸效应系数↓,KMY'↑,有利于滴定 2.溶液PH↑,金属离子水解,使KMY'↓,不利于滴定
最小PH的计算
最高PH的计算
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
特点
1.是一类有机配位剂,也是弱酸。 2.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显著不同。 3.因是弱酸存在酸式色和碱式色受PH的影响。
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是有机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能随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
应具备的条件
1. 配合物与指示剂的颜色应显著不同 2.配合物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3.指示剂应比较稳定。 4.配合物应易溶于水。
金属指示剂的僵化与封闭
僵化:重点时颜色变化缓慢,出现终点拖长的现象。
产生原因:配合物形成胶体或沉淀。
消除方法:加入有机溶剂(乙醇);加热;用力振摇。
封闭: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而不能被滴定剂置换,终点时看不到颜色变化。
产生原因: 1.溶液中某些干扰离子的存在与指示剂形成和稳定的配合物不能被edta破坏。 2.不可逆反应所致。
消除方法: 1.加入盐毕竟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2.若是被测金属离子产生的封闭现象,采用反滴定法。
常用金属指示剂。
络黑T:黑色粉末,有金属光泽。适宜ph范围9~10,滴定Zn²⁺离子,Mg²⁺离子pb²⁺璃子Cd²⁺常用,单独滴定Ca²⁺时变色不敏锐,常用于滴定钙镁含量。
钙指示剂
Cu-PAN指示剂
二甲酚橙
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控制酸度
2.沉淀隐蔽法。
3.氧化还原掩蔽法
4.解蔽方法
5.预先分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