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多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多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总复习,知识结构总结
编辑于2020-06-08 23:01:43第二章 多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政权
建立: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9月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1853·3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1853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2、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
3、按人口平均分配
4、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1853年颁发纲领文件: 确定平均分土地的方案
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鳏寡孤独废残免疫,皆颁国库以养” (他们希望通过该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1、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有制的普遍要求。 与以往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和“迎闯王,不纳粮”等相比,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2、不过,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1859年被封为“干王”
正确评价: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该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段基础和社会条件。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856·9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有盛到衰的转折点, 后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年轻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1864·6洪秀全病逝 7月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战争失败。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历史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他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天国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种,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何其他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
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何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兴起
洋务派的形成: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上海和天津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先作出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芳。
洋务新政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洋务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1、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
2、交通运输的需要
3、企图以民用企业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90年代建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力)(李鸿章))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引进西方“船坚炮利”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洋务运送对西方列强具有腐朽性 (新式企业在管理上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
4、此外,清朝政府统治集团种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扰“一闻修建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兴起
百日维新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的传播
2、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及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3、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没有提到“君王立宪”,改革很不彻底
维新变法活动(戊戌变法)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在京会试举人联名发起“公车上书”。康有为成为举国注目的倡导维新运动的棋手)
2、著书立说;(严复翻译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前2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最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日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后103天里还颁布了一系列变化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守旧派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训政”软禁光绪,搜捕维新派人士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被杀玉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弃,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关头挺身而出,掀起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救国运动,反映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冲破“中体西用”思想局限,提倡民权设议院,主张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尽管失败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人权、自由平等等批判封建君权和纲常伦理,利于民主主义在中国传播, 在维新派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对近代教育发展起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鸦片和妇女缠足,主张“剪辫易服”倡导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主要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