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玉米栽培学期末复习
农学本科玉米栽培学期末复习资料,包括绪论、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玉米栽培技术
编辑于2020-07-06 22:22:34玉米
重要性
高产粮食作物
C4
高杆
杂种优势
重要饲料作物
良好的工业原料作物
籽粒淀粉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纺织
籽粒是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原料
秸秆加工制造纤维素,纸张
穗轴提取糠醛,高级塑料原料
苞叶质地坚韧,工艺品
药用价值正在开发
可作生物能源作物
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
亚洲,北美洲
最适宜
美国中北部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欧洲玉米带
中国玉米
玉米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面积、总产最大,单产第二
中国玉米带
东北向西南的狭长地带
除海南30省区都有
面积排序
黑龙江
河北
山东
吉林
六区
(30%)北方春播玉米区
一年一熟
单作,MS间作,春小麦间作春玉米
(40%)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
一年两熟
冬麦+夏玉米
两年三熟
春玉米-冬麦+夏玉米
(25%)西南山地丘陵
高山
一熟
丘陵
两年五熟春玉米,一年两熟夏玉米
平原
一年三熟
南方丘陵
春夏冬,一年二、三、四熟
西北内陆
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
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
早熟玉米品种推广
机械化水平提高
节水技术的推广
全球变暖
“望天田”改种玉米
我国玉米面临的问题
高库存
高成本
每公斤成本2.4元,是美国的两倍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过度采地下水
化肥利用率
农药超量使用
残留膜未能有效回收处理
秸秆未能充分利用
土壤退化,耕层变浅
我国发展方向
调结构
适当调减籽粒玉米面积
适当增加青贮玉米(粮改饲)、鲜食玉米
转方式
增产增效
良种,良法,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专业化
节本增效
机械化(劳力成本)
“一控两减”(农资成本,环境友好)
提质增效
品质改良,结构改良
玉米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平均产量持续提高
总产量不断增长
玉米的用途将更加广泛,加工更精细
饲用玉米的数量将占有更大的比例
玉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国际市场上玉米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
生物学基础
起源
美洲大陆
分类
按籽粒形态与结构
硬粒型
马齿型
半马齿型
糯质型
甜质型
爆裂型
粉质型
有稃型
甜粉型
按生育期
早熟种
70-100d
积温2000-2200
中熟种
100-120d
积温2300-2600
晚熟种
120-150d
积温2600-2800
按株型
紧凑型
叶片与茎干夹角<15°
半紧凑
15-30°
平展型
>30°
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时期
苗期
出苗
拔节
穗期
抽雄
开花
花粒期
吐丝
成熟
营养器官
根
胚根
节根
地下
2-3叶开始
地上
拔节后开始
茎
叶
组成
叶鞘
叶片
叶环
叶舌
14-25片
分组
根叶
茎叶
穗叶
穗部及其上下叶对产量的作用最大
穗三叶/棒三叶
粒叶
产量贡献
中>上>下
叶片夹角小,叶片上挺,截光性好,光能利用率高,有利于密植
生殖器官
花与花序
雄花序
圆锥花序
两行成对小穗
一个有柄
上方
一个无柄
中上部小花先开放
雌花序
肉穗花序
每节两个无柄小穗
一个退化花
一个结实小花
雌蕊
退化的雄蕊
中下部花丝先伸长
分化与发育
雄穗
生长锥未伸长期
生长锥伸长期
小穗分化期
小花分化期
性器官形成期
雌穗
花粉,花丝生活力
花粉
4h内强,8h显著下降
35℃高温杀雄
花丝
1-6d最强,13d失去活力
籽粒形成与充实
含水率↓
干物质↑
器官相关生长
营养器官之间
叶,根层
1,3,5叶全展与1,2,3层节根出现呈同伸关系
6,7,8叶与4,5,6层节根
8-10叶展开后,节根已基本形成
叶,节间
出生叶,展开叶
叶片,叶鞘
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
光温条件
温度
发芽
最适25-35℃
表土温度10-12℃是播种适宜时期
苗期
过低-2∽-3℃受伤害
过高20-24℃对根系发育不利
拔节
>18
抽雄开花
25-28
>35高温杀雄
籽粒形成灌浆
20-24
光
喜温短日照
8-12h光照最好
>18h,生育期延迟
雄穗在蓝紫光(短波长)发育更快
产量形成生理基础
产量构成
有效穗数
播种-拔节
拔节-花后15d
穗粒数
倒8叶-开花
开花-花后15d
千粒重
开花-花后15d
花后15d-成熟
“源”“库”
高产品种是“库”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 若能改善雌穗小穗分化期和抽丝后的营养条件,以增加果穗数和穗粒数,将有利于提高产量。 “源”是限制紧凑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但不同类型玉米产量的高低将最终由“源”(叶片光合能力)决定。
产量物质来源
95%光合产物
花前20%
花后光和产物80%
产量决定因素
5%矿质养分
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提高吐丝-成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
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
最大的LAI出现在吐丝期
增加总结实粒数
提高粒叶比
改善叶系组成
提高茎系结构的质量
群体质量的根系性状描述
品质形成
品质
商品品质
大小,形状,色泽
营养品质
蛋白质及其组分
淀粉及其组分
脂肪及其组分
维生素,矿质元素
加工品质
卫生品质
影响因素
品种类型
种植区域
栽培技术
肥
播期
栽培技术
合理种植制度
作物组合
时空配置
利于机械化
选用良种
①丰产性高
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②品质优
商品,营养,加工,卫生品质
③抗性强
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
④适应性广
不同地区,季节,地块
⑤农艺性状好
生育期适中
株叶型好,株高适中
根系发达
茎干粗壮
苞叶薄,封尖性好
栽培技术措施
①整地
土壤条件
土层深厚
从土层0-40cm吸收的养分占77.6-88.2
结构疏松透气
渗水保水保肥性好
酸碱度适中
6.5-7.5
土壤耕作
深耕
全面
局部
播前整地
细碎,平整
利于出苗,保苗
春旱,只耙不耕翻
保持土壤水分
整地作畦后,开好排水沟
②施肥
需肥规律
NPK-3:1:2
N
拔节-抽雄重施速效氮
大喇叭口期
P
抽雄-吸收最高峰
乳熟-蜡熟最大值
K
拔节后吸收量急剧上升
籽粒形成期K的吸收处于停止状态
施用时期
足
基肥
N30-50%,PK全部
条,穴施
轻
苗肥
腐熟的人畜粪尿,速效氮
巧
杆肥
腐熟有机肥
猛
穗肥
速效肥
酌
粒肥
③播种
种子处理
精选
晒种
浸种
拌种
适时播种
出苗早发,适时开花成熟
播种技术
直播
开沟条播
60-75kg/hm²
挖穴点播
22.5-37.5kg/hm²
3-5粒每穴
育苗移栽
优点
有利于争取季节,解决多熟制的茬口矛盾
晚栽赶早播,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节约种子
单株定向
移栽要点
培育壮苗
适时早播,适龄移栽
提高移栽质量
④合理密植
“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
密度每亩增加500-1000株
基础
四改
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
核心
改套种为平播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
保障
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方向
合理密植的依据
南方
株型紧凑,矮杆,生育期短的品种
育苗移栽的玉米
地膜玉米
海拔
⑤地膜覆盖栽培
作用
增温,保墒,增肥,抑草,增光
技术要点
选地,整地,施基肥
覆膜
及时放苗出膜
田间管理
培土
发根多,但根系浅,中期要注意高培土,以防倒伏
追肥
揭膜
⑥田间管理
苗期
穗期
花粒期
⑦收获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