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整理,全方位,多角度
编辑于2020-08-10 11:14:2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基础: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
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活动型综合课程
基本特征
生活性: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
活动性:儿童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游戏
开放性: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随之改变)
综合性
儿童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
儿童生活、教学、发展的彼此渗透
基本理念
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课程设计思路
基础:儿童的生活
三条主线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前提、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主调)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社会要求)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内在需要)
课程目标
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课程内容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有初步地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
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
能初步分辨事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
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法收集需要的资料。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把握课程性质、特征、基本理念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出发点与归宿: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教学的基础:了解儿童
基本形式:活动
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教学准备
了解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得以实现
活动计划注意个别差异
根据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
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困惑)
从实际出发(国情、地区、班级)
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活动组织
适宜的活动形式:因地、因儿童制宜。
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与班级、学校、少先队、社区、节日庆典活动结合)
开放地组织活动:与家庭、社区合作
活动指导
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引导儿童积极、主动
重视活动过程(重视师生、同伴冲突与合作、家庭、社区因素影响)
提高活动的质量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生平等体验活动过程
兼顾群体和个体
根据儿童的选择制定活动计划
儿童多样化活动:绘画、音乐、动作等
儿童相互认同、学习、支持、交流
实事求是,灵活应对不同活动
灵活利用多媒体等资源
关注活动后续效应(教学延伸到课外)
自我评价和反思对教案的设计、效果等
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关系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评价方法的选择
观察
访谈
问卷
儿童作品分析
成长资料袋
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评价的注意点
关注过程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要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
教师对此进行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主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
教材编写原则
思想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性原则: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
现实性原则: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符合我国国情
综合性原则:课程内容横向、纵向整合
活动性原则:活动型课程
教材的范围
教科书、学习资料、成长资料袋、活动资料、多媒体、教师指导书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利用教科书
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儿童自身兴趣、经验等)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校内外、图书、媒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