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的思维导图,如邓小平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辑于2023-09-22 16:35:43 山西关于土地改革的思维导图,党成立之前的土地政策有《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有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减租减息、《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的思维导图,如邓小平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关于土地改革的思维导图,党成立之前的土地政策有《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有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减租减息、《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的思维导图,如邓小平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
林则徐
著作
思想及影响
魏源
著作
思想及影响
郑观应
著作
思想及影响
著作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 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等主张。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冯桂芬
著作
《校邠庐抗议》
思想及影响
最早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 较完整的表述。在著作中将该思想概括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严复
著作
翻译了《天演论》
思想及影响
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当时 流行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著作 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注意对比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陈天华)
陈天华
著作
《警世钟》、《猛回头》
思想及影响
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孙中山
思想及影响
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并确定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领导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陈独秀
思想及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中共创始人之一
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 超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权。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李大钊
影响
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著作及思想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
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指出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 建设三者结合起来。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这时还未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即瓦窑堡会议的文件)
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年《实践论》 《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5月《论持久战》
分析中日对比的特点,指出抗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
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1945年4月《论联合政府》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1957年7月《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邓小平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纲重要人物及其著作总结
林则徐
著作
思想及影响
魏源
著作
思想及影响
郑观应
著作
思想及影响
著作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 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等主张。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冯桂芬
著作
《校邠庐抗议》
思想及影响
最早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 较完整的表述。在著作中将该思想概括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严复
著作
翻译了《天演论》
思想及影响
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当时 流行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著作 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注意对比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陈天华)
陈天华
著作
《警世钟》、《猛回头》
思想及影响
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孙中山
思想及影响
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并确定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领导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陈独秀
思想及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中共创始人之一
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 超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权。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李大钊
影响
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著作及思想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
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指出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 建设三者结合起来。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
这时还未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即瓦窑堡会议的文件)
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年《实践论》 《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5月《论持久战》
分析中日对比的特点,指出抗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
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1945年4月《论联合政府》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1957年7月《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邓小平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