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第四章 唯物史观
马哲前四章唯物史观,汇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五对基本范畴、认识论、真理与价值、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
编辑于2023-09-23 10:40:00 吉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规律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1. 空想社会主义
(1) 产生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 发展
(3) 局限性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无产阶级
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 创立的基础
马、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 创立的标志
1842年,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马恩阐释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4.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第一个时期
巩固苏维埃政权,制定社会主义过渡计划,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个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取消商品作为货币关系的经济政策,以及一些强制措施
第三个时期
新经济政策
在击退敌人后,决定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 科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得原因
A. 革命客观形式和条件决定
B. 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得规律
C. 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3.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
A. 艰巨性、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B. 多样性
1|||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2|||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3|||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A. 辩证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先于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世界不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的统一性
A. 物质的相关问题
物质范畴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物质的共同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
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
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时空
时空
时间
时间指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左右表现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马哲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多样性
事物是多样的,联系也就是多样的
条件性
1|||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3|||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
发展
事物的永恒发展
(1) 概念
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
(1) 唯物辩证法的是指和核心
揭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辩证关系
1.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
2. 矛盾的对立属性
斗争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
非对抗性
3. 矛盾的统一属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矛盾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 方法论及其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一分为二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1||| 矛盾双方相互一寸,互为存在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2|||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3|||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事物的质变
3. 方法论及意义
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还表现为相辅相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
(5)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2. 质变量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
概念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以体现
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质变规律体现了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
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指存进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并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的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以解决
3||| 方法论意义
促进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五对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解释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似乎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
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再把握内容与形式时,既要重视内容,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2|||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可以把握
关系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通的,稳定的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方法论及意义
由于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因此我, 可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 原因和结果
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约束的关系范畴
概念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称为原因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纯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在结果之中
第四 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二者不是绝对的
方法论及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4||| 必然与偶然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概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是否出现两可
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一方面,二者是又区别的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别表现
方法论及意义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又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5||| 可能和现实
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
概念
可能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
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方法论及意义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和可能的辩证关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五对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解释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似乎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
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再把握内容与形式时,既要重视内容,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2|||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可以把握
关系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通的,稳定的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方法论及意义
由于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因此我, 可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 原因和结果
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约束的关系范畴
概念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称为原因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纯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在结果之中
第四 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二者不是绝对的
方法论及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4||| 必然与偶然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概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是否出现两可
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一方面,二者是又区别的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别表现
方法论及意义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又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5||| 可能和现实
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
概念
可能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
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方法论及意义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和可能的辩证关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
马哲第三章-认识论
A. 实践与认识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相关问题
(1)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即直接现实性,能将脑中的物变为现实的物
自觉能动性
受头脑指挥,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和意愿
社会历史性
历史阶级不同,实践不同
(2)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的基本结构
a.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b. 实践的主体
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为首要能力
非知识性因素
情感和意志性因素
自然能力
c. 实践的客体
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即客体是物,但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客体,要成为客体须有一定的限定条件
d. 实践的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中介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申、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火车,电脑,飞机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概念,逻辑
e.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直接的关系
包括多种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客体与认识的主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主体客体化
主体将自身的需要加载于客体,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发生变化。关键在于“客体发生了变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融入主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使主体的能力发生变化。关键在于“主体发生了变化”
实践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
劳动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交往
科学文化实践
探索
(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 总结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虚拟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真理与价值
1. 真理及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3)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辩证关系
(1) 真理的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应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3) 为什么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 批判错误的观点
2. 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相伴相生的。由于真理与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误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二者相互对立
(2)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
(3) 方法论: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3.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 实践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指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3|||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
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4.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2||| 客观性
3||| 多维性
4|||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主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有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与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C.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
二是实践条件
真理与价值
1. 真理及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3)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辩证关系
(1) 真理的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应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3) 为什么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 批判错误的观点
2. 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相伴相生的。由于真理与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误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二者相互对立
(2)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
(3) 方法论: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3.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 实践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指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3|||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
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4.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2||| 客观性
3||| 多维性
4|||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主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有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与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马哲第四章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唯物史观点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
未认识到物质的力量
未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包括
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
根据不同主体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根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 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A. 生产力含义
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B. 现实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又称劳动手段,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以加工的物体
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 生产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和交换,消费等。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的内涵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
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成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行政制度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5.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历史创作者的问题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A. 生产力含义
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B. 现实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又称劳动手段,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以加工的物体
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 生产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和交换,消费等。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的内涵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
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成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行政制度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历史创作者的问题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此问题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不同
3.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收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