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2020年教资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10 23:51:55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关系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各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
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
社会教育
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
学校教育 主导地位
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时代性: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阶级性: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的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生产性
民族性
五、教育的基本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变迁
社会流动功能:促进社会流动(社会成员职位转换调动)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计划性)
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形功能(非预期)
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六、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论
法国 利托尔诺、美国 桑代克、英国 沛西·能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学家)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互动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苏联)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交往起源论
代表人物:叶澜《教育原理》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产生的条件
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
必要条件:语言的形成
特征
原始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原始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原始教育的手段极端原始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中国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 :以 礼 乐 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艺书数)
春秋战国:私学发展促成百家争鸣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是最高教育机构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
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古印度
婆罗门教:《吠陀》
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
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德智体美;教育方法灵活。
斯巴达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
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
三科(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宗教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代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的特点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 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PS:黄色底的选择题都考过
PS:绿色底的大题都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