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明中叶诗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回忆,项脊轩为明线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明中叶诗文归有光《项脊轩志》,主要内容有选择题、《浣花溪记》、翻译、著作竟陵派。
编辑于2022-08-06 08:54:31 广东归有光
选择题
《项脊轩志》中各人物的话
(1)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2)母亲:儿寒乎?欲食乎?
(3)大母(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殷切期许作者出人头地
蜀清三句:(蜀清守丹穴,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故事)出自
《史记.货殖列传》
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语句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行文线索:
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
借项 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五星、精读】
作者悲伤的原因
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2)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3)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先人期望的无限沉痛心情。
4)怀念亡妻。最后两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在 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谊。
艺术手法
细节描写
1)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 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qì后的南阁子,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移情于物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一棵枇杷树,移情于物,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和对妻子的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简洁勾勒
本文无论是写祖母、写母亲,还是写妻子,都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 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翻译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安居在这休息,长啸吟咏诗文,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安居在这休息,长啸吟咏诗文,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嘉靖三大家” (都是唐宋派代表)
唐顺之
归有光
王慎中
“嘉靖三大家”是唐宋派 唐朝很厉害称王,唐朝有光,人人都有安定的家(嘉)庆(靖)祝吧
字熙甫、开甫
别号震川、项脊生
(唐宋派)
归有光在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奋发用工读书,14岁参加童子试,考试一直是金榜无名,比较惨(这让我想起欧阳修说梅尧臣”穷而后工“) 他写好项脊轩五年后娶了媳妇,是他母亲生前为他定的亲,结婚了很恩爱,过了六年,他妻子去世了。 文章最后写了关于他妻子的补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