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一个孩子会提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也是建立兴趣的好时机,更是说明孩子在思考学习,一个停止发问的孩子,只会一味接受别人的想法。
如:诺贝尔物理学得主伊西多·拉比,拉比小时候放学回家,妈妈都会问他:“孩子,你今天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
又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父母每次遇到儿子的提问,都会仔细的倾听,如果儿子有些奇怪想法,他们会询问:“真有意思,那么解释给我们听听吧。”
质疑
诺贝尔奖得主丹·谢赫特曼,他的育儿秘籍是,他不要求孩子听话,相反孩子们经常和自己拌嘴。
父母是孩子心中“权威”的缩影,如果孩子被教导只能听话,那么长大后他必然会服从一切“权威”,只会言听计从,没有分辨能力。
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阅读
犹太人社区现象,很多小孩会几个小时不间断的安静的看书。在逾越节这一天,全家人要一起读《逾越节传奇》这本书。
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一位爱书如命的人,他说:“很多人都说我中途退学,但是他们却忘记我离开学校后,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全是书籍,涉及各个方面,一年大约读50本书。夫妇俩会花大量的时间陪孩子阅读,有时间就会轮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每次出差,都要带十几本书阅读,回家后和孩子分享书中的收获,和孩子一起探讨。
国外研究表明:每天阅读不到15分钟和阅读超过30分钟的孩子比较,学习到的词汇量差距高达12000个。童年阅读能力高的孩子,长大后经济状况就越好。7岁的孩子的阅读能力每提高一个等级,在42岁的时候年收入就多出5000英镑。
家庭营造亲子读书氛围,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持续的阅读,那么孩子自然会深受感染,读书将是孩子充斥闲暇时光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榜样效应尤其重要。
许多犹太人认为: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奋力的托举。父母和孩子一起进步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是孩子成长的喜悦。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父母辛勤的付出。比起物质的支持,精神的引导,对孩子来说才是他人生的宝藏。
在《犹太人育儿经》中玛丽的故事,可窥一斑而知全身,她出生在普通的犹太家庭,她所在的学校经常会请人过来演讲,每次演讲后,玛丽都会提出各种问题,而台下的其他学生不是面面相觑,就是看着天花板。玛丽对这种局面感到困惑,父亲回到家听玛丽讲自己成为学校的异类,父亲没有劝女儿“低调”做人,而是说:“好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辩论家。”玛丽上中学后,成为了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大方不怯场。
犹太家庭人才辈出,与犹太家庭“提问、质疑和阅读”的传家宝有关。父母长辈在家庭生活中是榜样,鼓励提问、欢迎质疑和陪伴阅读。
犹太人占世界人口0.2%,获诺贝尔奖占总数的20%。杰出人才辈出,如爱因斯坦、马克思、毕加索、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