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教育的发展历程1-1
1-3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组织形式也处在原始状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特征
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全民性)、原始性、非独立性, 对儿童实行公育公养 eg.原始社会中教育都是为了劳动服务(√)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融合。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组织形式也处在原始状态 教育与宗教、仪式等紧密联系,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场所教育者
教育的内容
生产经验、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规范、宗教、体格军事训练
教育的方式
动作师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古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学校的地位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的标志
教育形成相对独立的形态
最早的学校
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庠
世界上最早:古埃及(宫廷学校)---产生于公元2500年、 古巴比伦(泥版书屋)/(苏美尔学校)(你美)
学校产生的条件
版本一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社会需要、剩余劳动力、文字(重要标志)
版本二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钱)
物质基础
国家的产生(权)
首选
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人)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对立),具有非生产性
只有古代(奴隶+封建)相脱离,其他时间是结合
1.樊迟请稼(孔子)
轻视生产劳动
2.“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首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次选等级性,再次选阶级性)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原始社会:结合——第一次结合 (古代)奴隶社会:分离——第一次分离 (古代)封建社会:分离 (近代)资本主义:结合——第二次结合 (现代)社会主义:结合(紧密)-->∵马克思 马克思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政治经济)
阶级性
阶级与阶级之间,你有我没有
学在官府(官府有学而民无学);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性
阶级内部,你有我更好,我们不一样
六学二馆(官员内部); 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几品都是官)
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奴隶社会:有阶级性(鲜明),有等级性 封建社会:有阶级性,有等级性(鲜明) 资本主义社会:有阶级性,无等级性 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性,无等级性 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资本主义社会,从立法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思想文化 )
盗砖刻象+宗教
道统性:“服从与统治之道”
专制性:“威严”
刻板性:“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主导
宗教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拓展延伸
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奴隶社会
夏商
教育场所
夏
痒(由养老院发展而来)
我国最早的学校庠产生于夏
序(射箭)
校(养马)
商
大学
中国最早的大学:成均
小学
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与商或殷周
瞽宗
庠
序
教育目的
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教练
习射为重点
宗教教练
敬天尊祖
西周
国学 (王城、国都)
名称
天子
辟雍(pi yong)
诸侯
泮宫(pan gong)
考核制度
错:评价制度
一三五七九...
比年(隔一年)入学
时间:西周
出自:《学记》
最终目标:大成
乡学 (地方)
塾(设立于闾)
庠(设立于党)
序(设立于州)
校(设立于乡)
六艺(中心:礼乐)
大艺
礼乐射御
御:驾驶马车
在大学中学习
小艺
书数
基础
在小学中学习
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阶级性)
含义: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未成为独立的职业
原因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知识)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补充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zhou④篇》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中国的封建社会
战国
私学兴盛
稷下学宫(官学)
齐国 齐桓公
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官学(官方主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
待遇优厚
学生管理上,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行为准则《弟子规》(管仲)
百家争鸣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选士制度
两汉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西汉 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建议 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世界教育史上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方大学
内容:儒家经典
地位:中国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 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鸿都门学
东汉 汉灵帝 光和元年(178年)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
宫邸学
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
私学
书馆
经馆
儒家经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察举制
重孝道,录德而定位
自下而上
征辟制
重才艺,量才而授官
魏晋南北朝
四馆二学
国子学(西晋)、太学
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内容广博、地域广博、性质多元
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教育的等级性
以门第取人
隋唐
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崇文馆、弘文馆
三教(儒、道、佛)并重
科举制
设立标志: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进士科
废除:1905年清末新政
使得社会流动更为合理
宋元
书院盛行
始于唐,兴盛于宋朝
半官半私(私学)
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子主题
四书五经
四书
“梦中大论”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
国子监(始于隋唐)
府州县学、社学
四书五经(程朱理学)
科举制1905年废除 明代以后 格式固定为八股文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奴隶社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古罗马
西方中世纪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
维新运动时期
清末新政时期
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界以后教育的特点
21世界教育的特征